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强:城市里的留守子女
分享到:
2014-08-29 16:06:14 【来源:】 点击:

 

    今天送高一的儿子到学校报名,遇到一位同样送孩子报名的穆斯林兄弟。兄弟说起刚才在校门口碰到的让人泪奔的一幕――― 一清真寺师娘与女儿伤心离别的场景。

    某农村清真寺的阿訇前段时间离任了,离任的原因大多具有普遍性,阿訇在一个坊上呆时间长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难以避免,当矛盾由隐性转为显性时,阿訇必须要走人。“铁打营盘,流动的阿訇”嘛。

    走之前,阿訇很难过也很纠结,下一站要去哪儿?正巧,数百公里之外的一百多口人的小坊暂无阿訇。可坊太小了,一家四口,能顾得住吗?万事托靠主,去了再说吧。阿訇接受了那个小寺送来的聘书。

    马上要上高中的女儿怎么办?女儿学习很刻苦,这次中考,成绩不错,已经达到市内某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若现在就随父母转学,按当下的政策,是没有学籍的。除非在本市上满一学期之后方可转学籍。

    怎么办?

    让师娘在市内租房陪读?花费太高,承担不起。

    让女儿一个人留下?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只身一人留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放心不下啊?双休日,人家学生们都回家了,女儿去哪儿?

    阿訇与师娘伤透了脑筋。最后一狠心,让女儿留下,隔段时间回来看看。

    报过名,缴过费,师娘要走,女儿拉着母亲的衣服不让走,母女俩哭红了眼。

    --------------------

    目睹那一场景的兄弟说着眼圈也红了。

    “这年头当阿訇真不容易啊,我说那阿訇,不应该这个时候换坊位,寺里矛盾再大,为了孩子忍气吞声也得挺过这三年啊。”兄弟感慨道。

    想起了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民主”与“面包”的辩证关系,有人持条件关系,主张先有民主才会有面包,有人持相反观点:先有面包才会有民主;有人持矛盾关系,主张有民主就没有面包,有面包就没有民主。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了几十年了,也未见分晓。总之,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而今天许多小坊阿訇面对的是尊严和面包的辩证关系。以当下阿訇们的供给体制,二者兼得同样是困难的。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选择尊严还是面包,对于小坊阿訇,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们任何选项的指责都是一种残忍。

    据了解,开封市内类似这样的阿訇留守子女不止一个。有的阿訇已经离开本市多年,为了不耽误学习优秀的孩子的前程,阿訇夫妇在农村省吃俭用,全力以付,供孩子上学。前几天应某位阿訇要求,为其在某市读书的儿子邮去了两箱朱仙镇产的清真豆腐干,以解决其清真饮食问题。

    印象中的留守子女都在偏远农村,父母到城里打工,孩子丢给了父母、亲族照看。阿訇的情况则相反。农村虽清贫,留守子女有近亲相伴;城市虽繁华,留守子女却举目无亲。

    目前,农村的留守子女已经引起社会各届的重视,阿訇的留守子女谁来关注?

    报完名到三明胡同清真寺做礼拜,路上对儿子说,能否带上阿訇的女儿到朱仙镇过礼拜天?儿子无奈地说,要是男生绝对没问题,女生不方便呀。礼过拜,给热心教门的赵阿訇谈起此事,赵阿訇说,让阿訇女儿来我这儿吧。

    城市的留守学生,礼拜天是比较孤独的,学校餐厅关门,吃饭也不方便。而市内各清真寺双休日往往是过乜提的高峰期,若让阿訇子女回归清真寺参与乜提场合,既聆听教诲,又解决吃饭问题,这对于在清真寺长大的阿訇子女可谓亲情复归之事,对于过乜提的“哈弯德”(主办方)亦是回赐无量之善举。

    希望留守城市的阿訇子女们不再寂寞!!!


萨利·赫  刘

写于朱仙镇清真寺

2014.8.28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子女 城市

上一篇:刘学强:从李阳皈依佛门说起
下一篇:刘学强:一个月饼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