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需要热情,但更需要持之以恒 谨防:从老虎到病猫的蜕变
2014-12-27 22:20:51
【来源:】 点击:
原标题:《新天方夜谭》六十八 信仰需要热情,但更需要坚忍
《古兰经》 :“我确已使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成为大地上的装饰品,以便我考验世人,看谁做的更好。”(18:7)
《古兰经》 :“众人以为他们得自由地说:我们已信仰了而不受考验吗?”(29:2)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在大学里也有不少的回回子弟,特别在北方的一些高校。
由于国民教育中不能进行宗教教育,所以我国穆斯林形成了两种教育体制。简单而言,读书不念经(信仰学习),念经(在清真寺学习)不读书。分化为读书人和念经人,在某种程度和一定范围里,彼此互相排斥。读书人视念经人没文化,念经人看读书人没教门。
这种现象撕裂着穆斯林族群,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些回回孩子,尽管生长于穆斯林家庭,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受到系统的良好的信仰教育,只知道一点风俗习惯的常识。而进化论、无神论及各种现代思潮和生活方式又进一步冲击着他们。
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内穆斯林的子弟。值此背景下,有位老师走进了一所高校,大学生们被他真挚的情感和激情的演讲所打动,其中就有“老虎”同学。“老虎”其实不姓虎,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昵称。老师曾向阿訇介绍说,他是第一批参加学习的学生,不仅自己学习认真投入,而且利用他校学生会成员的身份,积极动员,组织同学们参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的学习。由于体型魁梧,行事作风虎虎有生气,成为宣教老师的左膀右臂,深得他的喜爱。你就象一头“老虎”,这一形象的夸赞遂被传开,成为了小马的昵称。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老虎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所在城市的某政府部门录用,成为了一名公务员。记得就在那年暑假,也是老虎毕业时,阿訇曾在和老虎及师生们座谈中提及,清代以来,回回就有“官至三品反教”之说。反映的是清代官场体制容不得回回官员的信仰个性,多有被迫同化的无奈。老虎同学信誓旦旦,老师及同学们也都一致看好老虎,再说,虽在政府工作,但大家还在一座城市里,平时不见“主麻”见,偶尔“主麻”不见,还有周日休息见,大家都为他做好“杜阿一”。
老虎工作认真,受到组织部门的器重,为进一步考察,以便日后提拔,几年后,让他去偏远的一座县市挂职锻炼。随着老虎的远去,联系也逐渐减少。离开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兄弟们,老虎的信仰生活也变得孤独起来。基层的同志、同事们酒风正酣,一次次的拒绝、谢绝,到无奈应酬领导伸到眼前的干杯。组织在考察,已传闻再回省城时将要提拔。老虎落入了“陷阱””,他纠结、挣扎,可力量是那么的羸弱。当“心”已不能再抵抗时,放弃是唯一的可能。
听说老虎回来了,而且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不会吧,回来了怎么不说一声呢?老师疑惑着,打通了电话,是礼貌客气,却没了昔日的师生谊、兄弟情。老虎变了的信息在大伙中流传。
大学里师生们在一起,除了学习,以及学生生活的相对单纯,氛围是很重要的凝聚力,为“稳麦”的奋斗热情、激情激励着年轻人。离开了校园,走向了社会,相对的孤独,面对的各色诱惑,承受的多重压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在校园中培养起来的信仰不堪重负而夭折。如果不能在走向社会后迅速找到新的心灵驿站和归宿,不能重新找到兄弟以抱团取暖,昏“迷”和死亡便很快会到来。
多年后,阿訇又来到那座城市,聚会中想起了老虎。老虎呢?今天怎么没来?他还好么?“老虎已成病猫了”,老师幽幽而伤感地说。
上一篇:您知道一位叫玉素甫的年轻人吗?敬请阅读:不论身处何地,不忘宣教责任
下一篇:相邻相欺害兄弟,清真寺里保护弱少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