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强:婚庆插曲
分享到:
2014-10-10 21:27:09 【来源:】 点击:

 


最近一两年一直在外学习,回到坊上发现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有关婚庆活动。

朱仙镇穆斯林高度集中在镇南清真寺周围区域,属于典型的围寺而居的寺坊。绝大多数穆斯林隶属西大街村委,新建的牌坊上写“西街回族村”,背面是巨幅清真言、求惠词等阿文字样。

平时的婚庆活动,传统的仪式有三轮车载一盘鼓,引领新婚车队,边走边敲。旨在营造氛围,广而告之。后来发展了一支小规模的盘鼓队。婚礼有回族司仪主持,但并不专业,这里的地方叫法为“指客”,顾名思义,就是指挥婚礼有序进行的指挥员。

本人初任之时,念伊扎布(证婚仪式,这里叫做“上头”)的仪式较简约。上头时,新娘不露面,由其弟弟或哥哥来替新娘念证婚应答词。由于场面过于混乱,在噪杂声中进行的伊扎布仪式显得特别不严肃,流于形式化,且体现不出证婚的实际意义。

为此,进行了改革。设计了穆斯林婚书,购置了几套大红盖头,礼拜帽,还有用于遮盖脖颈羞体的红披肩。交给几位指客。念伊扎布时,让戴盖头,着披肩的新娘出来与新郎同坐阿訇对面,双方直系亲属坐于两边进行证婚。先让新人念清真言,新鲜伊玛尼,然后填写中文名和经名,然后讲解念伊扎布的意义以及婚后伊斯兰教对夫妻规定的十项义务和责任。然后念证婚词,期间,引导新人允诺应答,以证双方自愿。然后捧手祈祷,之后新郎新娘签名,寺管会盖章,最后手持婚书门口合影留念。

相比过去,改革后的婚庆仪式感觉会好些,之后一直想将那支盘鼓队进行改良,希望能填充更多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健康元素,由于力不从心,未能遂愿。

现在发现了异变现象,受西化趋势强劲的社会大潮之影响,有大款人家从市内婚庆公司聘请专业司仪、摄像、婚车、拱门、军乐队、盘鼓队,还有汉族司仪。一条龙服务,要价近万元。有人反映,婚礼上,汉族司仪异常活跃,上窜下跳,口无遮挡,竟然出现了“一拜真主,二拜父母”的库夫尔言语,以及让新人当众接吻的不雅现象。

得知后,立即叫停,通过主麻及乜提场合反复宣讲,陈明利害,禁止聘用非穆斯林司仪。前天古尔邦节再次重申了这一禁令。古尔邦节次日得知工程承包商达吾德近日将为儿子举办婚礼,用的仍然是市内的包括非穆斯林司仪在内的一条龙服务,而且定金已缴。

打电话告之达吾德,务必尊重我坊规矩。电话中达吾德以各种理由托辞。见我态度坚决。达吾德说和婚庆公司老板商量一下,不时电话打来说,让公司换一个市内东大寺门口的回民司仪可否?我同意,但要求此司仪提前来一趟,我要当面教诲。达吾德甚是高兴,满口答应。

尔德后,我携子回家探亲,第二天刚回到镇上,情况有变。上至村委,下至百姓,口径一致,无论回汉,外来司仪莫用。此时方才意识到此事另有蹊跷。经了解,自从一条龙服务入驻我坊之后,盲目攀比风随之兴起,若不及时制止,数千元的经济成本会给普通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穆斯林群众希望借此机会强力制止。

伊斯兰的婚礼乃主赐良缘,神圣之约,伊斯兰主张,公开举办婚礼,请阿訇念“伊扎布”为“逊乃”(圣行),旨在接受邻里乡亲的监督和见证,对小夫妻婚成的生活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和制约效应。因此,婚礼热闹点儿,多花点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原则必须坚持,一方面,不能伤及信仰;另一方面也不能无度浪费。显然,效仿攀比是违背伊斯兰精神的。

无奈,只得拨通电话,告之达吾德放弃外来司仪,达吾德不悦,嫌我出尔反尔。一方面通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另一方面发动其亲友前去做工作。昨晚,达吾德来寺里找我,答应放弃外来司仪。为此,达吾德兄弟损失了两千块钱的违约金。

此事总算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随着穆斯林民众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时代,强势文明对我们少数族群的渗透与挤压,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村规乡约,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对于我们弱势群体,一味地关门闭窗可能导致我们更加被动,而打开门窗盲目突围,可能会面临出去回不来的危险。唯有在开与关之间寻求我们的自主空间。一方面坚决捍卫信仰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创制性地开发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文化载体。

婚庆不是纯粹的宗教功修,而是一种融合各自地方风俗的文化载体。因此世界各地穆斯林婚礼出现了百里不同俗的文化现象。如阿拉伯某些国家婚庆开枪庆贺,西北有些地区则放鞭炮庆贺。深处儒家文化圈的中原地区,也有不少来自汉文化影响的现象,比如婚礼上阿訇念完伊扎布所撒的喜糖中有象征“早生贵子”和“儿女双全”的枣与花生等象征物。严格来讲,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取缔之,也是应该的,问题是我们缺乏填补这些疑似文化被取缔后形成的文化真空的文化创制能力。换言之,让回族大众的婚礼在严肃而庄重的信仰氛围中进行,很难成为一种大众现象。对于普遍信仰淡化的回族大众,婚礼所需要喜乐文化载体的创制是必须的。而我们当下缺乏这一能力和胆略。于是,我们只得接受或默许或善猜那些象征美好祈愿的非伊斯兰文化现象。

主啊,求你赐我们适应这片土地的生存智慧,凭借这一智慧,我们既能捍卫伊斯兰信仰,又能通过特色文化载体传承伊斯兰文化。

萨利赫刘
写于朱仙镇清真寺
2014.10.8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婚庆 插曲

上一篇:刘学强:一个月饼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刘学强:身处夹缝中的新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