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镇上的清真寺及信仰历程
分享到:
2014-02-08 11:26:08 【来源:】 点击:


    乘着夕阳的余晖,我在起义街清真寺院子里辨识着几块残存的石碑上时隐时显断断续续的文字,读着字迹苍劲浸润着岁月风雨的文字,我似乎看到武汉几座清真寺的历史变迁,我似乎看到了武汉回族穆斯林所经历的兴衰沉浮。

四、

    武汉回族人口虽只有3万余人,却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在民权路清真寺寺管会办公室里,马孝顺老人和曾留学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的魏尚举阿訇为我讲述着武汉回民悠久的历史和艰辛的发展之路。
武汉最初的回族与朝廷的派驻有关,可追溯到元朝至元10年。那时回族在各地任地方官者较多,一些回族被朝廷派往武汉任地方官,随员及家属自然前往定居,元末明初著名回族诗人丁鹤年便是当时武昌出生的回族。

    明代是回族较受重用的时期,这与回族将领铺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有关,著名回族将领竞有10多位,时有“十大回回保明朝”之说。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各地清真寺幸存下来的《百字赞》石碑,是当时朱元璋对回族功绩及其信仰的高度肯定。在此大背景下,早在明初,军队中的一些回回将领们先后调驻武昌,这在幸存的武汉回族马、定、王三大姓族谱里得以印证。  《马姓族谱》称,明初马姓三世祖马俊随征有功于“宣德六年调任湖广都司勋封怀远侯而籍武昌”;《锭姓族谱》称,定姓祖先随元太祖的回回军进入内地,定氏二世祖宝录公,  “以武功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分藩来楚,授武昌指挥,晋爵将军”;《王姓族谱》称,  “洪武十四年任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兵马使司”而落籍武昌。很快,武昌长虹桥、辕门口、起义街等地形成了早期回民聚居点,武汉最早的清真寺辕门清真寺也就顺应而建。明中叶,随着汉口镇的崛起,江浙一带少量回商溯长江而上,陕西一带回商顺汉水而下,居住在汉口广益桥、汉阳顿甲岭一带,形成新的回族聚居点。

    清代,随着武汉三镇的逐渐繁华、富足和便利的水运条件,东南沿海、西北、中原的回族商贩、手工业者们陆续通过长江、汉江便利的水运通道来到武汉经商定居,随着人口的渐增,数十年间,陆续修建了万寿官、广益桥、青龙港和城外清真寺。清同治五年(1866年),陕西回民起义遭到左宗棠的残酷震压,部分回族南下来到武汉避难,定居于武昌马家庄一带,使马家庄回民增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河南遭连年干旱,黄河泛滥,周口一带的回民逃荒来到汉口,聚居在刘家庙一带,建起刘家庙清真寺。至此,武汉清真寺达到9座,悠扬的邦克和诵经声响彻在长江、汉江交汇的武汉三镇,深眼窝高鼻梁戴白帽搭盖头的回族穆斯林男女走动在市井喧嚣的闹市,那是怎样一种令人激动地情景。  

    近代以来,各地回族因工作流动来武汉定居,形成新的回族群体。为我提供情况的马孝顺老人便是1955年由河南来武汉当工人至今,退休后因对教门的虔诚与对公益的热心而被推选为寺管会主任,已79岁的他仍为清真寺的事而操劳奔波,难得这样虔诚而执着的回族老人。武汉回民昔日以经商为主,有大经商小经商之分,前者开皮衣、民族用品店铺,后者经营清真小吃。如今回族大都在企业做工,也有少数仍做小生意。这些年,西北诸省来武汉开设清真牛肉拉面馆多达500余家,方便了武汉回族和旅游出差穆斯林的生活。

    滚滚长江东逝水,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围聚在清真寺周围的武汉回族坚定地走着信仰之路,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犹如武汉这座城市的光荣历史一样,曾经涌现出了不少值得铭记的回族人物及其感人事迹。

    最著名者莫过于湖北经堂教育的开创者马铨。他生于明末,卒于清康熙十七年(1679年),字明龙,教内尊称马四巴巴。自幼随父学习经汉两文,聪明过人,对信仰尤为虔诚,曾长途跋涉远到宁夏,前后跟随胡登洲二传弟子冯伯庵、冯少川学习伊斯兰经典6年有余。后在家闭门钻研,拜一位来自西域的缠头高人为师。虚心好学,勤于钻研,广学名家之长的他,成为“渊源实学,道脉真传,东土之不多得”的经学大师。他顺应明末清初以儒诠经的潮流,在辕门清真寺掌教期间,提出了“率性而修”的宗教功修主张,认为“率性乃克去已私,复还天理而成宁定之性是也。凡人率此,则道可达也”。  “率性而修,即修齐治平之道”以伊斯兰教义结合儒家“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传统思想,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增进了封建官吏和士大夫阶层对伊斯兰教的了解,赢来了汉族官绅学者对他的尊重。  “旬日之间,旌奖匾额,森列其庐,绘掌教碟并冠带焉。”他曾在家中讲经授业,各地穆斯林有志青年纷纷来到武汉,跟随他学习经典。他一生清廉济教,乐善好施,周济贫民,至今,湖北各地仍流传着他周济穷苦回汉民的事迹。典籍记载他“性善施予,不惜罄橐囊以为周赈。计薄宵之义气,教中人咸成服之”。他著有《认已醒悟》一书,有人评价该书是“读罢识认已之学,不堕旁门。”他归真后,葬于武昌城东马家庄。  “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莹亭朝拜,讫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清康熙二十二年,曾镇守四川的地方总兵官都督马子云为其撰写了莹亭碑记,概括了他执著信仰,知识渊博,清廉济教,兴办经堂教育,传经授业的一生。

    武昌起义门和起义街清真寺曾目睹见证了武汉一位辛亥革命回族将领马祖全老人参加起义及创办回民小学的过程。1907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的马祖全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留学日本的回族青年学生组成的“留东清真教育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街清真寺附近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时任湖北教练公所教官、讲武堂监督的马祖全被推举为前敌临时指挥兼炮兵司令官,指挥了炮轰胡广总督署,掩护革命党人攻占督署衙门的战斗。随着马祖全指挥的辛亥革命第一炮的鸣响,一夜之间,武昌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他又参加进攻汉阳、汉口的战斗。马祖全等人被列为辛亥革命起义有功人员名    单,成为武汉回族的骄傲。中华民国成立后,他被授予陆军少将,先后出任湖北将校补充团团长,湖北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总统府侍从武官,陆军部参议等职。后回故里为回族同胞效力,致力于回族教育,带头捐款在起义街清真寺创办武昌私立崇真小学,亲任校长,践行其早年“学习先进国家,发展教育为先”的理想,直到1930年病逝。以他为首的参加武昌起义的回族将士的事迹成为辛亥革命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在武汉三镇传颂着。

   武汉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了许多回族优秀人物,为武汉的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武汉的回族不会忘记他们。我短暂的武汉之行所接触的宗教界两位人物,同样值得一记。民权路清真寺开学阿訇、武汉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魏尚举曾留学埃及艾资哈尔大学,阿汉两通,有着渊博的宗教学知识,更有着良好的素养与操守,在主持教务之余,常在报刊上撰写发表阐述信仰、功修、品行、教义、教法的文章,有着很强的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在他和同仁的协调奔走下,民权路清真寺重建工程即将启动。对于素不相识的我,他像一个老朋友似的,陪着我走访清真寺并不厌其烦为我讲述情况,使我大为感动。武汉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民权路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马孝顺老人已年近八旬,这位早年来自河南的穆斯林,视武汉为第二故乡,伴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数十年为清真寺服务,参与阿訇聘请,满拉培养,清真寺管理以及扩建维修、设施改善、回族间纠纷的调处,为教民提供婚丧服务,举办学习班等活动。在拆寺焚经盛行的“文革”时期,他坚守在民权路清真寺,从而使清真寺躲过了被拆除的厄运,正如他所言“50年风雨沧桑与清真寺相生相伴”。他与老伴虽租住着小房子,却有两次朝觐的经历。虔诚信仰,履行五功的他,斋月里与腿脚不便的老伴住在清真寺,履行斋功和拜功,对我的造访,表现出了回族穆斯林应有的热情,向我讲述着武汉清真寺及回民的情况。这位慈祥善良的老人把世俗看得极为清淡,用毕生的精力和行动在完美着信仰。


实习编辑:伊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武汉 镇上 清真寺

上一篇: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详解——大学生服兵役可享哪些国家资助
下一篇:伊朗老汉60年不洗澡创纪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