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风情黄河边的迷人景致
分享到:
2010-06-24 18:37:56 【来源:西海都市报】 点击:

大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山川壮丽。这是青海的形象美。

  ———强卫


    八百多年前,中亚撒玛尔罕人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了青海循化,与周围的藏、汉、回、蒙古等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是青海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是黄河岸边一道特色浓郁的风景。


 

历经沧桑的古篱笆楼

 撒拉族从元代起便广泛建造居住的古篱笆楼,融合了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的建筑文化,是当时的居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石土资源,融合多民族建筑文化艺术,修建的撒拉族特有的民居,整体建造布局多样,门窗装修制作别致,楼体二层檐石、扶栏、大门楣檐都有精美雕刻。

  随着“撒拉族古篱笆楼编造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撒拉族居住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篱笆楼如今已成为了民俗学家和旅游者的最爱。我们相信,这种承载着撒拉族建筑文化的技艺被抢救和发展,无疑会为撒拉族迷人风情的保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撒拉族古篱笆楼在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遗存较多。今年33岁的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家的古篱笆楼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如今这里仍然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马穆罕默家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北、西面的楼都连在一起,规模很大。他在这里出生、成长,如今又在这里娶妻生子。在红红的线辣椒的映衬下,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篱笆楼静默着,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骆驼泉:永不枯竭的传说

  尽管没有文字记载,撒拉族民间却用一个美丽的传说,将自己的历史娓娓道与世人。

  八百多年前,在中亚撒玛尔罕地区,居住着突厥乌古斯汉的一支,首领阿合莽与弟弟尕勒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而遭皇族迫害。为了生存,兄弟俩率领同族18人,牵一峰骆驼,带着一部《古兰经》,驮着撒玛尔罕的一瓶水和一袋土,迤逦东行。一路上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辗转来到积石山下。不料,黑夜中走失了驮经的骆驼。第二天清晨,他们在积石山下循化县街子的东面,发现了一眼清泉和已经化为白石的骆驼。众人称量这里的水土,竟与故乡带来的完全相同。于是,他们便决定选择这里为他们永世的家园。

  八百多年来,伴随汩汩流淌的骆驼泉流传下来的美丽故事,已然成为撒拉族婚嫁喜庆日子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骆驼戏》是撒拉族婚礼上的一出传统剧目。表演时,两个反穿皮袄的人扮演骆驼,还有一个人头缠“达斯达尔”,身着长袍,一手持棍,一手牵骆驼,且走且舞,间有问答式的道白,观众围坐四方,参与对答。聪明、低调的撒拉尔用简单的问答和舞蹈,叙述了撒拉族先民含辛茹苦,长途跋涉,东进循化的艰难历程。因为近年来在循化地区很难找到白骆驼,就用马或者骡子来代替骆驼演出,但是勇敢的白骆驼早已是撒拉族的图腾。

  而撒拉族祖先从东迁时带来的一部手抄本《古兰经》,是现今世界上仅有的最早的三本手抄本之一,已流传了千年,现存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大寺中,它是撒拉族民族沧桑的见证,是伊斯兰文化的珍贵遗存。它与传统剧目《骆驼戏》一起成为撒拉族的骄傲,演绎着撒拉族一段不朽的传说。
 

 水般纯美的撒拉艳姑

 由于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西双版纳”,撒拉族人大多身材高大健壮,面部长呈红色,高鼻圆眼;男子多发,留长胡须,具有果敢刚毅、好习武的民族性格。他们头戴白色帽,穿着白汗褟、青夹袄,腰间系着红绸带;撒拉族女性则非常低调、勤劳,头戴盖头,穿着艳丽的上衣、黑色坎肩,脚蹬绣花鞋,宛若朵朵彩云。

  “艳姑”在撒拉语中是“新嫁娘”的意思。撒拉族女性继承了中东女子玉一样洁白的皮肤、丰满婀娜的身段和清澈明亮的眼睛。在古老的街道上,如果你与她们擦肩而过,你会情不自禁地凝视、回头再凝视,而披着墨绿色盖头的她们早就羞涩地低下了头。她们的心灵手巧、善良朴实是其美丽韵味的真正内涵。她们手工制作的各种撒拉族小吃令人垂涎欲滴。炒面、凉粉、酿皮、炒麦、麦梭、盖碗茶、手抓肉等早就名扬天下。

  少女变成“艳姑”的必修课之一是刺绣。她们把绣枕头、绣袜底、绣鞋帮、绣围裙、绣荷包和绣肚兜当成农闲时的消遣。撒拉族不论家境贫富,大姑娘、小媳妇都要熟练地掌握刺绣技能。特别对于艳姑而言,刺绣品是她们婚礼中的重要礼品。新娘到夫家后,要给夫家的每个成员都送上一份自己亲手制作的刺绣品,于是,她们的刺绣技艺的高低就要在婚礼上展示一番。因此,很多女孩在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家传的刺绣,通过几百年的不断传承与发展,撒拉族的刺绣作品已经到了非常精美的程度,堪与苏绣媲美。




口弦声中的浪漫情怀

  撒拉族中有这样一句话:“撒拉尔赛西巴杂,打制口弦的人,阿娜红花姑,弹拨口弦的人。”

  口弦小巧玲珑,作为世界上最小的乐器,它的长度只有 3 厘米,重仅 5 克左右,是将一根火柴杆粗细的红铜(或白银,有的也用一般的铁丝)铸成马蹄形状,中间嵌一片极薄极细的黄铜片,尖端弯曲,舌尖弹拨小黄铜片或夹在牙间用拇指弹拨发音以收敛嘴唇的大小和吹气的强弱调节音量和掌握音符。

  口弦只有四个音,这种用气流拨动铜丝发出的声音极其微弱,即使与弹奏者面对面,弹拨出的声音也是若隐若现,音调起伏不大。但口弦并不用来演奏,这种乐器对撒拉族来说有着一种浪漫的用途,那是艳姑在洞房里向爱人倾诉衷肠的一种方式———美丽娇羞的艳姑将口弦含在嘴里,微弱的曲调听起来缠绵悱恻,扣人心弦,传递着艳姑对爱人细腻丰富的感情。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撒拉 景致 风情

上一篇:穿越宁夏 体验塞上江南浓情的回族风
下一篇:帕西村落:西双版纳的曼峦回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