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蒙古穆斯林” 穆斯林文化的奇葩
分享到:
2010-12-12 22:05:11 【来源:银川晚报】 点击:

许多人都知道阿拉善左旗深居于贺兰山西麓的沙漠戈壁中,却很少有人知道阿拉善左旗65公里处的巴彦木仁苏木(苏木相当于内地乡镇)。在巴彦木仁苏木担任过党委书记的回族穆斯林马赞军告诉记者,巴彦木仁境内有很多蒙古族穆斯林,他们讲蒙古语,使用蒙文,与蒙古族一样过农牧生活,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以伊斯兰的戒律要求自己,成为蒙古民族中最为奇特的一支,当地居民称他们为“蒙古回回”、“科布尔蒙古”或“缠头回回”。 

     跨过浮桥,走进巴彦木仁苏木

     冬日荒寂的沙漠中,除偶尔有骆驼在悠闲地吃草外,几百公里内很少有人烟。车出阿拉善左旗最东北边的敖伦布拉格峡谷后,进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磴口县三盛公,这里位于黄河西侧,但没有通往巴彦木仁的路,只能从这里向东穿过黄河,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的鄂托克前旗,才能进入对面的巴彦木仁。

     当地老乡说,只有通过黄河上的一座浮桥,才能到达巴彦木仁苏木。

  早上,从阿拉善左旗出发,到巴彦木仁时已近黄昏。黄河上的浮桥建于2001年,桥头收费的老人告诉我们:“浮桥建成以前,巴彦木仁的居民要到河东边的鄂托克前旗,只能利用木船,而去其他方向则只能骑骆驼,从而使这里很少与外界接触。”西边的乌兰布和沙漠和东边的黄河,将这里隔成了一方外界很少关注的世外桃源。

     从何而来,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

     1936年5月26日,著名记者范长江来到这个当时叫河拐子的地方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记载:“我看他们高高的鼻子,略带灰色的眼睛,不和普通蒙古人一样,知道他们正是‘回回蒙古’或‘蒙古回回’这一特别的民族。他们现在住蒙古包,说蒙古话,穿蒙古服装,也过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政治上属于阿拉善旗管辖。但是他们不信喇嘛教,而信回教,从很远的地方请来回教教主为他们念经。”从资料中获悉,当年,范长江采访到的当地人,认为其祖先是哈密人,早年迁移到此地居住。

     巴彦木仁苏木的党委书记马生林是个回民,他告诉记者:“整个苏木下辖6个行政嘎查(相当于村),总人口2800人,蒙古族是主体民族。虽然他们是蒙古族,但在信仰上和我们回民一样。蒙古族、回族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相处得很融洽。”

     马生林介绍说,整个巴彦木仁苏木的西边是蒙古族占主体的沙漠,北边是汉族占主体的河套平原,东边和鄂托克旗境内的蒙古族隔河相望,南边则是乌海市。就地理位置而言,这里的穆斯林信仰就是一座孤岛。

      那么,这些奇特的人群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范长江认为是从哈密来的。民国学者陈国钧先生则认为是“清乾隆时札萨克罗布藏多尔济远征带回受降的兵卒之哈萨克人”。蒙族学者图布吉日嘎拉先生认为:“早在清初和罗理率部移居阿拉善旗时,在他所率部族中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萨伊润、安答加、巴拉沟德(蒙古)、维吾尔、准噶尔(蒙古)5姓部分人被安置在阿拉善左旗东北部游牧,其后在乾隆年间又来了一批系属相同的人和(部分)甘青地带的哈萨克人、撒拉人,构成了今天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

     出生于阿拉善左旗的回族女学者王迎霞,目前是广东伊斯兰教协会教务处主任,谈及巴彦木仁这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她对阿拉善旗的档案考证后认为:这些人是由几部分人共同演变融合而成,既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也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族。

    《阿拉善往事》记载:公元1686年,游牧于天山北麓的蒙古准噶尔、杜尔伯特、吐尔扈特、和硕特四卫拉特之一的和硕特酋长顾实汗之孙和罗理,乃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之后裔,为避噶尔丹侵袭,率庐帐万余东迁至阿拉善时,被康熙帝恩赐安置到贺兰山以西定居。在他所率约1700户7000余人中有信仰伊斯兰教的5姓部族萨伊润、安答加、巴拉沟德、维吾尔、准噶尔中的部分人,落居在巴彦木仁一带。公元1724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平定后,阿拉善札萨克郡王阿宝率青海部众归牧阿拉善之地。1731年,阿宝从青海带领部众迁入阿拉善大草原时带来青海西宁的“缠头回回”百余人。公元1747年,罗布桑多尔济奉命远征准噶尔诸部,战争胜利后,罗布桑多尔济收纳了很多俘虏,其中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兵卒。哈密王管辖下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人也先后来到阿拉善旗。

     清朝近百年的这几次历史事件中,从各地来到巴彦木仁的穆斯林,与蒙古旗人相处既久,融合于其中,形成了今天的蒙古穆斯林。

     过穆斯林的节日,也参加“那达慕”大会

     走进巴彦木仁,所看到的那些蒙古回回人,和记者以往所见到的回族穆斯林长相上有着明显区别,他们具有蒙古族粗壮的体格、宽阔的前额、突出的颧骨、细目、厚唇,又有突厥民族的隆鼻、深目、浓眉的特征。蒙古回回人喜欢扎鲜艳的绸缎腰带,并将之视为上身重要的装饰物。男人的衣服长而较窄,多为开叉的蓝黑或黑色袍子,上面系上绿色或粉色的绸缎腰带。右腰系一根鞘,内插蒙古刀、象牙筷等物。女子则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装入发套,分垂于两侧。记者以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的打扮,一打听才知道我们去时正逢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古尔邦节,他们才穿起这样的民族服装。平时则一切从简,服饰多与汉族无异。


戈壁深处的好勒堡清真寺

 

   沿着黄河而行,记者走进一座清真寺,丁志龙阿訇说:“整个苏木里有6座清真寺,蒙古族穆斯林称清真寺为‘莫其德’。戈壁最深处的一座清真寺位于巴彦木仁苏木好勒堡嘎查,当地人称其为好勒堡清真寺(蒙语意为‘联合’、‘联韵’),已经有220多年的历史了。牧民们除了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外,也过春节、元旦、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间的‘那达慕’大会上,他们同样会参加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问及他们的婚姻状况,丁志龙阿訇对时下的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与汉族、蒙古族通婚较多的现状,深感忧虑。



身穿民族服装的蒙古穆斯林

经历300多年的沧桑,最初来这里的穆斯林带来的种子已经在这片滨河之地牢牢地扎下了根,他们在百年的历史流变中,恪守着自己的信仰,也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响,使之成为万里黄河流经之地中的一段密境,也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绽放着自身特有的芬芳。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黄河

上一篇: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下一篇:清真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