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与方言
分享到:
2010-05-31 18:26:25 【来源:晋城在线】 点击:

①民族

  古代,境内曾是多民族聚居区。后逐渐与汉族同化。现今晋城市各县(市、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多来自民族地区,或因工作、就业定居晋城。计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藏族、白族、苗族、傣族、畲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土族、撤拉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羌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70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5046人,人口在10人以下的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在城区。担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4人。少数民族办的工商企业有采掘、冶炼、化工、机械、印刷、商业、服务等10多个行业,120家。专业经营清真食品的工商户有77家。

②宗教

  全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13个宗教组织。市级宗教团体有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县级宗教团体有:城区佛教协会和基督教协会;泽州县佛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阳城县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基督教协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陵川县佛教协会。

  佛教 传入晋城的时间约在隋唐时期,至今1300多年。僧人所居称佛寺、寺院。境内原有寺院107所。修建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青莲寺、开化寺等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寺庙有城区白马禅寺、高平金峰寺、七佛山寺等。

  伊斯兰教 传入晋城的时间为1650年,至今350余年。宗教活动的场所称清真寺,亦称礼拜寺。境内共有清真寺12座。其中建筑最早(1861)、保存完整的是城区东关清真寺。

  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传人晋城地区。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为基督教堂,亦称“耶稣堂”。境内原有基督教堂5座,保存较好的有2座。即1900年修建的阳城东关教堂和1904年修建于城区新市东街的基督教堂。

  天主教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传入晋城地区。教徒活动的场所称天主堂。境内有天主教堂6座。位于高平城关果则沟的露德圣母堂修建最早(1816);位于陵川杨村乡太和村的若亚教堂保存较完好;位于泽州县大箕镇小寨村的圣母玫瑰堂建筑风格独特,教堂、房舍浑然一体,为中国少见的城堡式教堂。

③方言

  晋城方言 北方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

  晋城方言有19个声母,比普通话少3个声母,即没有z、c、s。普通话的z、c、s,在晋城方言中都作zh、ch、sh,只是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稍微靠前。晋城方言的资、支都念做zhi,租、猪都念zhu;粗、初都念做chu,操、超都念做chao;丝、诗都念做shi,苏、书都念做shu等等。晋城方言有47个韵母,比普通话多出8个,两 者之间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但大多有一 定规律可循,最突出一点是,普通话中的 鼻音韵尾,在晋城方言中除ong以外大 都消失。晋城方言有平、上、去、入4个单 字调。平声调值33,如开、安、高、诗、戟 等字;上声调值113。如鹅、穷、古、五、协 等;去声调值53,如岸、唱、正、共、剧等; 入声调值22,如月、舌、竹、说、石等。晋 城方言的上声既包括古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的上声字,也包括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二者在连读变调中分开,前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字,后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阳平字。因此晋城方言的声调,实际上也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前4个声调的调类与 普通话的调类大体上相对应,只有入声 字在普通话中分布较复杂,且无明显规律可循。在实际读音中,人声韵的喉塞韵尾已相当微弱,一小部分已经变为舒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民族宗教 方言

上一篇:虎学良阿訇与《回教女子三字经》
下一篇:乾隆帝唯一的回妃--香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