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救国哺育英才的马松亭阿訇
分享到:
2013-01-06 22:50:22 【来源:】 点击:

马松亭阿訇

——兴教救国 哺育英才——

达慧中

 

    马松亭(1895——1992),原名寿龄,字松亭,经名阿卜杜.拉希姆。一生致力于我国伊斯兰教事业,是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大阿訇、回族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马松亭1895年2月19日生于北京牛街一个伊斯兰教世家。从小家境贫寒,九岁父母双亡,由舅父和父亲生前好友照料,12岁到牛街礼拜寺作海里凡。马松亭从小聪明好学,心胸远大,暗下决心攻读阿文经书。先投师于达浦生阿訇门下,后又跟随张子文阿訇、王友三阿訇学经,除学习伊斯兰经典和理论外,还阅读了许多中国古典书籍。1921年完成学业,穿衣挂帐,先后在北京西单、河北涿鹿、北京花市等地清真寺任教长。他的先师均是大“尔林”,是改革经堂教育的先行者,其中张子文阿訇通晓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俄、德等多种外语,是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大阿訇、教育家,对他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这些伊斯兰知名学者、教长,对马松亭后来改革经堂教育,发展伊斯兰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马松亭阿訇一生以兴办回族和伊斯兰教学校为己任,办了若干个回族的中学、小学,他走到哪里,就把回族的学校办到哪里,成达师范学校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创建的一所至今仍为人称道的经汉两通的学校,在中国伊斯兰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始于明晚期陕西回族学者胡登洲阿訇,这种模式一直沿袭了三百余年。到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思潮和力量不断涌现和崛起,回族中的有志之士,面对本民族和宗教中一贫二愚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深思,渴望改变现状,改革旧式经堂教育制度,王浩然大阿訇就是改革旧式经堂教育,开创新式教育之首的典范。1919年“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回族穆斯林也决心走兴教救国之路,济南穆斯林在济南道尹回族官员唐柯三的倡导和支持下,创办新式伊斯兰学校。聘请时任北平西单清真寺教长的马松亭阿訇担此重任。马松亭阿訇德才兼备、阿汉兼通,风华正茂,是改革经堂教育的最佳人选。马松亭阿訇也早已萌生振兴宗教,改革经堂教育的思想,立即慨然应允,1924年辞去了西单清真寺教长职务,带着四个海里凡,应聘到条件十分艰苦的济南穆家车门(西关)清真寺任教长,从此开始了创建伊斯兰新式学校——成达师范学校的生涯。

 

     根据济南道尹唐柯三意见,“成达师范学校”的定名取“成德达材”之寓意,校址就设在济南西关清真寺内 (俗称穆家车门清真寺 ) ,于1925年4月25日正式开学。学校采取六年一贯制的普通师范学校体制。设有伊斯兰经典和理论课程,同时教授数理化及社会科学以及教育专业知识。培养的目标是“三长制”,即清真寺教长(新型阿訇)、伊斯兰社会团体会长、回民学校的校长。唐柯三任校长,马松亭任总务主任,成立了十二人的董事会。学校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唐柯三公务繁忙,无暇顾及,马松亭阿訇除忙于日常教学外,还要主持学校一切事物,所以,马松亭阿訇实际上集“校长”、总务主任、教师、校工于一身,甚至连摇铃、下厨这样的杂活也要自己干。

 

     虽然马松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教学中,然而在济南当地招生的回民子弟文化程度较低,勉强招收的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校舍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费更是少得可怜。成师创建不久,即因1925 年“五卅”惨案发生而被迫停办。马松亭阿訇不甘心这所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型伊斯兰师范学校就此夭折,他心急如焚,四处奔波,经与校长唐柯三紧急磋商,向北平回族伊斯兰教界寻求支援,得到了以侯松泉为首的中国回教俱进会以及各寺坊的支持,又在回族官员马福祥的大力赞助下,1929 年成达师范由济南迁到文化古都北平,将校址设在北平东四清真寺,于是成达师范学校重新获得了生机。实行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名额除在山东招收的原有第一班外,又续招学生 4 班,学生名额最高 达130 余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松亭断然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高薪收买,舍弃家小,化妆出逃,1938年将成达迁往广西桂林西外清真古寺,直至1941年国民政府接管学校,改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国民政府以唐柯三不经常在校为由,取消了校长之职,代校长马松亭也离开了学校,遂于1942年应重庆穆斯林群众之邀,到重庆十八梯清真寺任教长。1944年秋,因桂林沦陷成达迁往重庆,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迁回北平。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与北平的西北中学、燕山中学、西北女中合并,成立了国立回民学院。

 

      马松亭在十八年的艰苦岁月里,全身心投入到成达师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在伊斯兰教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多有建树,成绩斐然。

 

      第一,沟通中阿伊斯兰文化交流的通道,使中国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阿拉伯世界的瞩目和支持。1932年,马松亭以成达师范代校长之名,率该校毕业生张秉铎、马金鹏、金殿贵、王世明、韩宏魁等赴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埃及国王福瓦德应马松亭之请,同意派2名艾大教授到成达任教,并赠送成达图书。1936年他第二次赴埃,联系续派教授和继续捐赠图书及再次派留学生事宜。1938年由成达师范和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生共同组成的由庞士谦阿訇率领的“法鲁克中国留埃学生团”15人赴埃学习。从1931年第一届到最后的第六届从国内派去的留埃学生33人,只有三人留在国外,其余均回国,多数从事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教育工作及翻译工作,他们对沟通中阿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成为我国著名伊斯兰教长、学者、教授、翻译家,造就了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代精英,如马坚、纳忠、马金鹏、张秉铎、纳训、林兴华、马宏毅、王世明、杨有漪等。他到重庆后,又办起了伊斯兰经学研究班。抗战后,他回到北平,拟开办伊斯兰经学院,到各方奔走,后通过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沟通,促成了北大建立东方语言系阿语专业,并推荐马坚先生到北大担任该专业的教授,同时安排重庆“伊斯兰经学研究班”的毕业生入该校继续深造,使他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阿语专业首届毕业生。

 

      第二,成达师范建立的“福德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它是以1930年赵璞华先生捐赠的《万有文库》为基础,1932年马松亭第一次访埃,由埃及政府和爱资哈尔大学捐赠的441部阿文经书,1936年回族各界人士筹款在东四清真寺内建起了两层楼房,成立了图书馆,为纪念福瓦德国王赠书,图书馆定名为“福德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立深得徐炳昶、顾颉刚两位学者的支持,组成了有著名学者如蔡元培、陈垣等 27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通过马松亭阿訇两次访埃,国王法鲁克一世及埃及各界又捐赠了若干款项和图书,从国内各界也收到赠购的图书及设备款,使福德图书馆得以充实。

 

      第三,马松亭所领导的成达师范的编译出版工作,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一,创办《月华》杂志。刊物从1929年11月创刊,到1949年1月的第75号,曾一度改名为《成师月刊》,虽然在20年间,因种种原因时断时续,但是从它的内容上看,有关伊斯兰教教义的译著、成达和各地回民教育、宗教生活等,也有少量论文,为后人研究近代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它是在当时二十多种回族和伊斯兰教刊物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刊物。其二,引进阿拉伯文活字印刷。1933年以前,中国伊斯兰教经典印刷均采用木刻或石印,或汉文铅印。赵振武先生秉成父志,早就想把阿文变成活字印刷。1932年他随同马松亭阿訇访埃,挤出款项购买了30多磅阿文活字,两人随身携带回国。次年成达师范经过若干周折,请工人将阿文铅字鼓铸成功,从此中国才有了活字排版的阿拉伯文印刷书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救国 哺育 英才

上一篇:丹心报国终不悔——纪念薛文波先生
下一篇:兴教育才、德学昭远的哈德成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