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教派
分享到:
2009-12-20 19:42:28 【来源:穆斯林在线临潭社区】 点击:
 
    在土耳其,还有因崇拜卧里(圣徒)哈吉?白克塔西而著称的白克塔西教团。该教团创立于13世纪,发展于15世纪。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大部分近卫军成员都加入了这个教团。它的教义受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的影响,信仰十二伊玛目,崇拜阿里,视安拉、阿里、穆罕默德三位一体。在仪式方面接近基督教,不遵行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和教法,妇女礼拜时不戴面纱。在阿富汗和南亚次大陆有苏哈来瓦迪教团。它的分支哈尔瓦提教团则分布于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埃及、苏丹、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等地。此外,印度还有契什提教团。     
    近代苏非派教团 著名的有提加尼教团和赛努西教团。前者由提加尼于1773―1782年间创立于摩洛哥的非斯。其教义强调净心善行,主张服从政府,因而得到执政当局的扶植。它的宗教仪式简单,教团内互称教友,严禁成员参加其他教团。总部设在非斯,其 成员除到麦加朝觐外,还朝拜非斯的提加尼墓地。主要分布于摩洛 哥和阿尔及利亚,曾传播于埃及、几内亚、苏丹、阿拉伯半岛等地。赛努西教团于19世纪中叶在北非的昔兰尼加(今利比亚境内)兴 起,其创始人为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自称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后代,到处讲道,宣传穆斯林大团结,主张恢复先知的教义。1838 年,他在麦加近郊建立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宣传点“扎维亚”,后迁至 利比亚。在其继承人穆罕默德?马赫迪时期,教团的权力达到顶 点,19世纪80年代信徒有155~300万,遍布北非各地。20世纪初 开始衰落。     
塔伊法阶段大约在15世纪,据称苏非主义教团已经历哈纳卡、塔里卡两个阶段,开始向塔伊法阶段过渡;有的学者把这一过渡称之为苏非主义教团的封建化过程。在这个阶段里,教团的权力空前集中。修道者和人数众多的世俗成员要完全听命于教团首领。卧里崇拜盛行。多数教团的首领一般都自称圣裔,实行世袭制。教团的创始人以及在教团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或在世的谢赫往往被尊为卧里而受到尊奉。与卧里崇拜密切相关的是朝拜圣墓,一般教团都为卧里修有墓庐(拱北),有些陵墓还修有颇为壮观的道堂或清真寺。各教团往往都有自己诵念迪克尔(赞颂词)的一套仪式。     
教义和仪式
苏非主义既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没有统一的教义和仪式。除了保持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教义和外部形式之外,各式各样的教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适应居民的地方传统和观念,接受旧有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各教团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与安拉相融合苏非主义多数教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无我”达到与安拉的融合。用伊本?太米叶的话说,在他们的观念中,“被造物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造物主的存在;一切源于安拉的本质,目的是最终还原于安拉的本质”。为达此目的,各教团的首领都设想了必经的途径和阶段,有的苏非权威说要经过七个或更多的阶段或梯阶,中国一部分学者和穆斯林认为有三级,亦称三乘或三程,但许多人则认为有四个过程或等级:①沙里亚特(意译为“教法”),亦称“礼乘”或“常道”,指通过竭诚地履行正统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五功来认识和接近安拉;②塔里卡特(意译为“道路”),亦称“道乘”或“中道”。指在宗教导师的指导下走上苏非主义的道路。修道者经过各种功修,弃除其意志和个性,思念安拉,沉浸于对安拉的炽爱之中,最后通过心醉神迷的突发达到第三个等级;⑧买里法特(意译为“认识”),即达到“认识”和“悟彻”真理的地步。这时内心已认识到宇宙统一于安拉,可洞察世界的虚幻、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均衡等,修炼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成为一位谢赫―卧里;④哈基卡特(意译为“真理”),亦称“真乘”或“至道”。修炼到这个阶段,则认为已达“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一主”的境界,处在融于安拉,天人合一的状态。   
    迪克尔各教团的共同的仪式,原意是赞念安拉,并为此举行一定的仪式。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神秘主义的核心。苏非主义者认为,举行迪克尔的根据是《古兰经》的经文:“信士们啊!你们应当常常记念安拉,你们应当朝夕赞颂他超绝万物。”迪克尔的形式不尽相同,有些教团朗诵迪克尔,如卡迪里教团、库布拉维教团、雅萨维教团等;另一些则遵循默念,如纳格什班迪教团。此外,如毛拉维教团等还伴之以音乐和舞蹈。据说舞蹈与精神的循环有关,大家围绕着一个存在物跳舞,目的是要取得天启的影响;旋转表示他们在外表和思想上的循环,意思是愿安拉使他们内心深处变成神圣的,从而达到入神,达到与安拉的结合;跳跃则表示他们从人的地位跳到了与安拉相结合的地位。   
   赞珠亦称念珠。穆斯林的赞珠一般每串为33颗或99颗,关于赞珠的功用,巴格达的神秘主义者祝奈德认为是达到入神的方法。有人曾劝说他不应使用这异端的物品,他则回答:我不愿抛弃把我引到安拉面前去的道路。到15世纪,赞珠得到普遍的推广,现在,连严格的瓦哈比派也在使用。   
    卧里崇拜伊斯兰教没有承认卧里的正式规定,早期的正统派觉得祈祷卧里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方式。到12世纪,正统派教理与卧里崇拜之间在哲学上已经调和,此后这种宗教仪式在各派穆斯林中就程度不同地得到承认或默认。由于对当地卧里及其陵墓的朝拜,有时就免除了到麦加朝觐的义务,特别是由于去麦加的路途遥远,加上其他困难,远非所有的穆斯林都能前往,因而苏非派的卧里崇拜更加盛行。   
对其他宗教信仰的汲取在伊斯兰教兴起和传播之前,在今日信仰伊斯兰教的广大地区,曾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如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萨满教以及其他多神信仰等等。苏非主义者不仅对当地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信仰和仪式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且从中加以汲取。如在昔日萨满教流行的中亚许多地方,他们把对安拉的信仰与萨满教对腾格里(“天”)的信仰结合起来。  
精诚兄弟社   
    精诚兄弟社是10世纪下半叶在今伊拉克巴士拉成立的伊斯兰教秘密学术组织。一译精诚同志社。又称“公道派”、“赞颂家”和 “百科全书派”。他们宣称伊斯兰教被无知和迷误所污染,须用哲学加以洗涤,应以神圣、纯洁和忠诚为信条。其哲学思想和社会主张,集中反映在大约970年出版的《精诚兄弟社论文集》中。为了调和宗教和科学的矛盾,对伊斯兰教哲学和希腊哲学采取折衷的态度。他们的哲学以研究数字和字母为开端,然后研究逻辑学、自然科学,最后归于对安拉的认识。宣称他们的主张是折衷众说,集各民族、各宗教哲学之大成;认为伊斯兰教是治疗懦弱诸病的良药,哲学的深思是健全灵魂的营养。声称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在旧宗教的废墟上,建立一种包罗全人类知识的哲学,使人的灵魂与安拉同化。文集包括数学、物理、形而上学和神学四个部分,主要作者有白思谛、赞加尼和奈海尔朱利等。   
    精诚兄弟社继承以往伊斯兰教哲学家的流溢说。强调世界的本原是安拉,安拉乃是超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最高实在,世界万物完全来源于安拉。世界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实体(又称物质的形态)和偶性(又称精神的形态)。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人类的灵魂首先借感官认识事物的表象,获得粗浅的认识;由此进一步深化,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使人类与安拉化为一体。他们主张节欲苦行,陶冶精神,只有抛弃市俗观念和享受,才能获得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和光明。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中,人类的灵魂(即个体灵魂的总和)是首要的。它来源于万物的灵魂,或世界的灵魂。人类的灵魂与物质世界相结合,产生理性――人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人类才有可能获得认识。人类理性有语言和艺术的特征,有判断行为的能力,能支配人的意志。   
精诚兄弟社的观点不仅为伊斯玛仪派、德鲁兹派和阿萨辛派所接受,而且还向东方介绍了希腊哲学,对东方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原教旨主义
    原教旨主义是西方对近代伊斯兰教中出现的反对“异端”、提倡回到《古兰经》与圣训的原来教义中去的思潮的称谓。阿拉伯人称尊古主义(即宗教改良主义)。13~14世纪时伊本?太米叶,坚持初期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和罕百里学派的法学见解,除了《古兰经》、圣训和惯例外,不信奉任何权威。他认为穆罕默德创教时期先辈们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宗教,反对后人对经、训所作的发挥和解.释;反对教规中的繁文缛节和标新立异;反对对任何人包括先知、卧里(圣徒)及其陵墓遗物的崇拜,提出“回到《古兰经》去”的口号。 18世纪末,阿拉伯半岛兴起了瓦哈比派宗教改革运动。该派领导人瓦哈卜继承伊本?罕百勒和伊本?太米叶思想,提出严格奉行一神论,恢复初期伊斯兰教的纯洁性。该派还禁止饮酒、吸烟和跳舞,甚至禁止穿着绸缎和佩戴饰品,被称为伊斯兰净化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改革运动领导人如穆罕默德?阿布杜也曾推崇原教旨主义。他认为伊斯兰教国家和民族之所以长期陷入落后状态,其根源在于伊斯兰教丧失了早期的纯洁性与朴素性。在他看来,早在穆罕默德在世时,伊斯兰教已臻于完善,其基本信仰、宗教制度、伦理准则、宗教习俗、法律制度等等已最后定型,现在所应做的只是恢复伊斯兰教的本来精神。他提出:要用伊斯兰教内部出现分歧前的先辈的方法去领会宗教,从最原始的源泉中掌握宗教教理。   
    伊斯兰教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以原教旨主义为基础进行复古返朴的净化运动,每次的动机和内容不尽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原教旨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泛伊斯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指的是19世纪中叶,伊斯兰世界为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复兴伊斯兰教的一项政治主张。主要倡导者是阿富汗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他认为伊斯兰教是精神上的同盟,为求宗教的复兴,一切穆斯林联合起来,在一个哈里发领导下,共同反对基督教国家的进攻。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加紧对伊斯兰教国家进行侵略,伊斯兰教的思想家们感到伊斯兰教有被西方基督教国家消灭的危险;而伊斯兰教国家内部,封建制度亦发生严重危机。因此,一部分穆斯林知识分子根据《古兰经》中关于“众信士都是兄弟”的思想,号召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侵略、捍卫、复兴伊斯兰教。自此,遂形成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并在伊斯兰世界逐渐发展。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①自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时期中,奥斯曼帝国利用泛伊斯兰主义维持自己的军事封建统治,但由于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泛伊斯兰主义的宣传受到抵制。同时,伊斯兰教内部出现了以哲马鲁丁的弟子穆罕默德?阿布杜为代表的现代改良运动。按其思想乃瓦哈比派、苏非派、穆尔太齐赖派唯理思想和近代欧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泛伊斯兰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利比亚赛努西派为代表的苏非主义的兄弟会组织。赛努西派起源于19世纪中叶,以扎维亚为传教中心,创始人为阿尔及利亚人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该派以利比亚为基地,传播到不少地区。在法、意等国侵略利比亚时,该派曾组织群众进行抵抗。   
    ②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废除。这一时期,泛伊斯兰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同盟国一方,战争失败以后,哈里发的地位一落千丈。192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废除了哈里发制度,于是泛伊斯兰主义者先后在开罗、麦加等地召开会议,商议恢复哈里发制度问题。但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恢复哈里发制度终成幻想。   
    ③自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哈里发制度被废除后,凯末尔采取的一系列的民族、民主革命措施,引起全世界穆斯林的很大震动。1926年泛伊斯兰主义的国际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在麦加成立,1931年在耶路撒冷举行了第二次世界伊斯兰教理事会,选出了巴勒斯坦穆罕默德?艾敏?侯赛因为第一任主席。   
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伊斯兰教国家纷纷独立,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统一领导的运动,而变成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多中心的运动。泛伊斯兰主义者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扩张主义的侵略,但不再反对基督教,而是与其他宗教展开对话,希望以这种方式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提倡伊斯兰文化学术研究,出版书籍,召开学术会议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教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对四大立法基础(原则)的态度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