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寿坊清真寺的记忆—上海一座自建、自养的清真寺
分享到:
2013-12-18 18:36:16 【来源:】 点击:

精神永存:缅怀前辈  传承发扬

    这些老人啊!从来没有想得到报酬、荣誉。这些老人说走就走了。 当年我只有十几岁,现在八十多了,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这些老人的?!

    现在以我的记忆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来。希望他们的后辈如果有机会还认出他们谁是他们的祖辈。他们应该以这些老人对伊斯兰的忠诚、热爱、清廉、无私的精神为荣,并继承发扬和光大他们的精神!

他们是:
    许玉斋  徐鼎臣  安秀林  陶华亭  张广义  穆海瑞  王啟之  马志荣  赵广生  李成义  洪东亮  李馀庆  马西文 李玉书  李四阿訇  马仁域 马仁寿 王保君  王保君老父  赵龙泉  杨善桐  赵永善  李功让  李功俭  王庆洲  白友松  马忠仁  马义芳   苏万钟   宗明义  赵金树  马学良   穆世友  吕长春  许传玺  张长庚  张长清   马席珍   李全德   穆芳田  沙秉文(盲人) 杨占英  穆鼎臣  陶广德  李子王(盲人) 陶功祥 石精华 潘学智   李道成   李道荣  李道刚  王治平  答容川  金汇之  李鹄成   白从龙  马仁元   杨尚礼   赵仁元  吕瑞麟  吕瑞祥  马文斗  倪云清  兰荣贵   张永泉   郑继昌。

    这些老人乐于把清真寺的一切都作为自己的责任、应尽的义务。每到清真寺相互道“赛莱姆”、相互之间的祝福、彼此的敬重、高贵人格的展现,更增加了对安拉的敬畏,对圣人的崇敬和对清真寺的关怀,增加了对主道贡献的幸福感!

    这些老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卑微的,但是伊斯兰给了他们做人的尊严。在清真寺里人与人亲如兄弟,甚至超过亲兄弟。越是有“尔林”的阿訇越是尊重乡老,你去找他,他会站起来请你入座,给你沏茶;所以, 乡老对阿訇的情感有时超过了自己的父母。 乡老对清真寺的感情有时是超过了自己的家。清真寺就是乡老的家!

    老人们走了,给我们留下的精神上的财富是无限的,世俗上的一切能给我们多少幸福感呢?!

    求主赐福他们吧!阿敏!

申明:

    以上的老人名字都是解放前的,有关解放后的人员不在本文叙述内。如有遗忘在所难免,望谅解!

注解1:鸿寿坊清真寺建于1932年,地址:西康路274弄71号。现在还在,且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一栋现在是居民住着,一栋是居委会所在地,还可以参观一下,但是据说就会动迁。

注解2:上海的土质比较松软,回民的遗体是直接放入墓穴之中的,但是在墓穴上一般用木板料——“椁”,盖在墓穴上,以防泥土掉落入墓穴。这里的“椁”就更简陋一些,使用粗的毛竹编成的。现在一般已经用水泥板块代替。

注解3:上海的清真寺虽然说有比较富裕的和比较贫穷的清真寺。因为“天下穆民是一家”,所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椁”和现在提到的“义地”,都是由有钱的穆斯林捐给大家的,尤其是穷苦的穆斯林大众的。因为我父亲是社头,所以会与当年的穆斯林的上层人物接触,我也看到过例如尊彝斋古玩店的哈实君老人家,申报编辑的伍特公等人。但是这些不在本文的叙述范围内。

注解4:当年的义地有:江湾地、老坟地(在一个棉花仓库后面)、保安公墓、江湾第一回民公墓(在高境庙)、顾家宅墓地、中山北路甘泉三村回民墓地(又叫牌坊地)、巡捕地、朱家湾牛业地、日晖港坟地、狮子地和球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记忆 上海

上一篇:韩道亮:清真寺及其功用
下一篇:哈达铺清真寺被命名为“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