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西吉踩踏事件是穆斯林不可回避的责任
2014-01-10 10:35:32
【来源:】 点击: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沉重。首先,我捧起双手为逝去的生命祈祷,他们是无辜的,愿安拉怜悯他们,赐予他们乐园的归宿,阿敏!
“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古兰经》2:201)
背景资料
新华网:2013年1月5日13时左右,部分群众到固原市西吉县北大寺参加已故宗教人士忌日纪念活动,13时左右,在为信教群众散发油香(油饼)过程中,由于群众相互拥挤,发生意外踩踏事故。受伤人员在第一时间全部送到西吉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有14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受伤人员10人(其中4人重伤)还在医院救治,相关善后和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次事件发生后,在各大伊斯兰网站出现了许多文章,歪门邪道胡说八道的文章不值一提。大体可以概括为愤怒型,悲痛性,解说型,心得型,祈祷型和批评型。大家分析踩踏事件的原因也可以概括为:抢油饼,贫穷落后,派别门宦的争斗,愚昧不文明的行为,组织者的不当和安拉的前定。此事关切复杂,我不想谈太多的教法学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我必须说明,那就是:请大家不要用“前定”来做挡箭牌,从而推卸责任。我希望大家借此事件重新学习和理清前定与自由的关系。
安拉说:“这确是我的正路﹐故你们当遵循它﹔你们不要遵循邪路﹐以免那些邪路使你们离开真主的大道。”(《古兰经》6﹕153)
对于那些逝去的生命,我们用这些理由解释似乎有点勉强,我们这样解释符合人性吗?生命有这么卑微和简单吗?据各大媒体报道,此次踩踏事件是由于抢油饼所引发的悲剧。无论“油饼”有多么大的“魅力”,我们的忌日纪念活动对穆斯林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但在逝去生命的家属看来,我们的心灵和做法永远高不过一座坟墓。
在此文中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西吉踩踏事件对穆斯林的反思,分别为:“亡羊补牢”的错误思维,穷人的本质,“非穆即穆”的僵化思维,“危机意识”和不可回避的责任。
一、重新反思“亡羊补牢”的错误思维
背景资料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亡羊补牢的意义:因为羊圈的破损导致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寓意: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我们的民族到了一个重新反思远大理想与现实生活相统一的紧迫关头;到了重新检讨清真寺管理与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时刻;到了重新审视既要保障少数者的利益,又不能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重要阶段。既要坚持教律中的简易而行,又要坚持宣教中的仁慈关怀;既要重视宗教功修,又不能忽视道德价值;既要以信仰而自豪,又要宣传宽容与博爱;既要坚信安拉,又要善待他人;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坚持原则。
许多人都在讨论此次事件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是天灾还是人祸。我首先告诉各位答案,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我们穆斯林不注重学习和重视宗教活动场所安全问题所导致的一场惨剧。
人类这种自相踩踏的行为,实在是一种人祸而不是什么天灾。因为,同样的踩踏事故,就很少发生在那些发达的民主法治国家,那些国家即使办万人的集会,也常常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的。可能有人会说,2010年的7月25日发生在德国音乐节的踩踏事件导致19人死亡,但是那次音乐节有140万人集会,而且德国的音乐节本身就带有狂欢的性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集140万人,发生这种事情尚能理解。但是作为极少见的西方发生的重大踩踏事故,这次悲剧导致德国音乐节永久性停办。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踩踏这种事故常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除了漠视人命之外,恐怕与遵守公共秩序的社会道德风尚也是密切相关的。西吉此次发生的踩踏悲剧实在难以想象。因为,我们是最注重素质和道德的民族,我们是最讲究秩序的民族,可是悲剧还是发生了。有人说,我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难道我们非要把自己的羊丢了才知道补羊圈,显然不是。今天在我们穆斯林社会中发生的种种问问在历史上都发生过,此次发生的踩踏事件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通过历史上的踩踏事件引以为戒和引以为鉴。我们需要的是超前的思维来做进一步的管理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是“亡羊补牢”。
首先,我把大家带回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看历史上最重要的几次踩踏事件,看看我们需不需要“亡羊补牢”的思维。
背景资料
1954年在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举行的印度教宗教集会上。约800人在混乱和踩踏中丧生。这是印度历史上发生的伤亡最惨重的踩踏事件。
1986年和1984年,印度北部城市哈里德瓦尔先后发生的两起踩踏事件分别导致50人和200人丧生。
1989年在纳什克发生的踩踏悲剧中有350人罹难。
1990年7月2日,麦加附近米纳的一处地下通道发生严重踩踏事件,1426名朝觐者被踩死或窒息而死。
2005年1月25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一个宗教集会场所25日发生踩踏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300人。
近50年来,特别重大的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印度、阿拉伯地区、柬埔寨和中国。这些国家与地区踩踏事故远比西方国家发生的频率要高得多,而且发生之后的危害性也要大得多。
离我们最近发生的两起由于宗教集会所导致的踩踏事件为:
2010年2月25晚,马里一座清真寺发生的踩踏事件死亡24人,伤员20多名。当时也是数千名穆斯林在清真寺进行宗教仪式,庆祝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诞辰。由于人多拥挤,有位老妪不慎倒地后,众人上前搀扶她,此时发生了混乱和踩踏,造成人员伤亡。
2013年10月1日印度一寺庙发生的踩踏事件遇难人数超过100人。这起事故发生在印度中央邦的一座寺庙,由于13日当天正值周日,而且是印度教传统节日杜尔迦女神节的最后一天,所以前去朝拜的信众比平时多出数倍。据当地媒体报道,事发时,现场至少有10万名朝拜者。这些朝拜者挤在一座长500米,宽10米的桥上排队前往寺庙。由于一些人故意散布大桥“快要塌了”的谣言,引发民众恐慌并导致踩踏悲剧。
但并不是踩踏事件只发生在信教群众集会场所,只要是人潮涌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踩踏事件。比如:
2009年12月7日在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的踩踏事件,直接导致8名学生当场死亡;2010年11月29日发生的新疆阿克苏小学校园踩踏导致41人受伤,6人重伤;2013年3月28日下午,西工大附小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由于自动扶梯发生故障,导致学生发生踩踏,导致19名学生受伤,两名孩子伤势较重。
踩踏事件直接与制度和民族素质有关。那些平时就有良好的遵守公共秩序的国家与民族,遇到踩踏伤亡事故的几率就要小得多。那些在公共场合也能够自觉保持安静的国家,在这类事件的发生上就要小得多。
人类悲剧的发生常常并不是偶然的,每个事件的发生后面都有某种因素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或者关键性的作用。社会秩序井然的后面必定是民主、法治健全的社会。享受过公民权利的国民,才会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才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才会意识到不给他人与社会添麻烦,是一个人起码的社会公德。
伊斯兰教是法制最健全和最人性化的宗教,而我们穆斯林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让人不敢恭维。《古兰经》和《圣训》对我们的教导,不仅让我们成为一个好的公民,而且成为一个好的人。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我们到底违背了多少?
我曾降示这部经典,阐明万事,并作归顺者的向导、恩惠和喜讯。(《古兰经》16:89)
二、贫穷的本质
背景资料
2012年11月,一个名叫《为什么贫穷》的8集纪录片在全球180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虽然中国大陆还没有电视台播出,但是也可以在搜狐视频中看到)。在纪录片中,人们回顾和探讨了贫穷的历史、贫穷与生死、贫穷与全球化、贫穷与教育等问题。当时间已经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人们还热衷于讨论贫穷,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一个通俗的道理,那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穷人的真正悲惨之处在于他们志向的贫乏。
------亚当斯密
贫穷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阿比吉特-班纳吉(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经济学教授)
这次事件发生后,有一些人指出是由于西吉经济的落后,贫穷导致疯抢油饼,从而发生的踩踏事件。我们穷的不是一个“油饼”,而是思想和意志,意志的贫乏比什么都可怕。“穷”和“油饼”的说法只是表面现象。此次在清真寺“抢油饼”对于当天参加忌日纪念活动的穆斯林而言是清真寺对他们的“施舍”,要知道伊斯兰的施舍是建立在大爱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值得反思的是在我们施舍的背后,导致了许多穆斯林不思进取,不主动学习不参与社会建设,把别人的施舍当做是别人的义务。即使是“爱”的施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感恩意识,从来不懂得回报,反而把别人的施舍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穆斯林不要把施舍当做别人的义务,我们要做的是在大地上去履行“代治者”的责任和义务,学习科学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因为安拉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治人”(《古兰经》2:30)
又说:“我以你们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这样工作”(《古兰经》10:14)。
我们民族贫穷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知识的贫穷和教育的贫穷”。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引以为戒,在当今社会多次发生的踩踏事件中,我们总结过这些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教训吗?我们学习过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我们有组织的在各寺推广过安全、紧急预案吗?只有政府在推动时,我们逼不得已进行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我们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贫穷,许多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否认我们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教条化、形式化、本本主义、拿来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但是我们从来都不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我们从此次事件中不吸取教训,这类事件还会再发生。
安拉说:“有知识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古兰经》39:9)
三、“非穆即穆”的僵化思维,割裂了社会
在中国的部分清真寺,非穆斯林是不准进入清真寺内的,进入清真寺就意味着对清真寺和穆斯林的不尊重。但是,真正的穆斯林是和谐相处,热爱和平,尊重生命,关心他人的。
因为安拉说:“众人啊! 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 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 真主确是全知的,确是彻知的。”(《古兰经》49:13)
“非穆即穆”的僵化思维直接导致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社会的割裂,进而导致我们习惯把非穆斯林对我们错误的纠正当做批判和指责,更糟糕的是,我们穆斯林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做法,给非穆斯林造成许多误解和错象。
如果我们这种“非穆即穆”的错误思维得不到改变,就很难树立穆斯林良好的形象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迫切需要重塑穆斯林形象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过去对非穆斯林的抵抗,也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排斥,更不是只顾自己的发展而不顾穆斯林兄弟的进步,我们需要的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推进共识”。我们不能再搞“非穆即穆”的对立,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的利益,更不能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而违背伊斯兰伦理。我们应该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推进共识”的理念重新构建穆斯林的目标,从而分享社会的最大的红利。
所以,我们穆斯林在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安全管理,保障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是获得安拉的喜悦。
伊斯兰在各种集会场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素质和一种人格。因为伊斯兰主张要有思想,有修养,有素质,有视野。严格而不失包容,认真而不失大气,恪守而不失高远。我们与狭隘、教派无缘,与成见、仇恨、非穆无关。我们要做的是以真主赋予自己的理性去思考问题。防止盲从、迷信、神话和自以为是。只有切割“非穆即穆”的僵化思维,穆斯林才有希望。
四、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危机意识”
背景资料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国家体育场“鸟巢”模拟了一个群体性踩踏伤亡事件,首都卫生系统医护人员现场演练了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援。从演练事故发生到第一位伤者乘急救车离开,用时仅6分钟,整个过程历时半个小时,现场200名“伤亡者”被救治、处理。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对踩踏事件的模拟训练,并不要求我们清真寺每一次集会一定要模拟演练,而是我们缺乏对事情重视的态度,我们缺乏的是“危机意识”。
日本当年东京奥运会六万多人的会场,离开过程是那样井然有序,干脆利落,而且一片纸屑都没有留下来。也很难想像这样大规模的踩踏事件会发生在美国。美国2001年“9.11”恐怖事件时,人们在那样的紧急情况下,大多数人能够井井有条地有组织地安全撒离现场,那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的穆斯林世界正忍受着浅薄的聒噪,静候着世人的醒悟,同时,我们身处“思想危机”的悬崖之边。
知感安拉,我们有幸出生在穆斯林家庭,但我们总有一种优越感而忘记古兰和圣训的教导。总是喜欢把对别人的威胁当做自己强大的证明,无论我们穆斯林世界今天有多么大的危机,都难以唤醒这些人自大的美梦。让人更担忧的是,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充满了错误思维。比如“是非清真”、“非穆即穆”、“保守与激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和“形式大于实质”等。
中国穆斯林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老百姓怨声载道,今天已经不是危机问题,而是“危机重重”,“险象幢幢”,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安全事件”、“清真危机”、“教派纷争”等归根结底是“信仰危机”,“信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危机的无知、视而不见、粉饰太平和自以为是。
五、不可回避的责任
我们各个清真寺对于安全的问题是从来是不用心的,清真寺的安全工程这么重要的工作,过去我们只重视“念礼斋课朝”等功修,安全问题从不列入“考核”,没有人在乎,这次事件发生后惊心动魄。可以折射出无组织,无纪律,无管理,无保护知识,是中国穆斯林的通病。
此次事件不仅仅启示我们在清真寺集会要注重安全事项,而且要在穆斯林教育机构、餐饮场所、商务会议等许多场所注重安全是重中之重。
此次事件的发生,到了我们穆斯林重新检讨管理的紧要时刻。我们迫切需要管理安全的目标,管理的流程和具体措施,依法做事,确保集会的顺利进行,彻底来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穆圣(祈主福安之)说:“穆斯林对于穆斯林来说,其生命、财产和名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布哈里圣训辑录》
又说:“穆民就是人们对其财产和生命安全的人;迁士就是弃绝错误和罪恶的人。”
------《伊本马哲圣训》
对大家的意见总结如下:
1、在集会前制订应对大规模人群的管理和疏散计划,招募临时交通疏导员以确保救援道路畅通,以及对已发生事 件进行必要的科研调查和反思。
2、但凡大型的活动,人员密集,组织者应该有很好的预案,哪怕是个草案也行,规划活动范围,控制人流量,合理安排执勤人员。张贴指示牌匾。
3、大量培养志愿者义工,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指导,而志愿者或者义工的服装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和统一。
祈求全能的安拉提升我们的理智,增强我们的敬畏之心。
作者:穆佳希德
2014年1月9日 于西安
Array
上一篇:南苏丹冲突双方谈判搁浅 中方希望立即停火止暴
下一篇:德公立小学引入伊斯兰教育 使穆斯林更好融入社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