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强:由回汉通婚说起
分享到:
2014-02-06 16:27:09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前几天上街发现穆斯林聚居区西大街的十字路口又立起了一个招工牌子,已经是第二个了,尽管牌子设计的很美观,但我还是对它充满了憎恶,当然不是针对牌子本身,而是针对牌子的内容。上边写的内容大致是招收年轻人到南方某些城市打工的,招工年龄从十六七岁到四十岁不等,其中有关工酬部分用大红字写得十分醒目,根据工种的不同,每年打工收入在两万至三四万之间。而且招工部门承办前期培训工作,并免费派车护送工人到南方用工单位。

      或许有人会不解地问:这是好事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嘛,你怎么能憎恶呢?看来,我得先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经济状况,我们这儿是一个普通的农业村镇,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然而现在因为种种原因,早已风光不再了,目的全镇没有一家厂矿企业。这里的大部分穆斯林仍然继承着传统的农业和屠宰行业,由于周边地区养殖业的萧条,近些年来,镇上的屠宰业也每况愈下。加之农村教育体系的落后,许多年轻人初中毕业就走向社会,一时无业可就。后来,在招工单位的鼓动和高薪的诱惑下,有几批十六七岁的年轻人纷纷南下,加入到了打工族的洪流当中。几年之后,这几批身着时尚服饰的年轻人不仅带回了让同龄人羡慕的谈资和财富,也带回了他们(她们)的另一伴。由于南方穆斯林的稀缺,带回的基本上都是青一色的汉族人。由于生米已经渚熟了,有的甚至已经熟的见了形儿。出于家乡民族宗教传统观念的影响,回族一方的父母赶紧领着这对“熟人”到清真寺找阿訇进教、念伊扎布。身为阿訇的我,只好被动地讲讲劝劝,起个经名,赠送些伊斯兰书籍,尽管有时忙乎的满头大汗,但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情况下,这一补救措施形同是对断气的人做人工呼吸。不过,也有少数进教者,还有生命体征,不仅会念清真言,还能准确地表达对伊斯兰的见解和认识,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可能您要问:当年穆圣宣教的对象不都是卡菲尔吗?难道这些进教者比当年的卡菲尔还难劝吗?我觉得其难劝程度不次于当年的卡菲尔,关键一点,结过婚就南下走人了,到春节才回来,过春节又飞了,逮不着人。还不如我房前的燕子在家呆的时间长。

      尽管出现了传统观念中十分不认可的回汉通婚现象,但今天越来越世俗化的年轻人仍然视这几批南归者为先行者。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一时间打工潮风起云涌,回汉通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尽管目前绝大部分仍然维持着族内通婚。但这一蔓延趋势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曾几何时,婚姻和饮食被中国穆斯林先辈视为最后两道防线,弦外之音,这两道防线一旦失守,我们将面临悬河泄水般的破坏力。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失去栅栏三十余年的羊群,面对四散而逃的羊群,我们这些牧羊人失去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尽显鞭长莫及般的孤独和无能。这一处境或许正是当年宣教初期时穆圣的处境。当时穆圣感慨地说:我的情形犹如一个人点燃了一堆篝火,照亮四周,这时飞蛾直顾往里飞,那人阻止不了,最后它们都冲入其中。我抓着你们的腰带,阻止你们进火狱,结果你们胜过我而猛冲其中。”可见,火狱周围没有围墙,不存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岗哨,因此,宣扬主道需要集体力量。然而可喜的是,后来穆圣的数十万弟子们和穆圣一起手拉手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围墙、哨所,成功地阻止了飞蛾扑火悲剧的产生。

      中国需要信仰加油站,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南方还是中原。相比之下,南方更迫切,城市更迫切。

      当然,身为阿訇的我,绝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外部环境或他人,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不利用春节期间,搞个打工族学习班呢?为什么不更深入地举办少年或成人学习班呢?努力在个人,引导在于主。

      主啊,你赐我心有余而力又足的力量吧!


责任编辑:贝贝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汉通婚 婚姻 回汉婚姻 刘学强 教法解答

上一篇:灵性的无界、文化的多元与信仰的纯洁
下一篇: 刘学强:夜间拜如何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