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区的回族口弦
分享到:
2010-02-05 20:10:32 【来源:宁夏网-新消息报】 点击:
     

  “筘筘”又称口弦,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口弦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口弦。当时名叫“簧”,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乐器相提并论。据汉魏以来的文献记载,簧是-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和口弦是同一类的乐器。从先秦至晋的古籍记载可知,簧是贵族使用的一种高雅的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元代以后,簧在中原内地逐渐失传。簧的名称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明代以来,口弦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自唐以来,随着伊期兰教传入中国,回族民族文化也相继产生于中原大地。口弦作为回族妇女表达情感的民间器乐,也流传于回族民族中。长期以来,口弦只在民间流传,到清代后期,口弦作为回族民族乐器,落户于六盘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口弦在一些影视节目、摄影作品中经常出现。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少女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爱意。在六盘山地区,当你路经村旁树林或清泉之时,总会听到悦耳动听的口弦声,如歌如诉,情真意切,特别是在幽静的夜晚,口弦的声音,更是令人神往。

       关于口弦的民间传说

      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许多传说,据说有一年,六盘山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草木干枯禽兽灭绝,人们背井离乡,这一带,十室九空,活着的人也奄奄一息。这时,有一个回族姑娘,闯进云台山的深林里去找泉水,寻找了7天7夜,终于在扫帚林找到一丛翠竹,竹丛下是一眼清汪汪的泉水,姑娘没有喝一口,她心里惦记着缺吃缺水的乡亲,随即折了一杆竹子回村报信,待赶回村子里,已渴得张不开口,便用竹片弹出一曲“口弦语”,指点乡亲们找到了救命的小泉。这就是传说中口弦的来历。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早先在六盘山区有一个恶霸财主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回族姑娘,姑娘已订终身,这个恶财主强迫姑娘与他结婚,姑娘坚决不依,财主就把她抢来,挖掉了她的眼睛,割断了她的喉咙,使她变成了哑巴。姑娘逃出魔窟,躲进茂密的扫帚林,就用竹子做了个口弦,深夜人静时分,弹拨口弦,向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恶。后来这里的年轻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人都做了个口弦来弹。

       另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明朝时期,六盘山区有一个大官吏,横行乡里,欺男霸女,作恶多端,民怨沸腾。他深怕当地群众聚集一起,议论他的罪恶,反抗他的残酷统治,就绞尽脑汁,订出一条违悖情理的规定:不准人们聚结村头巷尾,互相接触,谈话聊天。就连父子、夫妻也一概不准,违者轻则鞭打,重则杀头。他的暴虐,使人们非常愤怒,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反抗。生在马莲河畔的回族姑娘秀娇,聪明灵巧,她用梳头用的篦子创制了口弦,用口弦来代替说话,她们三五成群地聚拢在村头巷尾,弹奏起来,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表达心声,那个官吏毫无办法,于是逼迫解除了禁令。 由于口弦具有表现语言的能力,从此广为流传。 形制多样的口弦口弦有竹制和铁制两种,竹制见多,制作竹制口弦时,将竹片削成10厘米长的酒瓶状,剜去中间部分,留一舌簧,弹奏时将舌簧轻轻含在双唇间,用丝线流苏扯动另一端,簧因扯动发出声响,音响随口型、气流的变化而变化。铁制的口弦约1寸半长,以手拨勾簧,中间的勾簧里外颤动,用口腔作共鸣箱并利用口腔变化,调节声音的变化,形成音阶。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六盘山 回族 口弦

上一篇:中国伊协召开全体会议总结2009年工作(组图)
下一篇:回族姑娘马宏和她的花卉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