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马坚先生有恩于我,回回有恩于我啊!...可我从没有带过一名回回博士生...
分享到:
2014-11-28 21:43:27 【来源:】 点击:
原标题:《新天方夜谭》四十一

       记不得在哪一次会议上,偶遇我国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老师。

       谈话中,朱老师动情地说:“我对不起马坚先生,对不起老回回啊!”“朱老师,你为何这么说?”朱老师遂一五一十地说起他当年考入北大被分配至阿拉伯语系,曾一度不想读。是马坚先生耐心、诚恳地与他谈心,告诉他学习阿拉伯语对发展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意义,是国家的需要,是有前途的。朱老师被马坚先生的诚恳与道理打动,确定了学习志向。在他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生涯中,马坚先生给予了他许多关心和厚爱。“马坚先生有恩于我,回回有恩于我啊!”“可您现在已是国家著名中东问题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问题研究所所长,您的成就是对老师们最好的回报。为什么还说对不起他们呢?”“我的老师里,除马坚外,还有其他一些回回老师。可我从没有带过一名回回博士生。”“哪您为什么不招收一名呢?”“以前,是因为左的教育路线,不让招收回回学生学阿拉伯语,现在能考上阿拉伯语研究生的回族学生很少。”

       我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学,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曾留学埃及的马坚、纳忠等一批穆斯林学者开创。其时,招生并不区分民族,因汉族生源基数大,自然考上的也就多,但并不排斥回族学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左的政策和思想也充斥着教育领域。其中,阿拉伯语系限招、少招回族学生就是一例,原因是回族的伊斯兰信仰和文化与阿拉伯语存在着直接的天然关系。据蒋敬老师说,他当年报考的就是北外阿拉伯语系,但因是回族,加上档案里“有宗教极端思想”的结论,学阿拉伯语的愿望没能实现,被分到当时颇为边缘的英语系。这种左的政策甚至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曾听纳忠教授说起,他想为家乡云南的回族子弟报考阿拉伯语系提供机会,一次给了云南五个名额。他心想,总能有一个吧,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一个也没有。当然,这种不正常的政策终究不可能延续下去,一定会得到纠正。今天,更多的回族孩子可以报考高校的阿拉伯语系了。

       知道了朱老师为没有培养回回博士生而内疚时,我很受感动。这是一个懂得报师恩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我适时的抓住机会问朱老师,我是否可以推荐学生报考他的研究生,朱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第一次,第一个,推荐的人选一定要在学识、人品上让朱老师满意,为后来继续报考的学生铺路。在和苏翰反复商议后,一个合格的人选出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朱老师第一个回回博士生的丁俊。丁俊不负朱老师厚爱,顺利完成学业,为后来的祁学义阿訇、金忠杰老师等报考朱老师的研究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祁阿訇翻译的《布哈利圣训集》也在读博期间,在丁俊帮助下,在朱老师全力支持下出版发行。马坚先生、朱威烈老师和丁俊等回族学子由阿拉伯语和中东学所形成的跨时代的异族师生情感人而美好。

       朱老师,谢谢您!您现在可以安心了,您所带的几位回回博士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阿拉伯语教学、中东问题研究,以及伊斯兰学等奋发有为。您对得起马坚先生,对得起回回了,您的学生和我们,见证了您的良知!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坚 朱威烈 纳忠 苏翰 丁俊 祁学义 金忠杰

上一篇:有关上海马儆吾老阿訇的事迹您知道多少?
下一篇:年轻人学习教门不能拘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抓住每一次倾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