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菜场“变身”记
分享到:
2014-11-03 20:50:14 【来源:】 点击:
  古今中外,民以食为天。教师赴海外工作,解决好吃饭问题,既是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派出任务的潜在途径。外派埃及工作以来,我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小菜场。几番“较量”,小菜场完美“变身”,成为我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埃友好的新渠道。

  埃及居民多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其社会生活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当一个着便装、烫齐耳短发、不会说阿拉伯语的中国女人出现在小菜场,对于穿长袍、不许妻女“抛头露面”、几乎谈不上国际交往经验的穆斯林商贩来说,其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嘈杂的人声瞬间消失,菜场变得出奇的安静,各种目光几乎齐刷刷集中射向我……

  我一愣,迅即压制住强烈的孤独、陌生感,微笑着选购自己需要的蔬菜水果。结账时,我试图用英语沟通,但发现他们的高声“回应”我完全听不懂:不但没有一个英语单词,而且其神态看起来似乎比我还要焦急,好像嫌我听不懂他说的话。看来,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小菜场,是没有英文的购物环境的。怎么办?我继续选择了微笑,将几张小面额纸币递过去。收银员终于明白了我的意思,抻走其中两张,并找零了几枚硬币。

  初战告捷,我领略到了微笑的力量。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果”,我确立了新的菜场奋斗目标:继续带着微笑,推广汉语“你好”!

  再次走进菜场,我微笑着朝收银员打招呼,然后反复用汉语说“你好”。他终于捕捉到了“你好”这个关键词,并在我目光和手势的鼓励下,拉长声跟我读—“鸟”。我微笑着指导他一遍一遍纠正发音,并用简单的英语向围拢来的“观众”解释“你好”的含义和用法。有人听明白了,于是主动担当阿语翻译。恍然大悟的人们纷纷尝试说出“你好”。此时,小菜场俨然变成了课堂。

  购物结算时,收银员继续拉长声问我“鸟”,我问他“你好”,他用阿语逐一报价,同时指着天平的计数,并重复报价,意思是教我认识天平并学习阿语计数,我欣然接受……

  此后,每一次进菜场都是愉快购物、友好沟通、学习交流的过程。他们教会我用阿语数数和基本的日常用语,我教会了他们“你好”、“谢谢”、“再见”、“中国”、“朋友”等简单词语。每次进菜场,老板、收银员、伙计们都对我远接近送、前呼后拥。有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懂英语的其他顾客,热门或重点话题成了我们讨论的内容。此时,小菜场岂止是菜场、课堂,俨然已经升华为多语言环境下的文化沙龙和国际交流的和谐殿堂!

  前段时间我外出休假,大约有两周没有光顾小菜场。休假归来,我带两姐妹去采购,店老板和伙计面露惊喜,不但比以往更热情,而且手舞足蹈不停地叨叨着什么。我问一个戴眼镜的男顾客,这些朋友在说什么?“眼镜男”含笑告诉我,他们说“欢迎回来!你好久不来了,以为你回中国了,再也见不到你了。”听闻此言,我感动得差点儿流眼泪,生发出被朋友所惦念、被他人所需要的浓浓的幸福。

  我向这些穆斯林朋友介绍了我的两个姐妹,并希望他们帮忙选一些好的水果。老板亲自上阵,一粒一粒挑拣樱桃,比我们自己挑拣不知要仔细多少倍。我想,这一简单的挑拣动作,其意义绝不在于我们能吃到上好的、物美价廉的黎巴嫩大樱桃,而是让我们这些远离祖国、在异乡漂泊的华夏儿女,收获到满满的来自其他民族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也意味着通过我传递到这个小市场的中华民族友谊之花,已经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王贺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埃及 菜场

上一篇: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之谜
下一篇:第八届阿布扎比电影节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