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国回族学会学术研讨会时的合影,左起:黄成俊、达慧中、
白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为《求真集》作序)
杨先生把对母族的热爱,落实在一生致力于回族学的研究上。他“抗拒着极度的疲劳和多种疾病的折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完了《元代回族史稿》,了却了六十多年的一桩心愿。”多年来,他用各种方式关注并支持回族学术刊物《回族研究》的发展。他认为这些努力都是“尽一个回族学人的天职”。黄成俊撰写纪念杨老的文章恪守严谨,追求真实。2003年8月老黄发表在《回族研究》上纪念杨老的文章“尽一个回族学人的天职” 都是有根有据。文中所写杨老弥留之际嘱托洪国起教授按回族习俗料理其后事的情景,就是根据在医院守护杨老的弟子提供的见闻所写。《求真集》在选用这篇文章时,老黄又请料理杨老后事的洪国起教授(南开大学原党委书记)核对、修定了有关内容,形成了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文字:“杨先生弥留之际,其众多弟子洪国起、冯尔康、陈振江、南炳文等知名学者都不离左右。先生稍微清醒过来,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招呼‘国起____老洪____’。守护在杨老身边的洪国起(杨先生的高足,回族人,了解回族习俗)立即走近杨老的床边,俯身听懂了杨老最后的一个意愿:希望按回族礼仪料理他的后事。杨老过世后,遗体从医院送往西宁道清真寺。考虑到杨老在南开大学和全国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为满足南开大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盼望向杨老遗体告别的愿望,又要照顾到回族的礼仪,经家属同意,由洪国起教授会同清真寺阿訇商定,在清真寺洗买宜台、站者拿在之前,破例安排了向杨老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宁道清真寺站者拿在时,除了本地乡老,新疆在天津工作的乡老也参加了。南开大学众多回族教工和师生代表怀着悲痛的心情聚集在清真寺内外参加殡仪。杨老的家人会同杨老生前友好及其弟子们陪着殡葬车赴天津北辰区回民公墓。南开大学和历史系师生代表的车队随后而行。下土安葬仪式一切按回族习俗进行。”
参加中国回族学会学术研讨会时南开校友的合影,
左起马娟(南开博士后)、黄成俊、达慧中
黄成俊也把老师的“尽一个回族学人的天职”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用这种信念和精神,展开对本乡本土的回族研究。
出生于虔诚的穆斯林家庭的黄成俊,儿时的耳濡目染与熏陶,使他对母族和家族有特殊的情感,在杨志玖先生的引导和影响下,近年来他对本乡本土回族的研究,做出来不少的努力。在《求真集》“考证论述篇”中,我们惊喜的发现他所取得的成果,这也是这部书的主要的学术价值之一。他对元代威州一带的回回官员、清真寺、墓地、族谱、古籍等多方考证,为了探究、确认史料的真伪,他不辞艰辛,亲自进行田野调查,尤其珍贵的是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的辨析、矫正讹误,写出了许多为原创性的论文。在当前,学术腐败充斥着社会及学术界之时,这一点尤为珍贵。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却又往往被专业工作者所忽视,因此这些考证文章就更显现出它的学术价值。黄成俊从主编《回族杰出人物》一书起,多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回族人物的研究上。在“传记文学篇”中,这些近现代回族人物在黄成俊的笔下已几易其稿,认认真真的不断进行修改补充,所以都是成熟之作,它展示了回族中的一个个精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读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老黄在后记结尾写道:“我对回族学诸多历史的理论,特别是前沿问题知之不多,可谓一鳞半爪。但愿天假之年,身体条件许可时,本着紧密联系实际,结合人生感悟,一如既往地搜集整理史料,悉心学习思考现实问题,继续撰写回族历史及人物篇章,期待有新的收获。是为记。阿米乃!”不难看出他的坚定信仰和对研究回族学的执着追求。
《求真集》的语言朴实无华,言简意赅,但感情真挚,充满了亲情、热情、真情,无论是论文、传记还是散文随笔,均有可读性,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写杨志玖先生的散文“永远的老师”一文,被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文学读物》中,由此可见一斑。
来源:达慧中博客 原文作者:达慧中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争取穆斯林国家援华抗战的著名阿訇——达浦生
下一篇:马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