甘肃省清真寺(七)
分享到:
2013-01-17 00:01:49 【来源:】 点击:

临潭县甘尼清真采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乡甘尼村
邮编:747500
甘尼村座落于临潭县城关镇西南5公里的山地高处。西可以看到古代“暗门”城墙遗留的婉延残垣,南西山麓下便是洮河,土地多垦为农田,牧业较少,到古战乡政府,举步下山可达。
甘尼有回民的年代基本与旧城相同,信教群众遵奉的教礼是一致的,只有古老的格迪目。只是在1981年,才有19户接受伊黑瓦尼的人家,建了一个临时的宗教活动点。与67户的北庄寺并立而存。1989年正式建寺。3间礼拜大殿、5间学堂,都是砖木结构。构造完整,做工细腻,从下仰望,殿脊隐约可见。飞檐高耸云际。1990年4月临潭县政府正式批准开放这座清真寺。因其折麻提较小,习惯上称之为“甘尼扬寺”。全寺占地约0.4亩、阿訇为本村人,热心教务,现有满拉3名、宗教活动正常。团结安定。
临潭县拉直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乡拉直村
邮编:747500
拉直清真寺在临漳具古战多拉直村内;拉直村地处于打直山顶,地势明显高于其它各山村。村名“拉直”是藏语“拉则”的演变。意为插箭敬神的地方。明朝初,有几户回族人家迁到拉直山,占地开垦,世代以农为本,兼畜牧业、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使拉直村的人有着勤劳勇敢,淳朴厚实的美德。
据拉直村老人口传。最早迁往拉直的是马、黎两姓人家、马姓来自陕西,黎性是从广州随军而来的,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自然地也建起了清真寺。拉在清真寺几经变乱。历尽沧桑,是该县唯一保存下来最早的清真寺原有建筑,历时近60年。它虽外表陈旧,但规模大,工艺精,艺术价值很高。拉直寺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古色古香,构造复杂,西面是大三间式的礼拜大殿,东面正中是古式大门,南北两面分别是学堂和沐浴室,共15间。大殿歇山顶,镶嵌着琉璃脊,殿前横梁上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样,殿内倒提柱和木牌坊上龙腾蚊舞,殿檐两壁是精美的砖刻浮雕,雕有长寿菊等花卉,形象逼真。大殿四角战脊上装饰着专门烧制的雄鸡、飞鸽等鸟形饰物。雄鸡形似报晓,象征着人们早起,大殿顶端的砖制堆花宝瓶高达两米,着绿色釉彩。
1885年,临潭籍伊斯兰教学者敏尚礼(敏系北庄拱北创始人马葆贞的四大门生之一)受马葆贞委托来故里——洮州传北庄教礼,因而临潭一大部分回族群众改遵了北庄。这时拉直村一部分人也接受了北庄教礼,并且敏尚礼与拉直黎姓有姻亲关系,所以,拉直建起了继华寺之后的北庄清真寺。这两座寺均毁于民国18年(1929年)的变乱中。拉直村的村民们 有的遇难,有的漂流外地,直至1934年,部分人重返家园。但这时人口锐减,无力建寺。时至1946年,经济上富裕了的拉直村在马腾龙,黎怀义两位老人的倡导下,再一次地修建了现存的寺,虽经过多年风雨的浸蚀,现在仍然很壮观。拉直寺建筑布局严谨,具有强烈的整体感,它对研究近代清真寺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座寺于1958年被生产队集体占用,充当生产队粮仓和学校教室,因而才将它完整地保留下来。1981年恢复开放 后,将老寺进行了全面维修装饰,面貌唤然一新。使它的艺术价值重新展现在人们前面。199O年又在四合院门外修有5间砖木结构的沐浴室。拉直村为纯回民村,共116户,60O多人。是一个较大的村子。该寺于1986年聘马世英任开学阿訇,有5名满拉。他是县伊协常委,现任城关老南寺的开学阿訇,曾任拉直寺的开学阿訇3年有余、现全寺以北庄为主,兼有华寺、西道堂、依黑瓦尼,他们共同在一个寺内进行宗教活动,无争议,无矛盾,相安无事,团结和睦。
临潭县普藏什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术布乡普藏什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乙儿古
现任学董:敏来福
普藏什自然村,在临漳县术布乡北面20华里的菜子沟的西山坡上对前有一处优美茂密的桦树林,村庄周 围的河谷一带布满农田,宁静安褴,一派秀丽风光。“普藏什”是藏语,意为“普代族山下”,因为它地处群峰起伏的山峦之麓。
普藏什原为藏族居住生息之地,随着历史发展,居住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藏族搬走以后,首先有旧城敏姓人家数户迁来普藏什,并耕种佛教麻尼寺在这里的田地,定期向寺院纳 粮。以后,渐有苏、马、丁等姓回民来此垦田务农,脱离与寺院的土地租赁 关系,并自己购置日产。大约在300多年前,普藏什的回民就形成了稳定的居住格局,解放前,临潭旧城有个祥盛福商号,还在普藏什一个叫亚世尼的小地方,有一部分地产。
普藏什建清真寺是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以后,最早开学的阿匐已不知其名,一般人们知道的有卓洛的连个阿旬,拉直的乙儿古拜阿訇,顺顺阿訇等。
民国18年(1929年)以前普藏什清真寺有大殿平房3间,学堂楼上下24间,旧城范家嘴的5个阿訇开过学时,经学较兴盛,当时有满拉八、九人。后清真寺毁于地方变乱,民国24年(1935年)由敏五巴、敏若个发起修建的清真寺共有16间楼房,刚建成即毁于一场不慎发生的火灾。以后修起的寺,一檐水青瓦盖顶大殿4间,另有12间房作它用。先后有广河三甲集的铁棍阿旬(忘其姓名)及临夏马连滩等地的7任阿旬开过学,其中以马连滩阿訇开学时间较长,达6年之久,这些阿訇经学水中都很高,各地满拉先后来求学深造,学有所成的有辞义麻子、义思玛儿南、义思合格、润个等十八位阿訇。寺内建筑1958年被合作社占用,后于“文革”中拆毁。
普藏什现在的清真寺建于1983年,占地0.7亩,大殿3间,砖木结构,设计比较独特,外形新颖雅洁.大殿前厅宽畅、平整,绿色门窗漆饰一新,大殿正门两侧用水泥雕出的经文对联,光彩鲜艳,笔划流畅。清真寺另有独院一处,平房7间,占地0.5亩,用作学堂、沐浴室及住房。负责修建的人是敏来福、敏艾右等。现由本村马乙古阿訇开学,有满拉10名。
临漳县扎乍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术布多扎乍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丁光录
现任学董:敏亥牙
扎乍清真寺位于临潭县术市乡扎乍村内,村居山巅,峰峦簇拥,杨树参天,春夏绿荫蔽村,山田四围,一片秀丽景色。南距县城(旧城)3公里,东与黄虎族村和卓尼县路人村毗邻,西、南两面岩石麟峋,俗称“石板山”。
相传清光绪五年(1879年),路入村三户回民置田买地,在扎乍村落户,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在这里的宗教和生活的历史,陆续有穆姓回民参加,并建了清真寺。民国3年白朗人挑,村民外逃。民国25年(1936年)又有旧城范家嘴李姓回民迁人,耕种藏族佛教麻尼寺的土地,兼打零工,他们拼力劳动,以图生存,并且逐渐走上了自给自足的道路。1940年由李华庭主持修起了3间楼房,4间平房,作为礼拜堂和其他所用,全寺占地O.5亩,云南籍的奥斯麻阿旬在这里开学达15年之久。1958年楼房拆除,学堂被生产队占用。1985年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由敏亥牙等人发起,群众支持,修了3间土木结构平房,作为礼拜堂,原来被生产队占用的学堂得以归还。现任开学阿訇是丁光录、满拉3人.扎乍村伊黑瓦尼和白庄在人数上各占一半,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为扎乍村的繁荣做出了努力.
临潭县敏家嘴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乡敏家嘴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敏成智
现任学董:敏俊杰
敏家嘴清真寺位于临潭县长川乡敏家嘴村内,距县城东南5公里,因初来此地定居的是敏性回民,故村被命名为敏家嘴,寺名也由此而来。敏家嘴寺又称为“口虬”清真寺(“口机”原系藏语村名,意为“凸城”)其村频临纸合公路,北上而至长)11各村,南下直达挑河沿岸,村庄所处地势平坦,居住集中,是一个纯回族村庄,全村共有人口10O多户、6O0多人,全寺占地面积1.3亩,大殿5间,为土木结构的现代寺字建筑式样,4间瓦房为阿訇、满拉住房。1988年增修了5间沐浴室,1989年又扩建5间库房、5间学堂。
明永乐三年(1405年)敏家嘴清真寺创建,当时尊奉的教礼系中国老格迪目。明末清初,随着华寺和北庄在临潭地区的传播,敏家嘴寺的信教群众接受了不同拱北的教礼,各自修建了清真寺。上寺当时占地1亩,由申藏村的敏阿旬开学,有满拉及5名;下寺占地1.5亩,由塔那村的朵阿訇开学,授有满拉2O多名,两寺的建筑规模较大,都为四合院形式、惜于民国18年(1929年)的地方变乱中遭到烧毁。民国21年(1932年),难民返回家园,临时修起了3间平房作为礼拜大殿,民国27年(1938年),由本村敏大成、敏虎个等人发起,群众集资重修礼拜大殿5间,另增修了1O间平房 作为学房。30年代,随着依黑瓦尼教 礼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广泛传播,敏家嘴村的大部分群众都遵奉了依黑瓦尼的教旨。本村著名的黎国良阿訇对培养伊斯兰教宗教人材非常重视,他严谨的治学和家训使其长于黎文德也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尔林。黎文德阿訇担任开学达数十年之久。造就了一大批有才干、有能力的宗教人材。1956年,该寺在散建雄等人主持下,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礼拜大殿.1958年清真寺被生产队征用为食堂,1966年拆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2年在敏俊杰、敏建雄等人主持下,在原址上重修了现在的清真寺,由本村敏成智阿旬现任开学,满拉12名。
临潭县塔那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乡塔那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永祥
现任学董:敏奴亥
塔那清真寺在临潭县东面10里之遥的长川乡塔那村红山脚下,40多户人家簇居一处,周围都是农田,西面与卓尼县申藏乡隔一个小山相望,东北连接广阔的北山草原,宜农宜牧,有较好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塔那村到长川村,向南只有5华 里路,原来就是长川上首的一个小村,清朝末年,几家人从长)11迁来此地居住。后来庄户逐渐扩大,修起了清真寺,几经搬迁改建,仍然没有得 到明显扩大,民国18年(1929年),国民军冯安邦部围攻长)11,塔那清真寺
遭毁,民国23年(1934年)重修了两间简陋平房作为礼拜堂。1948年由丁三个、张来喜等人带头扩大修建,清真寺有大殿3间,学堂、浴室、住房等12间,由临夏人王而利任开学阿訇15年之久,而利阿旬曾在长川、旧城等处开过学,解放前去麦加朝觐,经学知识渊博。现在兰州市柏树巷清真寺任开学,与塔那回民交往深厚,常有资助。
1958年清真寺被生产队占用,1O年后拆毁,1989年在敏奴亥、敏奴个等人带动下,群众损资,社会支援,建起了砖木结构四扎角、规模较大的礼拜大殿3间,红砖、青瓦、绿宝瓶,美丽雅致。另有5间瓦房充当学堂。现任开学阿訇是长川1人马永祥,有满拉1人。塔那清真寺属伊黑瓦尼,该村部分村民系西道堂教民,属于长川清真西寺折府提。
临潭县沙巴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乡沙巴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艾布阿訇
现任学董:黎亥必
沙巴清真寺,座落在临漳县长川乡沙巴村的上首。占地O.5亩,沙巴是一个回、汉杂居的小村,其中,回族有33户,165人,人均占耕地3.8亩。
沙巴清真寺,始建年代无从考证,至1914年时,尚有礼拜大殿3间,为两檐水瓦房,普通平房9间,由申藏喜个阿旬担任开学.民国18年寺惨遭烧毁。1935年,部分逃亡群众陆续上庄后,在黎冬个、黎于顺等人组织下重建清真寺,修简易平房4间。在此期间,由尔力阿匐开学。时至。1946年后,遵行了伊赫瓦尼教礼,1953年在马亥木都的筹划下,修建了大殿3间,是两檐水的青瓦房。当时,由临夏马莲滩的一位阿訇担任开学。1958年清真寺被农业合作社征用,作为仓库,1968年“文革”期间整个清真寺尽被拆毁。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以后。于1987年沙巴村的信教群众筹资集劳,在原址上又重修了清真寺、大殿的建筑形式为四扎角前卷棚的古宫殿式建筑,并修有砖木结构的两檐水学房4间。寺管会成员由黎亥必、没白布组成,本县敏家嘴的艾布阿旬在此担任开学达10年之久,深受沙巴村清真寺全体教民的敬仰。
临潭县马牌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乡马牌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阿卜杜拉
现任学董:张炳南
马牌清真寺,座落在距长川乡约9公里的马牌村所在的半山坡上,全村有回民62户,286人。据说,马牌村的张姓、了姓是很早以前从长川来此看守水磨的。后来在此落户居住,就形成现在的马牌村。
马牌清真寺始创年代不清,有记载的是1914年所修清真寺的概况。当时整个寺院占地面积4.5亩,大殿为六扎角前带卷棚的古建筑,殿门两边的看墙上有砖雕图案,另有学房5间。沐浴室4间,灶房、库房等5间,都为土木结构平房。当时有白、黑二位阿訇曾来寺开学,培养了著名的峨县大学阿訇丁文喜。1929年整座寺宇毁于事变。
3934年,在张奴个、张巴山等人带领下又重修清真寺,共建有土木结构平房9间,1958年,寺院房产被合作社征用,当作幼儿院。1961年后王要阿訇又开学几年。1968年清真寺的全部房屋尽被拆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1980年,在张炳南、丁由个等人筹划下,又重修了马牌清真寺。建有平房6问。1981年增修两檐水大殿5间,玉982年增修平房8间,近年来开学时间较长的阿訇是本村人王学清。教有满拉4人,该寺尊奉伊黑瓦尼。
寺有卧盖夫耕地6亩,出租耕种;树林子3亩,有白杨、松树IOOO多株。
临潭县长川清真东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乡长川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王志新
现任学董:丁启光
长川清真东寺,位于临潭县长川乡政府所在的长川村,距县城东面约1O公里、全村227户人中,回族约占5O%左右。
长川村最早只有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年间,初建时规模不大,占地约有2亩。最初遵奉华寺拱北。后来,北庄传入临潭长川时,其中一部分人接受了北庄教礼,此时,长川清真寺分为东寺(华寺)和西寺(北庄)两个寺,将原有的地址一分为二,各自修了大殿,都为两翘角古宫殿式建筑,占地各有2亩多,1929年,东寺毁于临潭地方变乱中。
民国 22年(1933年),逃亡难民陆续上庄后,东寺折麻提在丁龙个、丁亥牙等人组织下重修清真寺(地址是现丁奴亥、了来折布住宅地)。共建平房13间,到1939年,又增修了3间两檐水的大殿。1946年长川著名的阿旬万祥哈吉,在长川传授伊黑瓦尼学说后,曾有欺素阿訇(丁祥之孙)开学,满拉达12人、1958年,被生产队征为饲养院,1968年“文革”期间。整个清真寺被拆毁。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以后,于1981年,长川东寺在丁目沙、丁二不都等人筹划下,修了六扎角前卷棚古典式建筑的礼拜大殿,互989年在了启光等人带领下又增修学堂、林浴室、库房等13间,199O年又增修学堂、库房等5间,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两檐水形式。清真寺占地面积为2.5亩。近年来由本村丁耍力亥阿訇担任任开学,现由临夏南园的王志新阿旬开学,教授满拉15人。
临潭县长川清真西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长川乡长川村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丁文耀
现任学董;丁喜元
长川清真西寺,位于临潭县城东10公里之长川乡政府所在地长川村,该村居民多系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原有清真寺一座,清真西寺于光绪年间由西道堂马启西道祖创建,故该村现有清真寺两座。民国18年(1929年)地方变乱中,清真西寺被焚毁,民国36年(1947年)马明仁教主重建学堂5间、水房5间、阿旬在室及厨房4间,1967年“文革”中,水房及阿旬住室 厨房被拆除,学堂5间当时被县供销社所属商店占用,幸免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1982年酉寺恢复正常礼拜活动,1990年由信教群众共同商量,自愿集资,并在敏生光哈吉的赞助下,重新修建了礼拜大殿,系砖木结构,四角飞檐的古典式建筑,全寺一占地2.3亩。大殿建筑面积225平方_米。
该寺有教民54户,278人,均系回族。
临潭县太平清真东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羊永乡太平村
邮编:747505
现任教长:黎文德
现任学董:苟文学
太平东寺位于羊永乡太平寨村中心,北倚城墙南侧,西与西道堂清真西B接,南邻村街,东面是空旷场地,占地面积为1.1亩。全折麻提有90多户,450多人。东寺在太平村的历史不过百年,曾经几度兴废,修复于1988年。
就其太平寨清真寺的历史沿革而言,最早只有一座清真寺,后来由于信教群众先后接受了华寺、北庄、西道堂、伊黑瓦尼等不同教礼,随即产生了上夺、西寺和东寺三座清真寺。
太平东寺的原有建筑规模宏大,礼拜大殿为一颗印形。式样古朴,砖木结构,四扎角六窗三开门。殿前两侧的看墙上砖雕花卉,非常精致,更为讲究的是清真寺的宫廷式粽子形大门(称粽子门),设计考究,建筑独特,有筒瓦盖顶,花砖起脊,油彩斗拱,双扇开门,本村苟志仁、张进臣等人都是当年建寺时的主要负责人,颇具功绩,民国18年(1929年)由于临潭地方变乱,此寺也难以幸免,被完全焚毁。
1934年,又在城墙南侧盖了一座两檐水瓦房,作为暂时的礼拜大殿,聘请眠县丁振邦阿图为开学,先后培养了本地及外地各处的穆斯林求学青年多人,为伊斯兰教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55年,张而则子、马勒米力、苟耍个等人作了进一步努力,筹集大量资金,在本折麻提的共同努力下,在其他有关穆斯林团体的赞助下,在原东寺旧址上.动工修建新的礼拜大殿,只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寺的重建任务。这时,东寺的开学阿訇是敏家嘴村的黎国良,在大寺修建中,他也呕心沥血,颇多功劳。
寺的造形为一般清真寺常见的古典建筑格式.有卷棚,有大殿、六角展檐。明三暗五(卷棚3间、大殿5间)卷棚楹柱大可合抱,地板木料优质厚实,“文革”开始后,大殿又遭拆毁。
1988年,苟文学、张士奎、苟学义等受折麻提的委托,筹资6万多元,再次发起修寺。这次修建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大殿工程不到一年就竣工,值得一提的是,前任开学阿旬黎国良长子黎文德阿訇为建 寺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致积劳 成疾。这座大殿台基加高后共有9级踏步,红砖青瓦,十窗三门,整体结构 仿照1955年大殿建成,正面门楣上有水泥勾勤成的大字,笔势柔婉醒目。从左到右分别为“圣光普照”、“真率 超然”。大殿内“米哈拉布”两边的一副汉文对联是:“教主命追随正道;德圣行常立五功”。并镶有两个壁钟,显示了浓厚的伊斯兰气息,清真寺还有6间北厅,系近几年新建,主要供教习满拉、讲经及日常议事、接待客人用。
贮藏室、水堂子和厨房建在寺院东侧院内有水井一口、现任寺管成员苟文学、张合比、苟学义、马士英。
临潭县太平寨清真西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羊永乡大平村
邮编:747505
现任教长:丁 林
现任学董:丁金德
太平寨西距临潭县城(旧城)15公里,东、北与卓尼县的申藏乡接壤,南距羊永乡政府5公里之遥,群山环抱,村庄坐落于盆谷之中,梯田层层,从平)11到山顶皆可耕耘。民风淳朴,勤劳本份,汉、回、藏三个民族中,回民占将近一半。
从明洪武年间到清朝中、晚期,太平寨回民都尊奉伊斯兰教格迪国教义,同在一寺礼拜,由于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之后,中阿文化的长期融合渗透,加上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居住,交往及生产劳动中的相互协作。18世纪以后,这种情形开始有所改变,先由格达目中分出了西道堂,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大约在20世纪初,伊黑瓦尼由临夏传人挑州。在太平寒的格迪目中又产生了伊黑瓦尼,至此三座寺共存的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光绪十六年(189O年),马启西在旧城西凤山下讲经,太平寨回民中就有人前去听讲,数年后,了姓人家便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加入了西道堂,其中的了重明以上万银元之雄厚资财,捐助西道堂兴办教务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另立了折麻提,太平寨西道堂教民就脱离原来共同的宗教组织。在村西北的上大路利用民房改建了一所普通的礼拜堂,由丁正忠领拜。直到民国21年(1932年)社会秩序安定后,才在村子中间一个土筑的高阔平台上,因陋就简,修了一座简易清真寺,旋又改建为硬山顶的瓦房,有凛、橡、飞头等,宽敞明亮,端庄大方,它历经风尘,幸存于现在,经过修建,用为讲经室,仍不失原有风采。
在太平寨西道堂的宗教史上,农业和商业不但为解决教民地生活问题起过重要作用,也为清真寺的建设积累了资金,经过大约十多年的辎珠积存。从民国36年(1947年)就着手筹建新的礼拜大殿。投入的银元就有一万多元。教民自动捐献者也为数不少。由丁正光担任总负责,3年落成,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寺字的造形艺术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特点、三殿(大殿、后殿、卷棚)相联,浑然一体,可容纳1000多人进行礼拜。尤其精美的是殿脊冲霄的琉璃宝瓶和殿侧看墙的青砖浮雕,图案中的繁花密枝栩栩如生,技艺精湛。清真寺的管理,实行由“三掌教”’制演变而成的学董总管下的阿訇,穆扎哇分工负责制,聘请康乐县马如意阿旬开学,满拉最多时达30多人,经堂教育得到发展。马阿訇生活朴素,为人善良。教经认真,深得教民爱戴。1966年这座大殿被强行拆毁,只剩一片瓦砾。
1987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在县、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怀支持下,由西道堂敏生光哈吉倡导,冶成章等带领教众进行建国以来太平寨清真西寺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筹资7万多元,半年竣工。落成典礼时、有青、新、宁诸省、区和甘肃的兰州、临夏、广河、和政及本州临、卓、碌、玛、夏等地区众多的穆斯林团体的代表应邀参加。庆典热烈盛大,前所未有。
新建的礼拜大殿,在宽阔台基之上,拱斗重叠,六角飞檐,数公里之外就可以看见它的雄姿。大殿占地320平方米,东西长14米,南北宽16米,五门六窗,前有卷棚,四檐高达4米,花岗石柱础,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使殿体固如磐石,墨绿色漆门,描金装饰,镂花窗榻。大殿门楣上挂有“承先启后”,“昌明真学”,“立教化民”三幅匾额,笔力雄健苍劲。殿内装饰清新素雅,铺绿色地毯,1.5米高苹果绿水制图板,角柜,经桌,宗教挂图等布置一新。五组彩色吊灯,对称悬顶,壁灯双双,共有四组。穹窿形“米哈拉布”的两边及上部都有精工雕镂的《古兰经》节文和花草图案。整个大殿庄严肃穆,宽敞整洁。太平寨西寺还有一些配套建筑,屋舍俨然、布局严谨,其中尤以4间宁静的阿訇起居室和5间古厅,最引人注目。现任开学问旬了林正当盛年,中阿文兼备,好学上进,管理制度完善二寺管成员是:丁全德、丁义、丁喜、丁高、冶穆沙、张拉个。
临潭县太平清真上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羊永乡太平村
邮编:747505
现任学董:张建功
临潭(古称挑州)有回民居住,最早究在何时尚难确论,近代研究宗教史者,一般认为明朝洪武十三年(138O年),回族将领沐英率军洱平了当时发生在挑州的纳群七站地的十八番王反叛,战事结束后,沐英军电田戍边实行自养,他的部队中有许多回民,携家定居在挑州,成了古挑州最早的回族居民。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原因,回民比较喜欢聚居,那时在临潭西部的汪家嘴、太平寨、长川、卓洛、县城等地,都有大量的回族 从事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在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以后,才逐渐稳定下来并形成了他们后来的群体性格局。
自从太平寨有了回民居住以来,最初都是老格迪国,只有一座清真寺 修建在村子中央,由于太平寨村大人多,条件比较好,附近各村的信教群众都以这座清真寺为海乙寺并加以维护。
清朝中晚期,在太平寨也相继出现了伊黑瓦尼和西道堂,原来格迪目的人数有所减少,为了适应形势,并保持自己履行尊古的教旨。华寺教民从海乙寺退出(该寺1928年在地方变乱中烧毁),继在村子南面的一处高地上修起一座礼拜寺。规模不大,土木结构,平房,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礼拜堂、经堂、水堂、灶房,一应俱全。因为寺盖得简朴,又处村子南面,故初称为尕南寺。开学阿訇时间较久的有丁它昌,学董经常有变换,由教民中有威望的人担任。本寺培养过具有中等学识的满拉4人,一般教民喜欢讨习教门者,在阿訇处求教后都在自己家里学习阿文,恭诵经典。
由于湖南寺处两水汇流之地,冲刷严重,年深日久,地基浸蚀,于安全有一定威胁,直到1987年,才由张建功、冶文俊、丁绍文发起,迁址重修了清真寺,因新寺建在其它两寺(西道堂、伊黑瓦尼)之北,地形略上,逐改寺名为清真上寺。
新建的大殿耗资4000O元,地基长宽各10米,殿高4米,砖木结构,呈一颗印造型,红墙青瓦,四扎角,五间六窗三开门,具有一般古典寺宇的建 筑风格,在殿正门之上书有“伊教和平”及“宇宙一总主来造,跟随圣行得正道”的匾额和对联。洋溢着浓厚的 伊斯兰宗教气息。上寺院落宽敞,环境清静,一排8间平房靠北面南,足以解决阿图住室及其他需用。
临潭县红山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流顺乡红山村
邮编:747501
现任教长:敏做儿提
现任学董:治三三
红山清真寺,座落在临潭县流顺乡红山村所在地的半山坡上。地形极为险要,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沐英镇边军中有冶姓人、先来时在新城丁家庄落脚,后来发现了这个草木盛茂的地方,就在此落户居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的红山村只存有红色土质的山地,而当年茂密的树林已荡然无存。村名、寺名即由此而来。
红山清真寺是继新城丁家庄清真寺之后创建的,由于当时人少财乏,修建规模也不大。1929年(民国18年),由于临潭历史上的“十八年事变”,整个寺字也在劫难逃,化为灰烬。民国25年(1936年)陆续上庄以后,广大群众又兴土动木重修清真寺。这次的修建规模比1929年前的就更小了,因为灾难之后教民的经济条件有限,力不从心,较大规模的清真寺难以落成。1958年的反封建特权中,红山清真寺也和其它的寺院一样遭到同样的命运,尽被拆除。
1986年后,由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深入人心,红山清真寺在冶三三 等人筹划下得以重修。此次修建也是红山寺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大殿3 间,为两檐水前带卷棚的土木结构瓦房。1988年又增修砖木结构的两檐水 瓦房6间,作为学房。另外寺院内有 平房5间,整个清真寺占地面积0.5亩。现任开学阿訇敏散儿提,临潭县 范家嘴人氏,教有满拉1名,属伊黑瓦尼。
临潭县汪家嘴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流顺乡汪家嘴村
邮编:747501
现任教长:韩文耀
现任学董:马明良
汪家嘴清真寺,座落在临潭县流顺乡汪家嘴村,此寺创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O年),是我县乡村清真寺中修建较早的一个寺。遵行中国伊斯兰教格迪国教礼。
当时,随沐英西征的部分回族军卒,择地而居,留守边疆,修建了伊斯兰象征的清真寺,据说马姓、丁姓为汪家嘴最早的住户。由于历史的几经变迁。汪家嘴清真寺曾经过几毁几修,时至民国18年(1929年)前,整个清真寺占地面积2亩,大殿为四扎角的古典宫殿式建筑,大殿两旁的看墙上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沐浴室3间,是两檐水的青瓦房。北面7间学房也是同样的建筑格式,另有大门3间,灶房3间,可说是一应俱全。开学阿訇是本村的依兰木、达亚等、当时曾培养出了著名的来个和完哈阿訇。学董是马连喜、李大阿爷(李明忠之祖父)等。可借原寺毁于民国18年(1929年)的“事变”当中。
民国21年(1932年)上庄后,由马亥牙、丁发祥、冶开个等人带头在 原址上重修此寺。相继修有11间土木结构平房。后来情况有所好转,增修 大殿5间,为两檐水瓦房。当时开学时间最长的是马散儿哇阿訇(现新城南门河马新国之父),一直到1958年前,又续修两檐水瓦房9间、平房9间。1968年“文革”期间一次性折光。
1984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在马明良、丁炳坤、马元福等人的筹划下,群众集资,重修大殿三间,为四扎角歇山顶砖木建筑,大殿两旁的看墙上有青竹、梅花砖雕图案,大殿内米哈拉布边上有精致的阿文雕刻,殿内的装饰既典雅又美观。学房、沐浴室为两檐水的瓦房,共有14间,另有平房5间,整个寺院座落在村中、已河滩高地的白杨树林当中,占地约1.1亩,给人一种幽静庄严的感觉,实为穆斯林们完成拜功的好场所。现在开学的是德高望重的本村阿訇韩文耀(人称四阿旬),有意经满拉五人,全村教民团结一致,都为自己的教门、为家乡的建设,尽职尽责。
临潭县新城西门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新城乡西门村
邮编:747502
现任教长:海玉亭
临潭县新城西门清真大寺,座落在新城西门村的中心,原名北庄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洪武8年(1375)沐英西征时,随 同而来的军队,在新城地区(古称为挑州)修筑县城,在守卫边疆的军队中,有一部分回族军士在西城门内落 户居住,当时在将领敏大钢等人的组织之下,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大兴土木,修建了西门清真大寺。总占地面积约有2.1亩,建筑规模宏大,式样美观。后经历史上的几经变迁,清真寺曾几毁几修。1914年4月29日白朗抵新城时寺焚烧殆尽。“白朗事件”之后,教民们在丁永安、马福奎等人带领下。在原址上重修此寺。这次修建耗资巨大,规模空前,大殿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整个外形浑然一体,大殿呈八扎角形,雕梁画栋,四面为油漆走廊,殿门两旁有砖雕看墙。外有倒悬挂柱,内有木雕隔扇、漏窗,做工精细,玲珑奇秀。同时,修建有一檐水青瓦构造的学房一栋,共14间。土木结构平房18间。库房、灶房等一应俱全,占地总面积4.8亩。此时,为西门大寺的鼎盛时期。开学阿訇是著名的马连喜、丁占奎等。满拉多达20多人。
1929年(民国18年),发生了临潭历史上有名的“十八年事变”,使整个大寺付之一炬。回族群众四处逃亡。到1934年,教民们相继上庄后,在穆福得、马得福等人带领下,在原址上又重修了清真大寺,共修房屋 12间,均为本土结构的平房。1958年时,清真寺被合作社征用,“文革”期间尽被拆毁。
现在的西门清真寺、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以后,在马永清等人的筹划下,群众集资集劳于1988年5月 修建的。礼拜大段为四扎角形状,是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中国古宫殿式建筑,殿门正中悬挂有“开天古教”的饰金大匾,两旁看墙上有幽雅的浮式砖雕,大殿内明亮洁净,庄严肃穆。米哈拉布两边也有精美的阿文砖雕。同时建有学房、浴室1O间,都是砖木结构的两檐水瓦房。另有库房、灶房10间,都为普通的平房,全寺占地面积约有4亩。现由著名的海玉亭阿訇开学,教有满拉8人,教民300多人,皆为回族,尊奉老格迪国教礼。
临潭县新城南门河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新城乡南门河村
邮编:747502
现任教长:丁维忠
现任学董:马 强
南门河清真寺,座落在临潭县新城(古洮州府所在地)南门河村的中心,背倚古城墙,面临南门河,占地面积约有3亩。新城是一个拥有一万多人口的小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其中南门河200多户人中,回族占90%,总人口达1100百多人。
南门河清真寺始建于清末民初,其前身为西门小寺,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洪武年间,由于四面城门早开晚闭,给群众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就有一部分回族群众从西城门内逐渐移居到南城门外,后来在人称学教的马子真和了某(丁四海之祖父)的组织之下,创建了南门河清真寺。地址在南城门外西500米处城墙脚下(现临潭第二医院所在地),占地面积3亩多,整个清真寺的建筑为土木结构平房。曾有肖姓、折姓、顾姓及马连喜等数任阿訇开学,当时教有满拉40多人,1929年(民国18年),南门河清真寺在临潭动乱当中尽被烧毁,信教群众四处逃亡。1933年教民相继返乡,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之下,由马汉臣、马新三、穆寿选(穆大爷)等人发动群众,在原址上重建了清真寺,共修房屋9间(其中3间为大殿),均为土木结构,此时,都个阿訇担任开学。1936年,在南门河清真寺的筹划下,创建了临潭县第一所民族小学,马国章(后为临潭县县长)担任校长,四方学生达8O多人。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44年以后,当伊斯兰教的伊黑瓦尼学说传入临潭时,南门河寺改遵了伊黑瓦尼。
解放后,教民们各方面情况有所好转,于1954年,南门河村在马世俊、丁显明等人带动下,集资白洋两万四千多元、又扩修大殿为飞檐翘角(六翘)砖木结构的殿庞式建筑。木雕花草,精巧逼真。大殿南北两侧有砖雕图案的月亮门着墙,院内南有沐浴室7间,北有学房7间,东有唤醒楼3层,均为两檐水青瓦房,另有平房8间,总占地面积达12亩。建筑规模宏大,当时的开学阿訇是著名的丁明学(黑悟师大),授有满拉10多人.1958年反封建当中,寺门关闭,清真寺由合作社占用作为粮库,“文革”中,所有建筑尽被拆毁,片瓦无存,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从兴建至拆毁只历时1O年,实为遗憾。目前,原寺址被县第二医院占用。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于1981年,在马强、马启云等人组织下,群众自愿捐资集劳,建起了一座两檐水式土木结构三开5间的礼拜大殿。南有3间沐浴室,北有学房、库房各5间。均为两檐水瓦房,另有平房5间。近年来前后由著名的敏学真、海玉亭 阿旬(本村人)担任开学,授教有满拉20多人,现在担任开学的是本村年轻的丁维忠(木沙)阿旬。
临潭县丁家庄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新城乡丁家庄
邮编:747502
现任教长:丁散儿提
现任学董:丁克明
丁家庄清真寺座落在新城丁家庄村,相距新城约有3公里。明朝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随沐英征西而来的丁姓军车、在当时的军中有官衔。被派到此地种植养畜,后定居此地,取地名为了家庄,并创建了了家庄清真寺。现在寺有教民20余户,回族。
1929年时,丁家庄清真寺礼拜大殿为飞檐翘角的中国古建筑形式,有学房、沐浴室等若于间。唤醒楼一座,当时尊奉格迪目教礼。后来整个寺在民国18年(1929年)的变乱中尽被烧毁。1933年,教民上庄后,在丁世样、丁瑞林等人带动下,重修平房12间(其中3间为大殿)。这时,卓尼申藏的亚布阿旬从阿拉伯朝觐归来,担任开学,使原先的格迪国教民接受了伊黑瓦尼学说,一直到现在。后来本村丁世祥阿旬也担任过开学。1958年清真寺被部分拆除,部分被合作社征用。1987年在丁克明、了维忠等人组织下修有平房7间,1988年修建砖木结构两檐水大殿3间。现由南门河了散儿提任开学阿旬。
临潭县哈强滩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扁都乡哈两滩村
邮编:747502
现任学董:敏成秀
哈尕滩清真寺座落在扁都乡所在地东北面2公里处,全村有129户,其中回族29户,130人,据说在很早的时候,南京敏姓兄弟3人来到挑州,其中一人定居在哈尕滩,这也就是此处敏姓住户的由来。
哈尕滩清真寺创建于清朝早期,具体时间,巳不可考。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毁几修,时至1929年时,清真寺大殿为四扎角的古典建筑,学房5间,沐浴室3间,均为平房,所有一切都在临潭18年(1929年)变乱当中惨遭烧毁。1936年,在敏而力、马炳建等人组织下又重修寺宇,修有北房5间(其中2间为大殿),东房3间,南房3间,大门1间,1958年,全被拆毁。1978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在敏成秀,马炳建等人筹划下又重修清真寺,占地总面积约有1亩,修有平房8间,1987年又增修四扎角殿虎式大殿一座,另修大门1间,开学阿旬是临潭敏家嘴人,有满拉1人,尊奉伊黑瓦尼教礼。
临潭县敏家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三岔乡敏家村
邮编:747503
现任学董:敏而力
敏家清真寺,座落在临潭县三岔乡敏家村的中心,背倚青山,面临小溪。传说敏家村的敏姓人是明朝年间从扁都哈尕滩迁移而来的。
敏家清真寺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O8年)。最初,修建规模不大。至1914年时,全寺有土木结构平房5间,两檐水形式的大殿3间。当时的开学阿訇是新城丁艾个。民国18年(1929年)由于地方变乱,敏家清真寺也被烧毁。1933年,在敏三三(聚伸西)、敏五十等人的组织下,又重修了清真寺。共修有土木结构的平房11间,地址在村下首阴坡山脚下,占地面积不大,1958年尽被拆除。1962年又在村中心阳坡山脚下,由群众集资修起了3间瓦房作为大殿,另外修有8间平房。此时。由新城著名的敏学真阿訇开学。在此之前康乐的张阿訇也开过学,并且在三岔落户居住,后辞世于敏家村。“文革”期间,整个清真寺又惨遭洗劫,被拆得片瓦无存。
1988年,在敏而力、马国良、敏建礼等人筹划下,群众集资,在原址上修有四扎角伊斯兰特色的大殿3间,另修了8间土木结构平房,总建筑面积约为O.6亩。并且大股占居地形较高,显得很为壮观。该寺尊奉格迪国教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甘肃省 清真寺

上一篇:甘肃省清真寺(六)
下一篇:雪梨之乡的清真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