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镇上的清真寺及信仰历程
分享到:
2014-02-08 11:26:08 【来源:】 点击:
作者:拜学英
 

    走进武汉,登上黄鹤楼,但见长江浩渺,雾气茫茫,船帆点点,大桥横跨,江岸翠绿,高楼林立。因长江、汉江交汇形成的武汉三镇在尘雾里若隐若现,这就是有着六百万人口的大武汉。在茫茫人海和数不尽的楼宇中,仍有三万余回族散居在三座清真寺周围,高耸的新月和悠扬的邦克声在长江、汉江交汇的大都市以特有的形式荡漾着,彰显着回族伊斯兰文化及其信仰。

一、

    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民权路清真寺掌教阿訇魏尚举引领着我,在武汉三镇穿大街过小巷,在高楼林立的街区行走着,所见所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武汉回民对信仰的执着以及清真寺在围聚团结引导穆斯林中的重要作用和自身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从东湖宾馆坐公交电车,经黄鹤楼,过长江大桥,便到终点站汉阳,在一条店铺林立的低矮旧楼构成的街道上,我找到了民权路146号清真寺。  

    门柱旁镶嵌的黑大理石上,是武汉市人民政府1993年7月28日撰写的文字:

    优秀历史建筑——广益桥清真寺,伊斯兰教建筑,1929年建成。清康熙年间,来自各地的回民先后到汉口广益桥一带定居;1723年始建清真寺,后不断修缮,1726年建成清真寺后,因面临广益桥,故名广益桥清真寺。1900年被毁,后集资重建,1911年又遭焚毁,再于1916年捐款修复,1929年因拓宽马路,拆除旧寺,募集将清真寺修建至此。

    进入寺门,过道墙壁上,张贴着宣传教义的图文,眼前是一座五层楼房,一楼是水房等;二楼设有寺管会及阿訇办公室、讲经堂、会议室;三楼的礼拜殿能容纳500余人,四方白柱子支撑楼顶,领拜处侧旁的经桌古气考就,凹壁处是一扇能打开的门,明媚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照进大殿,铺着一排排织着“民权路清真寺”大字的蓝色礼拜毯,使大殿气氛庄重,干净整洁;四楼是武汉市伊协办公处;五楼为大礼拜殿兼会议室。底格勒拜的钟声响了,十多位头戴白帽,内清外洁的穆斯林在魏尚举阿訇的引领下,虔诚的礼完拜功,我为他们在大殿留下了一张颇有纪念意义的合影。

    站立大殿,透过明亮的窗户,远处的楼群高耸,颇显壮观,与清真寺周围低矮陈旧的楼群对比明显。清真寺近前的一片已拆迁,散落着残砖碎瓦,过不了多久,这座建于民国5年的清真寺将在人们视线里消失。政府投资,多方集资,原地会耸立起一座更有时代特色的清真寺。

    在寺管会办公室里,精神闪烁,已年近八旬的寺管会主任马孝顺老人思路清晰地为我讲述着武汉回民和民权路清真寺的历史。

    与任何地方一样,回族走到哪里,信仰会带到那里,清真寺也会建在那里。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商贸繁华,水陆交通顺畅的武汉三镇吸引着为生计而在大地人奔波的回回们。清康熙年间,陕西、甘肃、河北、江西、安徽等地的回商们、手工业者们以及少量为官做学问的回民先后来到武汉广益桥一带定居。他们立足后,拿出并不多的钱款,于清雍正元年(1623年)买一间磨坊改为礼拜堂,在经营今世生活时,虔敬的朝拜着安拉。顿时,滚滚长江、汉江的交汇地响起了“安拉至大”的邦克声和诵念《古兰经》的悠扬声,繁华的武汉街头有了头戴白帽,搭着盖头的穆斯林走动的身影。

    这注定是一座屡毁屡建的清真寺。1930年,民国政府拓宽马路,开通民权路,将原清真寺拆除,移到现今位置。从此,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的殿宇式清真寺大殿连同整座寺院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权、民主、民生三民主义在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得到了很好响应,陆续开通了民生、民主、民权路,几条路开通了,一座诠释信仰的老式建筑却永远消失在武汉民众的视线里,这不免使怀旧的人有些遗憾。

    还好,当时民国政府当局在扩修街道时,同时决定对清真寺进行移建,时任阿訇马宜亭与众乡老赴各地筹募建寺资金,武汉回族纷纷捐助,仿上海桃园清真寺格局重建,因靠近广益桥而取名广益桥清真寺,又名民权路清真寺。这座流溢着民国风格的清真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有着阿拉伯式的圆顶。与中国任何地方的清真寺命运一样,  “文革”时,寺院关闭,阿訇迁散,民权路竟也在武汉造反派林立,武斗、夺权风盛行的潮流中成立起所谓民族战斗队,占据清真寺。那时,谁要占领清真寺,谁就得先打垮民族战斗队。谁能料到,派系的林立、争斗竞使清真寺虽被占据,却得以幸存,乃不幸中的万幸。在武汉三镇响彻了三百多年的邦克声、诵经声被迫中断了,一片迷雾笼罩在武汉回回的头顶。好在明媚的阳光终于驱散了阴霾迷雾,1986年,政府出资对已近危楼的大殿进行加层维修,主体楼改为5层,楼顶高耸着三个绿色圆包,在拥挤不堪,千篇一律的楼群里格外引人注目。

二  、

    乘着底格勒拜的间隙,我与魏尚举阿訇赶到江岸清真寺。车子在高楼大厦构成的街巷里拐来拐去,拐进一弯形胡同,便看见熟悉的与周围建筑对比明显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清真寺。绿色大理石贴面的拱形大门顶端书写着“江岸清真寺”几个烫金大字和一副寓意深刻楹联语:天经如皓日岂独照我,圣教似大道不禁行人。进得寺院,一幢白墙绿边坐北向南的三层楼宇出现在眼前,便是江岸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一楼及二楼走廊处,白色圆柱支撑组成连体式拱尖形檐洞,极富阿拉伯风格。三楼窗户被装饰成拱尖形状,楼顶端,耸立着一大两小,对称的绿色圆包,上悬新月,格外引人注目,使整座楼流溢着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与四周雷同的建筑物形成视觉上的明显对比。

    与民权路清真寺的冷清相比,也许因为有着不大的院落,也许周围围聚着较多的回族,沙目拜前的江岸清真寺院里人来人往,戴着白帽,搭着盖头,穿着长袍的男女穆斯林为即将到来的开斋忙碌着,只可惜少了青年人。

    看着焕然一新的清真寺大楼,谁又能想到江岸清真寺辛酸而艰辛的过去呢?清光绪32年(1906),河南周口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回族商贩沿铁路逃荒到汉口,在昔日荒凉的刘家庙搭窝棚,开始了在汉口谋生的艰难历程。时隔12年后,他们稍有宽裕,做的第一件事便捐钱出力,建起简易清真寺,使逃难武汉的河南周口回族有了礼拜、议事、婚丧服务的去处。让他们无比气愤的是,不久军阀吴佩孚部驻扎武汉,清真寺成了喂马处,回族的宗教生活被蛮横的中断了。1920年,执着信仰的回族又集资买一栋小楼作清真寺,不幸的是毁于1937年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就连地皮也因铁路扩修被占去,回回们只好再次筹款购买旧房一栋作为清真寺。逃难到武汉的河南回族,被当地人称作“穷回回”,住在低矮潮湿破烂的棚子里,但信仰却是那样的执着虔敬,清真寺一次次被毁被占,人们一次次集资重建,清真寺成了维系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成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这座抗战时期购置的老房子作清真寺后,一直使用到1959年武汉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期间经多次维修,1986年对大殿进行了较大的加固维修。时过境迁,只有几十平米的大殿已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礼拜者之需,只好相继在一楼大殿和北屋接待室之上加层以增加面积,致使原建筑地基下陷,墙体裂缝,成为危房。

    江岸区回族迫切希望重建一座清真寺。2002年由市、区政府共同投资,历经四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主体三层清真寺建筑;2007年又建起了300余平方米的清真女学一座。2006年9月的一天,秋高气爽,彩旗挥舞,锣鼓喧天,白帽涌动,人们互致色兰,聚集在一起,为新落成的江岸清真寺举行揭牌庆典仪式、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观赏着漂亮、美观、实用的清真寺,或站立大门,或跪坐大殿合影留念,久久不愿离去。如今的江岸清真寺成为武汉三座清真寺围聚回族最多,设施最齐全,建筑最新颖的清真寺。  

三、

    告别建筑一新的江岸清真寺,正值下班高峰,街上车水马龙,机敏的小魏开车在车流中穿梭,终于在开斋前赶到了起义街清真寺。

    魏尚举阿訇在夕阳映照下,指着在绿树映掩和高楼大厦衬托下已显低矮陈旧的城楼说,那就是当年武昌南城门。1911年10月10日,震撼全国,打响清王朝灭亡的第一枪就在这座城楼响起,故称起义门。昔日高大雄伟气势的武昌南城门,用浸润着历史风雨的沧桑诉说着曾经发生在武昌的一切,自然包括那场敲响清王朝灭亡丧钟的起义。如今在高楼大厦和高大树木的映衬下已显示不出气派之势了。城楼外百米处的起义街,在高楼围聚下显得简陋狭小,一座座陈旧的二、三层楼房高低错落,参差不齐,临街还翘出了摆摊位的帐篷,街上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人头涌动。在大武汉,这是一条富有革命传统而仍破旧的百姓生活的小街。

    起义街口清真寺大门,黑碣色半圆形门顶上的“起义街清真寺”几个金色大字已显陈旧。进铁栏大门,是一座瓷砖贴面二层楼,楼顶端耸立着绿色圆包,上悬新月,醒目庄重。在一楼会客室里,10多位男女穆斯林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开斋时间的到来,两位搭着头巾的中年妇女忙着张罗开斋饭。年轻阿訇与魏尚举是同乡,对我的到来,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与搭着盖头的妻子忙着招呼。没想到,在杜阿宜之后的第一口开斋饭竟是来自我的家乡宁夏的西瓜,封了一天斋的人们,品尝一块沙甜的西瓜,顿感沁人心脾,格外香甜,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坚守了一天斋功的人才会体验得到。

    做罢沙目拜,喝着茶,两位阿訇共同为我讲述起义街清真寺的历史。清同治元年(1862年)正当陕西回民起义爆发之时,居住在起义街附近的回族在武昌南城门外建起了一座有着阿拉伯风格的中国传统殿宇式清真寺,设有大殿厅堂、客房走廊、经文牌匾、邦克宣礼塔,以古典庄重气派之势伫立在繁华的武昌,诠释者伊斯兰文化及其信仰,印证着武汉人数不多的回族对教门的虔敬,出进于武昌城门的南来北往者莫不驻足观看。令武汉回族无比痛心的是1938年,耸立了76年的清真寺被日本侵略者无情炸毁了。抗战胜利后,人们在原地重新修建,但规模已非昔比;文革爆发,清真寺面目全非,被外单位占去挪作他用,回族的宗教生活一度中断十余年。直到1980年,破损的清真寺房屋终于收回,并进行了维修,人们又来到阔别已久的清真寺。1984年,政府拨款在院内修建二层楼房一栋,设礼拜大殿、会议室、阿訇房、水房等。使原本窄小的清真寺变得宽敞实用、方便着中外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武汉 镇上 清真寺

上一篇: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详解——大学生服兵役可享哪些国家资助
下一篇:伊朗老汉60年不洗澡创纪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