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源流
分享到:
2010-05-12 20:29:39 【来源:天方文化】 点击:

青海回族是世居青海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641 700人,主要分布在省内东部和东北部,西宁、门源、化隆、大通、民和、循化、湟中、平安、贵德、祁连、乌兰和尖扎等市县较为集中,其他州、县也有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回族聚居的门源、化隆分别建立了回族自治县,在民和、大通分别建立了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平安、湟中等县建立了10个回族乡。 

    一、先民时期

    青海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经过国内国外众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民族数百年迁徙定居、繁衍生息、融汇组合,于元末明初形成的。

     青海地处我国百部中心地带,是陆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之路三条大动脉的交汇处。辽阔的天然牧场,丰腴的待垦土地,成为滋生涵养众多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众多宗教传播发展的温床,是伊斯兰教在我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青海回族的早期先民是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教国家的兵员落居于青藏高原,安家定居而存在的。据汉文史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藏文史料(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白史》和藏文史诗《格萨尔》,国外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记载,当时在亚洲地区先后崛起了大唐、大食和吐蕃三大强国。他们围绕中国西部、中亚东部展开了扩大疆域的角逐。时而唐朝和大食联兵对付吐蕃,时而吐蕃和大食联兵对付唐朝,时而唐朝和吐蕃联兵对付大食,或者互相借兵对付本国的反叛势力。从而造成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域内既有大食的驻守部队,也有被俘人员和伤、病、流散人员,其中有的人在青海地区定居下来,成家立业,繁衍子孙。由于三大强国在我国西部逐鹿,战事频仍,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时通时断,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国家的使节、随从人员和商队长期滞留青海等地,为了生计,也必然置产成家,成为当地居民。穆斯林各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子一般不外嫁,要娶穆斯林女子的男人必须改信伊斯兰教;穆斯林男子与其他信仰女子结婚,是以女子改信伊斯兰教为前提的。当时的军人、使节、随从人员和商人肯定都是男性,和当地女子结婚,无形中传播了伊斯兰教。所以,以上人员在青海的扎根,就是伊斯兰教在青海的扎根和传播。他们及其后裔,经过定居、成家,由外籍转化为中国公民后,就成为青海地区最早的穆斯林,也是青海地区最早的回族先民。

     五代、宋朝伊斯兰教在青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最早人居青海的穆斯林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其后裔人数有了很大增加;又有一些新人华的穆斯林定居青海。新人居青海的穆斯林主要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和中亚地区伊斯兰化的突厥商人。这一时期,我国西部地区战乱频仍,丝绸之路被沿途各民族地方政权各占一段,道路阻断;西夏王朝占领丝绸之路北线后,采取高税政策,并经常掠夺往来商队,人华的各穆斯林国家的商队和贡使生命财产没有任何保障。而河惶流域相对比较安定,在这里建立的婉厮罗吐蕃政权采取招商轻税政策,武装护送出人境的贡使和商队,从而使丝绸之路南线(即青海道,又称羌中道)和麝香之路(即唐蕃古道)成为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部州(今乐都、民和一带)、宗哥城(今平安地区)谷城、伏羌堡、林金城(均在今湟中地区)、牦牛城(今大通地区)、廓州(今化隆地区)、青唐城(今西宁地区)等地,都寄居或定居有各国穆斯林商人,仅青唐东城就定居有唐代人青的穆斯林后裔、喀喇汗王朝回鹘穆斯林万余人,其他各国穆斯林商人数百家。这些地区也是今天回族聚居之地。可见这一时期青海回族的先民数量已相当可观。

      青海回族先民大批人居是在宋末元初。13世纪,蒙古族西征,先后征服了中亚穆斯林各国,签发被征服各国的青壮年组成“回回军”进人中土。公元1227年春,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占领青海广大地区,并把水草丰美、草原辽阔的青海作为进军中原的根据地,派蒙古军和“回回军”在这里屯聚牧养。元朝建立后,先后派蒙古宗室西平王系、安西王系。西宁王系等部驻屯青海。这三个王系从始封人开始都是蒙古族中的穆斯林,其部众共60万人(包括奥鲁军,即随军家属屯牧部队)。常年驻守青海的约30万众,多为“回回军”和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军;还有一部分红袄军(山东反金农民起义军,后归顺蒙古,编人探马赤军中),逐步融合到蒙古军和回回军中,并通过信仰伊斯兰教和奥鲁军、当地各族居民通婚而成为青海回族先民的一部分。元代,仅西宁王一族就分化出三个王系:西宁王、吩王、威武西宁王;其中西宁王一系就传承四代:出伯——速来蛮——亚格罕沙赫——阿鲁哥失里,并从西宁王一系中涌现出了一批文武兼备的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为传播伊斯兰教发挥了很大作用(见下文“考证一:元代西宁王”)。这一时期,由于国门洞开,出人自由,在丝绸之路和麝香之路上,中亚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或经商、或探亲、或迁徙、或调防,昼夜不停,不绝于途。在麝香之路、丝绸南线的青海道上,有往来商队,也有留居之人。在留居者中,既有聚族迁徙,也有经商或被请来主持伊斯兰教务、教法者而落户青海。元诗人马祖常游河煌时,将其所见记人《河惶书事》2首诗中,其中一首说:“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可见当时青海道上行旅和落户者多有穆斯林。这一时期聚族大批人居青海的穆斯林还有撒拉族先民撒鲁尔人、保安族先民撒尔塔人,这里不作详述。而作为青海回族先民成分的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夏人。在西夏灭国 时.大批西夏人外逃,或被强行迁徙,其中最大一支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夏人,他们定居于地广人稀的甘青交界处的积石关内外,同j地穆斯林各族相依为命,后来融合到回族等民族中。另据《中亚蒙兀儿史》载,元代唐兀地(今甘、宁、青地区),有一部分藏族改信伊斯兰教,地方史志称为“番回”,联系今天化隆县卡力岗地区还有一部分操藏语、着藏服、保留部分藏族习俗的回族,显然是指这一部分人(见下文“考证二:卡力岗人”)。随着穆斯林人数的不断增加,嫁给穆斯林男人的非穆斯林妇女,随夫信仰,为回族先民增加了相当可观的人数。 

     元顺帝时西域回鹘(维吾尔)人薛都尔丁任甘肃行省企事,其家族和部众由永昌府迁人今青海民和地,其后人逐渐融合到回族中,明清两朝为青海回族中著名土司(见下文“考证三:冶土司”)。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源流 青海

上一篇:伊斯兰教在山东
下一篇:3000客商共谋清真产业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