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特有乐器“咪咪儿”
分享到:
2010-06-27 19:59:39 【来源:腾讯旅游】 点击:

宁夏回族在长期地文化创造和实践中,传承了宁夏古代地域原生态乐器、西北边塞乐器,演变为被本地回族群众称为哇呜、咪咪、口弦等回族民间乐器。

  上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代太宗李世明《饮马长城窟行》诗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李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对本地流行器乐的记述。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在20世纪却还在我区回族群众中流行。

  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它乐器难以胜任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喜欢镶嵌本民族艺术图案、线条,雕刻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在最流行的时候,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的姑娘还是白发的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有句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宁夏回族乐器及其民俗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目前,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而乐器已发展为较丰富的种类,仅咪咪就有单管、双管等八种类型。另外羊头弦子、转鼓等急待认定保护。但是由于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

  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为了对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进行有效保护,要建立保护机制和体系,从保护老人开始,培养娃娃入手,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的关爱。

  乐器解析:

  吹咪咪儿

  每至春暖花开,杨柳返青,河滩、地边、集市、庙会上,响起一种音色悠扬、近似琐呐的吹奏乐演奏声,这就是回族青少年所喜爱并擅长的民间乐器“咪咪儿”。这种乐器用无名指粗细的竹管自制而成,开有6个音孔,酷似笛子,但要竖吹;吹口处置有用嫩树皮制成的发音器(以“”猫儿刺“”枝干制傲的为最佳),利用薄膜震动发音的原理吹出声音,靠6个音孔的音阶加一个自身音阶共7个音阶奏出曲子旋律。咪咪儿分单管和双管两种,用来吹奏“少年”曲调最为适宜。

来源:腾讯旅游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乐器

上一篇:贵宾盛赞“世界穆斯林城”
下一篇:把“大美青海”的品牌叫得更响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