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具有多元因素的整体,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已经是不争的“公理”。牟钟鉴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将我国宗教多样组合的运作模式总结为“多元通和模式”。鉴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历史传统、信仰主体的身份认同以及多元文化生存环境的不同,多元通和模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能够反映多元文化特点的典型地域是民族互动、宗教与民族互动现象最为突出的民族走廊。我国3条民族走廊各有一个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性宗教。西北走廊是伊斯兰教,形成与高原干燥地区的农民及游牧民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藏彝走廊有藏传佛教,构成与藏东、川西及横断山脉等山地、峡谷地区各民族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南岭走廊为道教,表现为与南方山地、沿海地区各民族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历史发展的轨迹、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价值观念同质与异质的交融,不同民族的通婚交往、日常生活的互助交往和生产劳动交往等,是我国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正是由于中华传统信仰的文化基因重视神道中的人道属性,能够使各宗教文化不断整合成轴心系统,这样,我国宗教既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又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始终是“使神道沿着温和、稳健的道路发展”。
宗教信仰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位置
对于宗教认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民族认同,可以从不同民族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同一宗教对不同民族影响的角度予以理解。
宗教认同意识是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取向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宗教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我国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之间有一定的宗教认同,但因为藏传佛教本身的排他性不强,因此它对民族认同的影响远不如伊斯兰教大。在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基督教一方面把一些少数民族分成信仰基督教和信仰原始宗教或其他宗教这样两部分,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起到了削弱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基督教教会是民族的教会,而且使用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因而,基督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又有强化作用。
同一种宗教在不同民族的民族认同中的作用不同,具有复杂性。如伊斯兰教在回族与维吾尔族之间,佛教在藏族与蒙古族之间,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与东北朝鲜族之间的民族认同作用都是不同的。
在某种意义上,种族或民族、语言或文化往往形成族际认同的天然分野。在新疆,尽管回族与维吾尔族同为穆斯林,但是他们之间的边界非常清晰。可见,伊斯兰教对于族群认同的建立是有限的。因此,在族群内部,语言、文化模式或生计方式等综合因素才是构成该群体认同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宗教文化的加入使得民族成为复杂的文化复合体,而非单一的民族文化,或者纯粹宗教文化的群体。
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中的宗教文化多样性因素
宗教对民族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当代的社会发展为我国民族地区多样态的宗教文化历史又增添了新的变数。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断开放,许多民族节日活动在形式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其原有的文化意蕴却在发生变化。当宗教节庆活动失去了那些明显的内外之别的神圣意义之时,原本在乡间起到维护村寨集体利益、维护道德的一些朴素的思想、价值观有可能因此而失去。
上一篇:凤凰寺,见证中阿文化交流
下一篇: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