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回族人(三亚回族人探秘)
分享到:
2013-01-06 22:16:23 【来源:达慧中】 点击:

 

         
       

 

几百年前从阿拉伯来此传教的圣贤古墓
 

     虽说三亚回族族源是多元化的,但是从他们有独特的语言来说,占城人的后裔占较大比例。据语言学家分析,被称为“回辉话”的当地回族语言属于马来波利西尼亚语系,他们至今仍保留着他们的母语,而在近千年的历史岁月中,难免又掺杂了海南话和当地土语、俚语。有趣的是1991年海南省第一批到沙特阿拉伯留学的学生说,在沙特麦地那大学,有一部分来自英、美、法、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越南等国的留学生,说的方言与三亚回辉话相似。后来发现他们祖籍均为越南占城。每年去朝觐的三亚回族,也能和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原“占城人”,用一个个单词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究其原因是他们有相同的母语。从伊斯兰教的教派来说,三亚和大陆穆斯林同属逊尼派,但是大陆多属哈乃斐教法,三亚属沙斐仪教法,此教法在内地没有,只有东南亚的伊斯兰教中有此教法。再从生活习惯上,三亚回族与东南亚人均有嚼槟榔的习惯,所以说他们大部分人的祖先来自越南占城。
 

 

     海南回族虽然生活在海角天涯,人烟罕至,偏安一隅,但保持自己的族群、宗教和语言以及独特的民俗,也是极不容易的。现在三亚回族人口不足万人,其中原因之一是长期迫于生活压力和民族歧视而被汉化、黎化。如原来有回族居住地万宁、陵水、詹州、崖州等地,如今回族人已完全消失,有的是搬走了,有的是被汉化、黎化了。有的虽然仍住在祖先的老屋,房梁上刻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但是他们已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了。据一些老人说,詹县和万宁已汉化的回族人曾派人来三亚回辉村认祖归宗,自称其祖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并向他们居住地政府申报改为回族,因拿不出历史证据而得不到承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儋县峨蔓村100来户姓蒲人家,又再次向当地政府申请,政府没有承认。无奈之下,这些居民干脆搬到回新村来居住。
 

 

      三亚回族人口少的另一原因是人口死亡和人口不断流向东南亚地区。。

 

      在顺治十二年发生过“焚番村三亚街”事件,死伤500余人。在乾隆年间,又发生了“海富润携带经书案”,家中老少及亲朋500余口,在案发过程中,惧怕牵连,纷纷逃离海南,移居马来、印尼、泰国等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海南岛,他们在回辉里,即今日的回新村修建飞机场,把回辉里的回族赶出家园,渔民捕鱼船只也遭到抢掠,三亚回族人口由2000余人锐减到1000余人。

 

      泰国一位海姓老人到三亚回新村参观访问,他自称其祖辈从海南迁居泰国已有300多年,泰国目前有不少海南籍回族,大部分姓海、哈、刘,主要分布在泰南、纳空和普济岛等地,那里成为穆斯林聚居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不少的三亚回族迁往马来,他们落脚于马来亚多个地点,但以邦咯岛最为集中、最有组织,远在二战之前他们便已建立了“中国回胞宿舍”,为单身男子居住。二战中,“中国回胞宿舍” 遭到毁坏,战后重建,由当时中国驻霹雳州领事马天英题写牌匾。随着结婚者不断迁出,居住该宿舍者越来越少。这些侨民由于宗教信仰与当地人相同,语言相近,大部分人在那里娶妻生子,融入了马来社会。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的外祖父哈桑·哈本章·哈志就是三亚回族。现在居住在海外的三亚回族侨民达到一万多人。
 

 

      如今三亚回族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八十年代初,他们从回族妇女在旅游区卖些珍珠等饰品开始,渐渐发展了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由于他们善于经营,大买卖讲信誉,小生意不缺斤短两,因此各行业都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回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高于当地其他民族。

 

      三亚的回族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他们与东南亚和阿拉伯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赴伊朗等国留学,懂得阿拉伯语、波斯语,这些因素使得他们与穆斯林国家进行商贸往来,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对外商贸活动成绩斐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回族妇女勤劳能干,在经商上巾帼不让须眉,既有女企业家,也有经营一般店铺的回族妇女和在旅游区提着三亚各种特产的游商,成为三亚回辉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生活不断走向富裕,在街道两旁或小巷深处,一座座漂亮的小楼拔地而起,这些生活在天涯海角的回族人将以一个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西宁的表情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天涯海角 回族 三亚

上一篇:东关,西宁回族的一张名片
下一篇:“帕西傣”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回族后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