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都卡夫回教堂
分享到:
2010-09-08 08:22:26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阿都卡夫回教堂门外信徒的拖鞋.

 座落在小印度甘榜加卜区(Kampong Kapor)——印度商人与花拉花园(Farrer Park)旧跑马场工人的商业中心的阿都卡夫回教堂兴建于1910年。经过翻新的阿都卡夫回教堂更加亮丽。其主要入口处装着一个精制的三角墙,其中间装饰着一个日晷,日晷上以阿拉伯文书法刻出25道度数,并以25名杰出先知为其命名。这是伊斯兰世界中独一无二的设计。祈祷堂左侧的先知族谱图也是寺中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它记录了阿拉伯先知的传承历史,既充满了艺术美感,又极富教育性。

      阿都卡夫回教堂的另一特色是装在祈祷堂旁的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先知族谱图。您可在庙内的资料介绍,或庙堂外的文化资产告示板上获得更多有关阿都卡夫回教堂的资料。 

     地址  41 Dunlop Street Singapore 209369

     电话  (65) 6295 4209

     乘车路线

     搭圣地铁至白沙浮(Bugis)站(EW12),然后步行至梧槽/惹兰勿砂(Rochor Road /Jalan Besar)。

    旅游攻略: 阿都卡夫回教堂。

     到达阿都卡夫回教堂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这时我才理解为什么都说这个回教堂适合在晚上参观。阿都卡夫回教堂已有140多岁高龄,现在的样貌得益于1910年一名富有牛商的重建,融合了阿拉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回教堂内外的装饰和浮雕细腻流畅,色彩只有白、绿、黄三色,简洁明快。后来又经过多次整修,里里外外都安置了先进的照明设备。暮色低垂,仿佛是无边的天鹅绒幕布。天生丽质加上灯火编织的华丽晚装,拥有百年历史的回教堂在夜色中散发着迷人的青春活力和高贵气质。

     幸运的是,我们再一次赶上了晚间祈祷。教堂里灯火通明,与印度庙中热火朝天的景象却完全不同:大厅内陈设简单、色调朴素;没有音乐的伴奏,阿訇的歌声清新而悠远,每一个停顿带来的都是无声的寂静;众教徒秩序井然,排列着整齐的队伍,跟随歌声的旋律和阿訇的引导,面对麦加的方向俯身、跪倒、行礼、起立,一遍又一遍。

     我正在纳闷,仪式过程中扣在教徒们头上的小白帽怎么会没有一顶掉在地上,队伍中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已经年迈到无力跪倒行礼的地步,他们还是坐在椅子上,跟随大家的每一步动作欠身示意,真是精神可嘉!虽然是不同的宗教哲学,相同的是对神明的虔诚,对美好和光明的追求。

     礼拜仪式结束后,我们在各处转了转。这座回教堂的大厅旁边专门设有供女性教徒做礼拜的偏厅。教堂的地下室是干净整洁的活动区域,天窗正对着大厅中央的巨型水晶玻璃灯,美观又明亮。其中一个房间已经布置好地毯和果品,可能正等待着教徒们的聚会呢。

     走出回教堂,天色已晚,我和阿牛都感到很疲倦。聚集在小印度的人群也仿佛疲倦了似的,一点点稀释、消散。赶在人们大批离开,引发下一波混乱之前,我们夺路而走,离开了这个多姿多彩、活色生香的风情小镇。

     后来看当地的报道才知道,每个周末,新加坡的印度外劳都会聚集在小印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外劳”是新加坡人对外来劳工的称呼,带有弱贬义。就像在中国,城市离不开民工,但又看不起他们。新加坡人也一样。外劳只有工作准证,不被认为是新加坡人。他们从事新加坡人不愿做的辛苦工作,收入少,受歧视。也许有少数人素质不高,可一旦社会治安出了问题,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新加坡人的众矢之的。皮肤黝黑的印度外劳是所有外劳中最低贱的,他们大都充当建筑、清洁或绿化工人。我刚刚到新加坡时,因为外表和陌生也对他们怀着戒心。后来我发现他们并不可怕,大多是友善甚至害羞的人。

     据我观察,周末在小印度吃饭、购物和朝拜的印度人相对于庞大的人群来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来到这里什么也不做,也许是什么也做不了。他们只是聚在一起,感受一下这个比较像故乡的地方,会会亲友,聊聊天,叙叙旧,想想家。只能感慨地说:广大印度“外劳”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呀!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卡夫 回教

上一篇:詹美回教堂
下一篇:中沙外交关系简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