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遐想
分享到:
2009-12-22 23:18:44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清晨起来,强迫着自己到河边走走,吸吸清新的空气,应该对身体很有益处.这对生性臃懒的我来说实在不是易事.而事实上,我就是缺乏那么一股子朝气,从内到外的.并不是生来如此.少年态的不羁飞扬已透支于多情.三分抛给了一渠春水已幽咽远航;三分隐约在飘逸的黄叶中与泥共香;余下几许沉寂在岁月的残山剩水间孤自神伤.不是吗?对人生的多情总会促化生命的无情.暮色中,挽叹夕阳沉尽;秋风里,忧郁众芳芜秽.这种挽叹与忧郁实则便是一种生命消耗.光阴轮回的潇洒自如,在某个闲散的清晨你募然发现,阳光依旧灿烂,春花同样妩媚,并且款款相约正讥笑你憔悴的眼神与苍朽的白发呢!

走出屋舍不远就到洮河边了.太阳还没有露脸,四周山岙无声,人畜俱安,洮河水清冽而平缓,轻微水响更使得静中勃发着一股寂.远山上空的天色雾蒙蒙的,好象我口中呵出的寒气,与大地的贫瘠一调和,便成一派班驳的青灰色,宛若清晨的残梦,弥散中却敛聚着一丝萧瑟和余憾.踏着河畔青石溯河而上,沉浸在一种清空的启悟当中.转过一个小河弯,竟眼前一亮,如逢故人.意外看见河畔近处有一田地,地里一农夫,一耕牛.急急上前招呼.是位红脸老汉,眼眶深陷,皱纹密布.老汉很朴实,告诉我他在翻地,明年耕种时土质会很疏松,收成相应也就不会太差.我问:日子很困顿吗?他笑着说:那倒不是,只为过的更富足一点,况且这清晨劳作也成了一种习惯.说着连连咳嗽,显然身体不是很好.我望了他一会,定定无言,辞别转身,走出半枯半湿的庄稼地.背后一人一牛呼喝响应.对老汉作为一种习惯的坚持倒是很能理解,听够了一夜的风声,是该用这清早的恬静来平衡一番.但又回头望着老汉佝偻的背影,我隐隐觉得,那该是个70岁的身形,而他只有58岁.这使我无法释怀,假若一个追求要用生命的枯萎来作代价,那这个追求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生命为了生活还是生活为了生命?站在地头缓缓平视,幸好四周空间并不逼疚,大可盛装心中抑郁.

这段时间为了工作熬夜至深,少有闲暇顾及心情.我不知道是那厚厚堆摞的文件填补了空虚还是庞拙的钢筋混凝土遮掩了视线,昏昏蒙蒙竟过了这么长日子.此刻在洮水长河边这么一站,老汉耕牛前如许一晤,初冬寒晨中畏缩的身体好象一下子舒展了.太阳慢慢爬上山顶,寒水一路高歌追逐着无边的远方.意想中,我背上了扑满风尘的背包,穿上远行的装束,轻轻拉上虚掩的房门,朝着水流的方向大步走去,消失在铺满晨曦的空寂之中.

世间江河的归结地都是大海.大海,是可以启发时代意识的地理空间.洮河虽蜿蜒数百里;也不过边地微水,难比江淮名流,发端于甘川交汇的西顷山脉,行行吟吟绕个大圈,终究流不出气吞山川的万里之程,汇宗东南须乘黄河之势.惟有河边不时回荡着几声行人路人感发的浩叹,似乎才是洮河能聊以自慰的地方.也罢,接轨时代的激进是指望不上了,多几分古风蕴籍的幽雅也是美事.以此推想,人生,世事莫不如此,谁都渴望登赴颠峰,但限于空间,地理,时局,人事等等因素的左右,生命流程最终在时间意义中被定格.意气风发自不待说,但莽莽风尘却多见苦涩沉吟者.大海式的生命归结之梦被腰斩在现代经济文明的铁骑之下.宛若眼前这条古水长河上座座兴起的水电建筑物,板着脸将一条整洁的清流横切百十段,阻隔了旅程却成全了团聚.夕阳下,高高矗立的闸楼凝然不动 ,投给逝水一个长长的背影,似惜别,似怅然...

走出老汉的庄稼地,自河弯逆流而上,河域渐渐开阔,一小岛稳坐河心,将水流分为东西两叉.早知此岛,所以见了也不惊奇.阳光暖暖的照在小岛上,但入目却无一丝暖意,综观全岛,也不过一片灰褐的枯木林.我顾盼而行,着手寻找入岛的路径,小行数十步,河面变的宽阔,水流相应疏浅,后看到二十几块椭圆的大青石在河流中横向错落延伸,直通岛身,每石相距恰容一步,踏石渡水,竟是如履平地.显然,这是有人刻意铺就的.很象一座雅致的园林曲桥,只是多了几分钝拙.从容过桥上岛,一片别于对岸的景象便袭目而来-----亭亭白桦,郁郁青松,层层密密掩映成林,李树桃树穿插其间,厚厚的败叶上,游人走出的小径静静蜿蜒,旁边一条清清浅浅的小溪相伴而流,水流微小却无穷无尽,秋冬的落叶终是没能将它覆盖,或随流而去,或积淤溪缘.可惜此时已不是阳春时节,枯树残枝掩替了往日的茂丽.闲步其中,反而感到丝丝寒峻.顺着小溪循着小径往深处走去,一心想看看这柔弱溪流的源头.弯弯曲曲绕出树林后眼前竟豁然开朗,身心不由一畅,里许方圆平展草地安然裸裎,齐整如切的野草虽萎黑但仍根根直立,上浮轻薄一层落叶随风微颤.可见这岛腹之地已少有人至,是以草叶未经践踏.少了那股喧嚣,连溪流似乎也变的愈加清澈了.草地中央一间木屋与一株苍松无语相对,悄悄地突兀地伫落在小溪旁,显得孤单而温心.疾步上前查看,屋是空的,屋顶屋壁皆由树皮制成,陈旧古朴,屋前一泓清泉,正是小溪之源.与那棵虬根怒张的孤松正好形成鼎足之势.泉形呈圆状,径宽约丈许左右,水底泉眼汨汨,无竭无止.水色碧绿剔透,若无暇之玉.转换个角度去看,又觉青沉明动,本色自然.我总以为自己也算阅过几处美境之人,却从未想到,在家乡山村一隅,竟暗怀如此林泉之色.至此,此岛景深便算尽收眼底了.密密匝匝的树林围成一圈,象城墙一样将岛心与外界断然隔开,却又留下一方平整的旷地静静地张罗着另一个可人的天地.

其实,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天地.一个栖息精神的理想国.陶渊明[桃花源记]轰传千古,便是因为他给后人打造了这样一条通道: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从此,所有的中国人都在找这个路口,一找就是几千年.那实在是片乐土,里面没有悲苦,没有争夺,没有喧嚣,没有生存的逼迫...这符合中国人的生态意识,流于外在形式的孔孟之道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后,仁信忠义,风花雪月便成了国人层累人生的砖块.浅陋的言行道德成了规范处世行为的最高标准,强调自身完善,追求一己之性的美洁.最终,在进入道德殿堂时,亦禁锢了本应更加奔放的灵魂.超道德.当这个思想命题进入眼目时,却感到一片陌生与迷惘.中国,太需要一份宗教气质.我说的不是某种玄深的意识形态.而是投入全身心的信仰;一种自觉的心灵识觉;一种关乎宇宙的悲悯与操守;不需要教条化道德来约束的精神皈依.这是中国人意识或潜意识都未曾到达的领域.营造一个桃花源出来,只是对某个乱世浊世的抗争,这个抗争只采取了消极的趋避,沉默的对峙,终究没能跃身其中倾注生死,取舍善恶.作为中国人生命境界的最高形态,里面却空乏了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触与领悟.桃花源美则美矣,也仅限于苦难而止于死亡.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哀.现代作家张晓风对桃花源做了根本上的颠覆.他沿着陶渊明故事的主线,写武陵人在进入桃花源后享尽了种种幸福,同时也比对出了家乡武陵的痛苦.但令人惊诧的是---最后他决然返回了故里.原因很简单,在家乡武陵,他还可以念想桃源天国的幸福,而在天国里,他得到了一切,是以,他连渴望与思索的权利也被遗忘了.无疑,这是现代人对历史成规的超越;对人间仙境的鄙弃;对逃避苦难的判决.却也始终没能达到宗教性的高度,在生命的归结,灵魂的栖所上仍是一片荒芜.

死亡,从来都是中国人避讳的字眼.

木屋,孤松,清泉.狠狠的看了最后两眼,便转身离去了.这里太安静,太寂寞.多呆一分钟,我怕我,忘记来路,迷失归途.

人生有很多巧合,此岛名曰桃花岛,处在甘肃临潭境内。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晨 遐想

上一篇:乱弹
下一篇:心情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