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豆汁儿的味道(北京小吃趣味系列)
分享到:
2013-01-13 13:41:08 【来源:】 点击:

     提起北京的特色小吃首推豆汁儿。过去有句老话,“不能喝豆汁儿,不算北京人”。豆汁儿有一股怪味,说是酸味,还带着一股子馊味,其实喝过之后有一种回甜。外地人常不明白,这么难闻,怎么这么多人喝得津津有味呢?曾有个笑话,说一个山东人在小摊上要了碗豆汁儿,端起来喝了一口,和摊主说,师傅,别卖了,豆汁酸了。摊主说,豆汁儿就是酸的,不酸我还不卖呢!二人争执不下,原来这是地域差异。山东人把黄豆磨的豆浆叫豆汁儿,北京人是把绿豆磨的浆发酵后叫豆汁儿。

 

     说起豆汁儿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辽宋时期。其实,豆汁儿本是用绿豆做淀粉和粉丝的下脚料。也就是说剩下的汤汤水水和沉淀的绿豆渣。过去京城的粉坊很多,粉坊后面的大缸里的残留物,扔了可惜,得了,自家人和伙计们煮了喝吧!只当是喝水了。那时,平民百姓生活十分困窘,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成,哪儿还管什么好吃不好吃,结果这种汤汁儿还越喝越爱喝,甚至喝上了瘾。慢慢成了沿街叫卖的一种食品。我们小的时候,喝豆汁儿是极普通的事,常听小吃摊上一声吆喝“豆汁儿开锅,咸菜白饶!”(白给的意思)那些出苦力的坐在小摊的长板凳上,要一碗豆汁儿、咸菜,从兜里掏出两个凉窝头,边吃边喝,算是一顿饭,那就是过去穷人过的日子。当时,卖豆汁儿的小摊或推着小车卖生豆汁儿的以回民居多,回族人聚居的花市,有一家“豆汁丁”最为正宗,现在牛街输入胡同西口的宝记豆汁店的口味也很好,整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豆汁儿乃贫民百姓最廉价食品,京戏《豆汁记》,(也叫《金玉奴》、《红鸾喜》)演的就是一个要饭的父女俩用豆汁救活了一个书生的故事。但是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豆汁突然来了好运,步入了皇亲贵胄之家,甚至端上了皇帝的餐桌,久而久之,成为皇帝妃子们的偏爱。他们发现在吃惯了油腻肥厚之物后,喝一碗豆汁儿感觉真舒服,既败火、消食、解毒、润燥,还能品出一种别样食品所不能带来的那种滋味,日久不喝还真有点儿想得慌,甚至被满族人称为不可或缺的“本命食”。当然,有钱人喝豆汁就不是啃窝头就咸菜,而是要有炸焦圈和上好的咸菜。炸焦圈讲究清真俊王德顺斋的,那又是一种清真名点。现代女作家叶广芩的中篇小说《豆汁计》,生动地描写了满族人在败落中那种怀旧情结,不忘当年喝豆汁的闲适与滋味。其实豆汁就像国人有的爱吃臭豆腐,外国人爱吃臭奶酪一样。曾传说咸丰帝梓宫回京时,慈禧唯恐京城发生宫廷政变,心急火燎地从承德往北京赶,一到紫禁城,立刻传御膳房上豆汁儿,慈禧太需要败败火了,豆汁儿恰恰是当时的最佳饮品。

 

      过去喝豆汁还有一种怪现象,穿着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人,坐在小吃摊上吃灌肠之类的小吃会被人耻笑,但是在小摊上喝豆汁不算丢人,大概人们认为豆汁儿既然是满洲皇亲国戚们的最爱,有身份的人坐在小摊上喝碗豆汁也不算掉价。清朝文人雪印轩主在《燕京小食品杂咏》中曾写道:“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喝豆汁儿居然能贫富一桌,确实是一道雅俗共赏的有趣儿佳品。

 

    今日豆汁儿仍是地道的北京人的“最爱”,不知道那些后加入北京的“北京人”是否能品尝出豆汁儿味道的妙处。 (达慧中)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北京 豆汁

上一篇:清真饮食文化强大的社会功能
下一篇:东北佳肴锅包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