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宁夏著名回族书法家马建军
分享到:
2013-03-22 01:07:20 【来源:】 点击:


 

 

 

      中广网银川5月7日消息(记者廉军)在宁夏许多人知道马建军先生是位国画成就受到广泛认可的著名画家,其实马建军更是一位有道行的书法家,他是中国书协和美协的双会员。记者近日专门走访了这位宁夏著名的回族书法家。
 

     记者去年曾有幸在银川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岳川先生有一番长谈,当时王先生提出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十六字,得到越来越多书界人士的认可,记者也颇有同感。而在宁夏书法界,回族书画家马建军就坚持“走正路,得古法”,厚积薄发异军突起,成为宁夏书法界的实力派新锐。
 

      马建军的母亲是宁夏画坛元老,许多人想像他是幼承庭训,从小练就了扎实“童子功”。其实不然,由于哪个年代的客观因素等原故,马建军真正走上艺术之路是在三十岁之后,而习书法还在学画之前。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马建军是过了三十才学艺。他1983年开始学书法,他楷书初学颜柳,行书以《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打底。1986年,他的作品入选了包括第三届全国书法展在内的中国书协举办的三次书展,并加入中国书协。他又学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转益多师学二王、董其昌、吴昌硕、康有为,近学沈尹默、林散之。其间一度迷上了《宝爨子》。近年来,马建军对黄庭坚和王铎的书法迷恋有加。2009年其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最高荣誉“兰亭奖”。
 

     祖籍四川的马建军今年已届花甲,刚从宁夏书画院院长位上卸任。现为宁夏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宁夏书画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画家”,2000年被文化部批准为文化部优秀专家,2004年被原人事部、中国文联批准为中国当代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代表。
 

     我与建军交往多年,知他经历丰富,生活和工作多有磨砺,但性格温和从容,举手投足恬淡,谈吐学识广博,涉猎宽广。他不是躲在书斋里单纯苦修的艺术家,是一个有心的思考者。功夫在诗外,也在书外、画外。
 

     马建军以行草见长,他的书法形神兼备,意态十足。既有美之外形,也有思想内涵。可以说形态出笔端,言情染纸面。他的大幅行草作品,大气磅礴,风骨遒劲,纵横散落,抱挺有姿。常见龙惊蛇走、凤舞鹤蹈之变化,给人以精神与力量。书画同源相辅相承,他把绘画技法也融进书法中,使作品润燥相间,极富变化。他的书法让笔者读出一种诗意的浪漫,很酣畅,很过瘾,尤如善饮者品茗醇酒才觉够味。 王羲之认为书之至妙在于藏骨抱筋,含文包质。马建军的书法于法度中出新意,章法上秀逸多姿,舒展依情,单字亦精到。正如军队排兵布阵,整体配合最重要,但须由单兵组成。作品中常见老幼搀扶、相互提携前后呼应的妙趣。 
 

     建军单字的表现力很讲究。仔细品味,细不露骨,粗不显肉,温而不厉,威而不猛,巧藏于拙,秀出于伟。笔画颇得古人经典笔意,可以找到如牛头鼠尾、如蜂腰鹤膝、如藤萝竹节、如折木柴担等意像。有时亦能找到古人所喻“肥似墨猪,瘦如饿汉”的感觉,很是耐人寻味。
 

      书法艺术需要勇敢的探索,更需要理性的坚守。在当今之中国书界,有这样一种风气和倾向,一些人追求新奇,但脱离经典正途,绞尽脑汁哗众取宠,求奇求异,走入猎奇丑怪的误区,使艺术垃圾大量产生。马建军能够在这样的风头中站稳脚跟,坚守正道,长期浸淫古帖,循正道,不媚俗,不跟风,自成风格。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媚俗、浮躁的时代愈显得弥足珍贵。有人就有江湖,书法的江湖几千年来总是追逐者甚众,影响深远。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势,清人尚态。书法总有新鲜的血液在流淌,新鲜的面孔在闪现,这正是书法魅力之灿烂,书法哲学之深邃。
 

     作为著名画家,马建军的书法写来很从容。他画画前先临半小时古帖,然后写几幅字,已养成习惯。正是那种不经意的挥洒中更能表现书法的自由和本真,他的书法得意而不忘形,得趣而不失真。正如他笔下的奔马,狂野而不失理性。有诗云:且将豪情寄笔端,欲把心涛写纸上。
 

      马建军在艺术追求中,是书画家,也是思考者,他有一种对既成东西有所质疑的文化本能,有对求异之美的理想和希望的执著,有一种对时代精神境遇的担当,既注重对传统文化渊源的借鉴,又不排斥现代艺术观念的渗透和吸收,他开合有度,不愿依势定格,风格还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如此他的书艺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专访 宁夏 著名

上一篇:马玉花:带着基层村医的心声与百姓的期望
下一篇:访全国政协委员丁广治阿訇:胸怀大局 献计献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