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强:精英效应
分享到:
2014-12-26 20:59:03 【来源:】 点击:
      前几天应邀到某市参加一大学生联谊会,应邀同去的还有一位某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博导。当天院长正好在本市开会,会议结束,就欣然应邀。同去的有很多院长的学生及周边各高校的大学生。从其前簇后拥的阵容来看,至少在这里,院长是一位灵魂级的人物。

    联谊会上,院长作了精彩的演讲,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谈了谈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有学生提问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因坚持自我的信仰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倍感边缘无助甚至会偶遭冷眼歧视。院长则以自己过来人的经历和实践鼓励大家要敢于表露自我的身份和立场。他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用言行来化解歧视,赢得尊重的。每一次遭受质疑的过程都是难得的收获尊重的机会。他解释说,中国老百姓的多元文化认同意识尚有待提高,主流文明和少数文明间的交往,也有待平等互动。院长希望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联谊会结束后,我们被安排到一家餐厅用餐,同座的还有一对在某报社做编辑的小夫妻,也是院长的学生。院长对小夫妻说,清真寺有啥事,能脱身就去,别说有孩子不方便,把孩子带去,就是让孩子把你们学习礼拜场景刻到记忆深处。这样他长大了,对清真寺就不会陌生和拘束。两位弟子不停地点头称是。

    旁边一位教亲对我说,院长的名言是“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们。”

    是啊!院长是以自己的身份和学识来影响他的学生,是自上而下的影响。那么,是谁影响了他?新闻传播学与宗教学似乎并无多大关联,院长的伊斯兰情结是如何炼成的?

    交流中,得知院长自小就在清真寺门口长大,历任阿訇的言传身教,尤其是老人家们知信行诚的虔诚操守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影响。虽然他早早离开了家乡浓郁的信仰氛围,但从小积淀的深厚的信仰根基,成为了他立足风雨红尘中的坚固支点。对伊斯兰的神往不仅陶冶了自己,还影响了他的学生们。面对西方新闻传播媒体对伊斯兰的强势丑化,院长则逆流而上,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伊斯兰教不是这样的。

    曾听友人讲,有一位教亲自视为村中高才,虽临寺而居,却从不进寺门,认为宗教不是文化人的选择。一次他去某市探望多年未见的舅父,身为教授的舅父一直是他仰视的偶像。主麻日,舅父却带他进了清真寺,看着拜中虔诚的舅父,他百思不解。拜后,舅父对他说,你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希望我的今天成为你的明天。几天后,这位教亲告别了舅父,村中传出爆炸性新闻,村中高才进寺礼拜了。

    这是传说中的精英效应。这次联谊会让我看到了现实中的精英效应。

    精英效应,可以让人从质疑信仰转向质疑自己。受人仰视的某某院长、教授都是虔诚的穆斯林,那么,身为普通大众的我质疑的资格是什么?从而可以放下或减少理性思辨,一蹴而就地跨入信仰的大门。

    如何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有人可能会问,自上而下的影响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自下而上的影响,如何进行?言外之意,以当下阿訇们的文化水平,如何影响高级知识分子?其实,无论是院长还是教授,其学术成果均是理性思辩和实践积累的成果。而信仰是高于理性和实践的灵性修为。因此,院长话语中的那些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阿訇们,没有高深的文化造诣,却有学者们无法企及的灵性至高点,即通过顿悟修行让伊玛尼的光亮随身而行,启迪心性,感化众生。因此,身居高位的阿訇们并不“矮”。所以,当代的阿訇们也应该象院长,象老一辈阿訇们那样,用自己的言、行、德来感化和影响那些将来可能拥有影响力的学子们。

萨利赫·刘
朱仙镇清真寺
2014.11.26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效应 精英

上一篇:刘学强阿訇:联坊有感
下一篇:刘学强:漫谈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