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回民习俗
分享到:
2013-04-12 23:51:57 【来源:】 点击:

      安庆回民大多集中居住,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括对伊斯兰习俗的坚守和对汉习俗的融合。
 

 

  【信仰心理】
 

  解放前,安庆回族全民信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以伊斯兰教的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施舍穷人、拾金不昧、诚实经商为安庆回民的传统美德。因此,一般商店都愿招收回民学徒。
 

  回民还把举五功作为自己的“天命”。五功即念、礼、斋、课、朝。念:即赞念真主。按照伊斯兰教要求,要大声诵念经文,以让在场的人都能听到。但安庆回民大都轻声吟诵或心中默念,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在汉民之中,怕引起误会。礼:即礼拜。按伊斯兰教规定,每天要5次定时礼拜,即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另有星期五的“主麻”拜(聚礼)、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尔以德”拜(会礼)。解放前常年坚守“五时拜”的人很多。有的老人实在去不了清真寺,就在家中向西方礼拜。有的老人每日还额外加点份量,以求还清年轻时的“积欠”。斋:即斋戒,安庆回民称为“封斋”或“把斋”。每年斋月,要求全月封斋,即整个白天不吃不喝,还要求心洁性明,口无妄言,心无妄念,行无非礼。解放前,回民中老人、妇女(除怀孕、哺乳者外)普遍坚持斋月全部封斋,有职业男子则封1天、3天或7天不等。封了斋的搬运工、挑水夫虽粒米未进、饥肠辘辘仍坚持重体力劳动,教师、商人虽滴水不饮、舌敝唇焦仍坚持讲课、谈生意。由于自幼受此锻炼,从未发现有人因封斋而饿昏、累垮的。也有些人不能参加封斋,就向贫苦封斋者赠送开斋食品或向清真寺捐款,以补偿缺斋之过失。课:即完纳天课。主要用于济贫,可直接将天课散发给穷人,也可交清真寺代为散发。解放前,安庆回民中贫苦者甚多,小康回民家庭都能自觉以天课济贫。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在一生中至少要到沙特阿拉伯麦加城朝觐一次。明清两代,安庆回民实现朝觐宏愿者颇多,旅途中还兼营珠宝买卖,还有人带回眼镜和制镜技术。因此,古董、眼镜两大行业过去在安庆多为回民所经营。
 

       过去安庆回民犯有过失,经人指出,或自己良心发现,便以到清真寺做“讨白”的方式表示忏悔。做讨白时要说出自己过错,由阿訇念一段《古兰经》,犯过错者跪而听经,错误严重者由阿訇以蒲草鞭作象征性鞭笞。老人临终,也常请阿訇来家,向阿訇忏悔一生中的罪过,以求得真主宽恕。讨白若事涉隐私,阿訇必须保密。
 

  安庆回民崇尚绿色,清真寺多用绿色装饰,阿訇“挂帐”(学成毕业)时穿绿袍,远郊回民进城过开斋节时打绿旗,逢节庆悬挂横幅用绿字书写等。崇尚单数,以单数为佳,为尊。逢开斋节清真寺散发“口道”(一种油炸面饼),以3或5个作一包,平时给老人送礼亦以3包、5包为佳。崇尚右向,以右手为尊,座位以右侧为首。舀水要顺倒,即右手持瓢向左倒水,反之则不能饮用。

 

      回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十分虔诚,具有捍卫其信仰的精神及传统。一旦发生侮回事件,回民总是作出激烈反应。30年代安庆某剧院演出一场含有侮回内容的戏剧,回民群情激忿,数百人到清真寺沐浴净身,准备到剧场拼命,终以对方赔礼道歉了事。
 

  解放后,由于唯物主义教育的普及,有不少回民不再信教,但大多仍遵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被砸,宗教活动被禁止,仍有不少人在家中坚持礼拜。1979年以后,正常宗教活动得以恢复。每年约有200人坚持封斋,上千人参加开斋节“尔以德”会礼。
 

  【日常生活】
 

  衣饰 安庆回民日常衣装与汉民没有多大区别,其民族服饰的主要标志是男子头戴白帽,女子披“盖头”。帽有圆顶、尖顶两种,多为白色,也有黑、红、灰、咔啡等色的。“盖头”是根据伊斯兰教规而特制的头巾,要求遮住头发、脖子及肩部。一般男子都备有白帽数顶,但由于生活在汉族区域,不愿显得特殊,故平时不戴白帽,上清真寺礼拜、上坟和伊斯兰节日时才戴。
 

  回民服饰主张朴素大方,优雅、美观,可用鲜花、香料,但反对奢侈,不主张穿金戴银。过去一些虔诚回民,虽相当富有,也不佩戴昂贵的装饰品,甚至不穿丝绸。妇女服装要求宽松厚实,不过份暴露体形曲线,更不能坦胸露背。解放后,这些习俗有所改变,不少回民妇女穿着也在追求时髦。
 

  饮食 在饮食方面,回民有严格的要求和禁忌。(1)饮洁净之水,吃卫生而佳美的食品。(2)吃东西不仅要讲卫生,还要讲“卫性”。认为食物对人的性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五谷、蔬菜、牛羊鸡鸭鱼类都是有益于养生养性的,可以食用。(3)不吃自死之物,即未经宰杀而自己死亡的动物。(4)不吃动物血液。认为动物体内毒质会随血液排放体外,故而禁食。(5)禁食猪肉。认为吃猪肉不仅失于卫生,且不利于人类的品性向上。安庆回民忌猪最严,从小就养成对猪的厌恶心理,不提“猪”字,有的回民一见到猪肉就恶心呕吐。(6)所食鸡鸭牛羊,一定要阿訇宰杀。宰杀时阿訇高呼真主安拉的尊名,必须做到气管、血管、食管同时割断,以尽量减少被宰动物的痛苦。(7)不饮酒。虔诚回民滴酒不沾,回民饮食店也从不用酒作辅料。但体力劳动者中也有例外。(8)禁食形恶之物,如蛇、狼之类。主要也是从“卫性”出发。安庆回民吃白鳝而不食黄鳝,因白鳝有鳍似鱼,不算“形恶”。
 

       住行 旧时回民迁入新居,都要请阿訇念经。家庭设施要求清洁、简朴,常用花草修饰庭园,以山水画卷布置客厅。反对奢侈豪华,纵是富户,也不用金银器皿,虔诚者床上用品也不用丝绸。过去回民家中不挂任何人物图像,不设祖宗牌位,不供奉先人遗像,佛像、神像更在禁绝之列。解放后有所变化,人物画、年历画登堂入室,但斋月一到,虔诚老人仍要取下画像。
 

  旧时回民外出谋生,行前要到清真寺洗一个“干净澡”(大净),然后上大殿礼拜,并默许心愿:此行若能成功,要将所得利润拿出若干分散给穷苦人,以感激真主的恩典慈悯。行人在外,时常默念“清真言”,求主佑助,驱逐恶魔。每到一处,即到当地清真寺大净、礼拜、捐资济贫。

 

      清洁习惯 回民尚洁净,饮用水以清洁活水为佳。过去没有自来水,即挑江水饮用,尽可能不饮塘水(死水)。取食前要洗手3次。洗“干净澡”采用淋浴形式。分“大净”与“小净”,大净是沐浴全身,小净只洗头脸手足等特定部位。无论大小净,都要漱口、呛鼻、净耳、洗面、净下,以洗清七窍两孔。虔诚回民一天5次礼拜即要小净5次。大小净还不能洗回头水,即不能将流下的水再掬上来洗,而要按身体部位从上到下顺拭。浴前还要念几句经文,然后虔心进行,以达到心洁性明,纯净无垢。
 

  【婚丧礼仪】
 

  婚姻 安庆回民联姻,其说媒、请庚、定亲、过礼等程序基本与汉民无异。婚仪有所不同。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方“过礼”。同时,男女双方分别到清真寺淋浴“大净”。婚礼举行伊斯兰“伊喳布”仪式,即由阿訇主持婚礼或证婚。一对新人跪在放有《古兰经》的桌前(解放后改为坐在阿訇对面),阿訇念《古兰经》首章,再念数段经文,然后询问新娘、新郎经名,并问是否同意彼此结合为夫妻。在得到双方肯定回答后,阿訇宣布婚姻生效并致祝词。然后,阿訇将枣子、花生、糖果等撒向新人身上,撒入新房帐内及围观人群,小孩子纷纷争抢玩闹。次日,婆婆给媳妇送洗澡水,意为教导媳妇保持回民洁净传统。丈夫要给妻子“卡苹”(聘金),其数量旧时为400银元或相当此数之金银首饰衣物。伊斯兰教义认为,没有“卡苹”的婚姻是不完美的。但妻子若主动提出不要或少要,也为教义允许。“卡苹”归妻子个人所有和支配,即使离婚也不得索回。若男方当时拿不出“卡苹”,以后再给也可。解放后,回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的在登记后再请阿訇证婚。
 

  生育 婴儿出生,要请阿訇来家念知感经,表示感谢真主的恩赐,并请阿訇为小孩取“经名”。经名为载于《古兰经》中的使者之名,如“易布拉欣”、“阿里”、“达伍德”等。回民姓名构成即为经名加汉名,如“穆萨·宗伐”、“易布拉欣·端木宪维”等。男孩子在13岁以前要做“省德”(割包皮)。由于回民从小做“省德”,所以几乎没有人生阴茎癌之类的病患。解放后,改为在医院割包皮,以保证手术安全。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安庆市 回民 习俗

上一篇:安庆回民历史文化成列馆(视频)
下一篇:一刀割成男子汉!”印尼穆斯林儿童割礼记实(组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