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民俗:走进海南三亚回族村
分享到:
2010-12-07 21:25:57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凡去天涯海角观光的游客必然要经过三亚凤凰镇(原名:羊栏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街道两旁醒目的三亚穆斯林幼儿园、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回族小学,用阿拉伯语标识的回辉加油站以及远方高耸的清真寺都让人觉得来到了穆斯林的天地。

  回辉村和回新村是海南省惟一的回族聚居区。其先民主体是宋元两代从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和唐床时期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大约在明末清初,他们陆续从岛内各处向今回新村所在地迁徒,形成回族社区①。作为海南省四大民族之一的回族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服饰及经济文化习俗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驻足停留。有幸到海南一游,发现了这块方位之地,于是走进回辉村和回新村进行了初步调查。一整天里,在一位回族导游的带领下,我走村窜户,深深为这一片掩映在椰林下的回族村落所吸引。

  一、服饰习俗

  三亚回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独特的服饰了,尤以妇女的服饰最为典型。其头饰和衣着都有着独到之处,与北方回族服饰风格迥异,让人耳目一新。

  1、头饰

三亚回族民居前的少女

  在三亚最能区分回族妇女的标志便是戴在她们头上的鲜艳的头巾。无论是少女还是已婚妇女头巾都是终日不离身的。其头巾分为印花毛巾、丝巾、纱巾等几种质地。已婚妇女多戴印花毛巾,少女则多戴纱巾和丝巾。而北方妇女大多戴盖头,盖头的绿、黑、白三色是区别妇女年龄大小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南北方差异很大。头巾的围戴方式也各异,总之是随着个人的方便而采取不同的戴法。因穆斯林妇女禁忌剪头发,所以三亚回族妇女自生下来就有蓄发的习俗,少女一般梳马尾辫,而已婚妇女则将头发挽成髻。与此相对,北方回族妇女习惯扎两根辫子然后从头顶缠过,最后分别戴上小白帽和盖头。三亚回族妇女没有戴白帽的习俗,头巾便是其穆斯林的典型标志。另有个别回族妇女也戴盖头,据当地人讲,这些人是从北方迁过来的穆斯林,因此也就延续了北方的服饰习俗。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大抵由于北方寒冷,戴白帽再戴盖头可以御寒,而南方炎热,戴毛巾便于吸汗。

三亚回族礼拜帽

  男子多戴小白帽。除年长者及宗教人员外一般回族青年平日不戴白帽,只是在一日五功及聚礼之时才戴。礼拜时除了白帽,他们还有一种极具阿拉伯特色的帽子。这些帽子一般戴在白帽之上,主要由各色纱质面料制成,形似缠头,缠在一种竹编的帽圈或帽壳周围,脑后留有较长的帽尾。北方这种礼拜帽只有阿訇和伊玛目才戴。另外,因为气候炎热的原因,三亚回族男子的礼拜帽其竹编顶部都是镂空的,与北方实心帽子相比无论颜色还是式样上都有很大差别。北方礼拜帽多以白色为主,而三亚回族则五颜六色不拘一格。总之,仅从头饰上看,这里的伊斯兰遗风较内地而言还是很重的。

  2、日常服饰

     三亚回族服饰

  在没有见到三亚回族妇女之前,还在猜想三亚的回族是什么样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因为先见过黎族和苗族的服饰,怎么也不会想到穿斜襟、镶黑边的蓝色圆摆布褂,胸前围系黑肚兜,下着黑色长裤,头围印花毛巾的妇女就是自己的同胞——回族。我首先想到她们定是世代打鱼过来的,因为那个黑肚兜像是仿油布质地不易渗水的。当来到凤凰镇回辉村和回新村看到许多这样穿着的妇女时便明白她们准是回族了。中年以上的妇女几乎都是这样的色调和穿着,有的会为了防晒戴一顶斗笠。年青的妇女则穿着不同花色的斜襟衣裳,(胸前不系肚兜),配上鲜艳的大花头巾,透出年青的朝气与多姿。少女的衣着与北方回族少女一致,只是用头巾把头发严密地围在里面,在服饰上没有特定的样式。

  男子的服饰除了礼拜服外,每日衣着与汉族基本一致。走进礼拜堂,每块礼拜毯上都放着礼拜帽和白色的长袍,礼拜时男子穿上长袍戴上形似缠头的帽子让人们不禁想起古代回回先民来华时神秘庄重的样子。

  3、婚礼服饰

     三亚回族新娘服饰.

  在村里一个小吃摊上吃着椰子饭,尝着米粉,我与摊主聊起她们的服饰。当女主人得知我对她们的服装很感兴趣时,连叫女儿从屋里拿出三件她结婚时穿的新衣,这些衣服的用料是一些镶满鳞片的类似于纱绸的面料,专门用来做新娘装,其颜色绚丽,鳞片在阳光下耀眼夺目,闪闪发光。新娘装的样式已告别少女时代的无拘无束,而和年长妇女的衣着趋于一致,变成了斜襟、圆摆的款式,袖口及襟边都镶有黑色条边。这些衣服都是新娘婚前亲自手工缝制而成。贵重之处在于那几个别致的银制扣子,它们是专门在街上请银匠打制出来的,有的还有花纹和图案。因为贵重,所以新娘衣服有好几件,扣子只有一副,因此这些扣子能够随意取下以便换穿另一件衣服时用。婚后,这些新娘装往往被收起来,平时不再穿,更多是因为舍不得吧。

     三亚回族婚礼服饰

  新婚之时,新娘除了衣着的变化代表少女时代的结束新的人生里程的开始外,围巾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转变。少女时代都围丝巾和纱巾,一般长而宽,因为少女的头发长长地梳在身后,所以围巾也需很大很长才能遮住头发。而嫁为人妇就要将头发盘成髻了,所以小巧而大方的印花毛巾便代替了大而宽的丝巾,从此伴随她们新的生活。我想围巾在她们的人生历程中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她们由无忧无虑的少女转变为一个承担家庭生计的妇人了。毛巾便于围系且干活时易于吸汗,从实用的角度来讲,也是被妇女们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结婚时的男子,当天除了戴白帽外,其他与汉族无异,也是穿西装和打领带。因此他们在婚礼服饰上无更多特色。

  二、经济习俗

     三亚卖水果的回族妇女

  据一位伊玛目介绍,当地的经济七十年代以前主要是靠渔业生产,现在主要靠旅游运输、珠宝加工、商贸服务、果茶批发零售来支撑的。其中私营企业发展相对较快,大的私营企业主要的经营项目是珠宝加工和房地产开发。最大的私营企业主所拥有的资产已达到上亿元。相对小一些的经营户则主要从事商品的贩卖。所经营的商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服装、副食、时令瓜果蔬菜等。另一类是与旅游相关的当地特产,如珍珠饰品、海产品等。在这两类之外,随着近几年三亚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部分穆斯林妇女也从事外币兑换业务。

  在三亚回族村社的整个调查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当地穆斯林妇女的精明与能干,无论走在哪里她们都十分引人注目。在马路边上你会看见卖槟榔的回族老太太;在海滩上,你会看见卖珍珠饰品的回族中年妇女和卖海螺的回族少女;走进村子,你依然会看见摆小吃摊的回族小媳妇;而三亚回族一条街上则会看见许许多多回族妇女正守在水果摊和蔬菜摊前与来往客人进行着爽快的交易。三亚的回族妇女以精明能干善于交际著称,与她们道完“色俩目”,聊上几句后便会亲热的象是一家人。对教义的笃信和对本民族深深的认同在她们身上极为强烈。走进回辉、回新村的住家,会发现女人都不在,听家里的男人说他们的女人都出去做买卖了。于是我想起了过路时那些正在忙着生意的回族妇女,她们很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一天中的五功都是在外租着房子做的。南方的回族妇女相比北方的回族妇女真是辛苦多了。 

     三亚回族运输工具

  走进村落做进一步的了解,发现除阿訇和极少数的伊玛目外,有能力的成年男人都在外跑运输,因离旅游景点很近,所以接送观光游客是他们每日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大街上你会看到他们的三轮摩托车,后座上一般都写着“清真”两字,标有星月符号。这一细节及加油站上的阿拉伯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让我寻味许久。阿訇和伊玛目在村里较有地位,因此在收入上要比一般人家好得多,居住条件也都相当不错。有个阿訇讲,他的女人每天在外卖珍珠饰品,他帮着进货,两个人相互协助,生活还不错。说到高兴处,他还给我拿出了他的阿訇进修毕业证。在羊栏镇拥有阿訇资格也就表明有了饭碗。伊玛目是村里的教长,一般都是出国留学深造回来的本地居民,他们年青而有才学,因此在村里的地位最高,受所有人尊敬,家庭的经济状况自然也很好。他们的女人一般也不用出外做生意,只需在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其中的一个伊玛目领着我参观了他创办的三亚穆斯林阿拉伯语学校和穆斯林幼儿园,这也是他回国后为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做出的一份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彩票事业也很发达。一方面它增加了国家税收,造就了一批通过彩票发家致富的人。另一方面,助长了人们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彩票开奖从一周一次逐渐增加到二、三次。一些热衷于买彩票的人在开奖的头一天就在发行商那里期待好运而耽误了劳作。长此以往,彩票影响了很多人家的正常经济生活。

  在与当地人闲聊时,有些经济条件差的人不时会牢骚几句,埋怨政府对他们不够照顾,政策上明显偏向汉族和黎族。但伊玛目告诉我,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矛盾,政府也很为难。制定政策时为了大局,暂时不免要伤害到一小部分群众的利益,以后慢慢会变得好起来。这些问题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伊玛目认为经济的发展除了政府的帮助,更应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挖掘自己的特色,比如搞个回族风俗旅游村什么的。

  傍晚时分,从羊栏镇回到三亚市,又看到在暮色中依然守候着摊位的回族妇女,我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敬意……

  三、居住习俗

三亚回族民居

  走进回辉村和回新村,会看见座座白墙青瓦的独立房屋。由于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这些白墙已明显带有青黑色。在一片旧的民居中又分出平房和简易的二层小楼两种式样,可以想象这些小二楼在多少年前也是较富裕的家庭了。条件好、讲究一些的家庭其窗户及门廊都是镂花的,墙上还镶有印花的瓷砖。不管每家每户的条件差异多大,其门楣上都不忘写上阿拉伯语的清真言。有的用碳灰写上;有的是买好现成的清真言贴上去的;有的则直接贴上一块写有清真言的瓷砖。每家每户都有个乘凉的门厅,走进屋里可以看到灰旧的墙上都贴有穆斯林的画报及麦加朝觐的天房图画。靠墙摆着几个旧式的桌子和老式木靠椅,卧室则摆有三面围栏的双人木床。因为气候炎热,灶房一般都设在门庭前或后院里。他们没有固定的炉灶,吃一顿饭,用木柴生一次火。村里个别非常贫困的人家则还保留以前的草棚屋,屋内除一张简单的床外,几乎没有别的家具。

三亚回族新民居外景

  村里人讲,有钱的人都搬到村外了,因为村外地势高,干燥。在导游的引领下我来到回民聚居的一处新地,还未走进村里已看到幢幢耸立在椰子树与农田间豪华的二层小楼。这些民居全部用白瓷砖与绿色琉璃瓦镶嵌而成,从远处乍看还以为是休闲渡假村呢!这些住家据当地人讲都是珠宝加工及房地产生意发大财的,另有一些是当地的阿訇和依玛目的家。在内地我也没有看到过成片的如此豪华的穆斯林民居。这些民居一改旧村房屋格局,大而宽,其月亮门及拱形窗户和绿色的琉璃瓦加上星月的点缀,颇有一些阿拉伯、波斯建筑风格的味道。屋内装修也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加上现代化的手段,室内显得既典雅又不失生动。新旧民居的两种风格不仅表现出人们在审美上的极大变化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贫富差距。

三亚回族民居内景

  无论新村还是旧村,每户人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即使家里所有的人都不在,家里也没有上锁的习惯。没有主人,一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走进去,直到邻居们说:“没事的,没关系。”我才进去看了看。他们说我可以走进任何一家,主人在不在都没有关系。这使我又想起北方家家防盗门上的三重锁来。下车时,每一次当我习惯性地要背包时,导游总是摆摆手说:“不用。没有人拿,否则真主会惩罚他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片土地上仍旧留存,民风的淳朴再次让我震动。

  四、文化教育与宗教生活

三亚穆斯林女子学校

  每一位路经羊栏镇的细心游客都会注意到路旁的三亚穆斯林幼儿园和回民小学。走进回新村还会看到一所阿拉伯语学校,这所学校不仅招收回族学生学有少数黎族和汉族学生。另外在村子里还建有清真女寺和几所女子学校。两个村子方圆不到十公里,却集中了六座清真寺,足见其宗教气氛的浓厚了。

三亚阿拉伯语学校

  据伊玛目介绍,当地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接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做礼拜、颂读《古兰经》。在外经商的妇女,白天赶不回清真寺做礼拜,便在摊点附近租赁房屋,以完成每日的“五功”。晚上干完活,又要去女子学校进修经文。可以想见以经堂教育在这里是主要的教育方式了。总之,相对于内地规范的教育模式,经堂教育更加强调宗教的传承。但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羊栏镇,这种教育模式也硕果累累。两村七千多的人口里,通过经堂教育的启蒙,到阿拉伯世界留学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回到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亚清真寺

  调查途中,邦克楼上忽然传来礼拜的召唤声。这天籁之音庄严肃穆,引领着全村老小到清真寺礼拜,以涤除心灵的污垢,接受真主的赐福。我也在真主的召唤下来到清真寺,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虔诚。礼拜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两个孩子,他们稚嫩的身影是礼拜时一道别样的风景。伊玛目说,平日人们都分散在不同的清真寺礼拜。在盛大节日,两个村的教众会齐聚最大的清真寺共同祈祷,其场面尤为壮观。

三亚清真寺礼拜

  总之,这里的文化是独立而封闭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他们精心留下的伊斯兰的标志。这些傍海而居的穆民时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着自己也提醒着别人,自己是个穆斯林。他们的文化教育与宗教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

  五、结语

  回首凤凰镇之行,一切都那么新鲜,历历在目。但细细琢磨,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相对而言,这一带穆斯林的教风保留得十分完整,主要是因为海南与大陆相隔太远。相比大陆回回,他们受到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很小,而黎、苗两个当地主要民族的文化又很落后。整个三亚市,伊斯兰文化是相对先进的,先进的文化本来生命力就强,再加上伊斯兰教教规的制约,他们在思想领域,尤其是信仰方面,丝毫没有减弱。比如他们禁止同非穆斯林通婚,女子不能剪头发等。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习俗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拿妇女经商这一现象来说,不论是从中东,还是从中国内地来看,这都是与伊斯兰传统不符的。中东地区,众所周知,女子的地位很低,出门尚且要蒙面,包得严严实实,惶论经商?内地的穆斯林,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没有女人抛头露面、辛苦劳作以维持生计的。反之,海南本地黎、苗族,男人养尊处优,而女子辛苦劳作。回族妇女经商,显然是与当地的生活习俗交融的产物。另外,从服饰来看,如果不是看到男子的白帽、少年女子的纱巾,你是不会想到他们是伊斯兰教信众的。他们日常的服饰,已经和当地的黎、苗族很是相似。而典型的回族妇女服饰,其斜襟的款式和蓝布的基调与黎、苗族妇女的服饰也趋于一致。胸前那个仿油布的黑肚兜大抵是回回先民后裔们在岛上世代以渔业为生逐渐演化过来的,而黎族、苗族主要以务农为主。因此,在服饰上他们既相互融和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特征也许会进一步淡化。然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谁都无法改变。但从心底出发,我希望他们保存、传承自己的习俗。用伊玛目的话说:“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宪法赋予了我们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会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实现和其他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共同发展。”衷心希望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在发展中注意继承,让世界保持它的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眼中 民俗

上一篇:海棠花开引蜂来
下一篇:寻找甘肃最浪漫的旅游胜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