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民电影院:西宁人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2010-09-08 17:58:42 【来源:西海都市报】 点击:

解放以前,西宁地区的专业电影院只有湟光电影院一家。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1955年8月,西宁市人民电影院破土动工,成为解放后西宁市建设较早的电影院。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是电影给了人们精神上的滋养和慰藉,电影院,则成为人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1962年至1971年,刘秀珍有幸在西宁市人民电影院工作,那时候的她风华正茂。近半个世纪后,年近古稀的刘秀珍女士回忆起那段时光时,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她说,那段在影院当售票员的经历终身难忘。

  记忆中的人民电影院

  1955年11月,在西宁的西门口,一座占地2300平方米的专业电影院——西宁市人民电影院在经过三个月的建设后,成为解放后西宁街头较早建设的建筑。

  人民电影院初建时,由于经费及条件所限,放映设备都是从原兰州湟光电影院调来的美制“辛泼来克思座机”。12月1日,影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同时放映了西宁市人民电影院历史上的第一部影片——苏联彩色故事片《培养勇敢精神》,一时间吸引了影院附近居住的群众纷纷前来观看。至此,这家只有18名职工的电影院开始了“为人民服务”之旅,并于当月即创下了67.2%的上座率。

   刘秀珍说,1961年当她调入人民电影院时,影院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观众席位已增加到上千个,职工人数也达到25人。她记得当时的坐椅是一些硬杂木质的折叠木椅,影池是一个斜坡,每天散场后,职工都要打扫卫生,冲洗影池。因为怕漏光,影厅一年四季都挂着两扇厚厚的棉门帘。

   而最吸引人的当属张贴于前厅最醒目处的电影海报、剧照。每当有新片上映,影院工作人员早早就会将相关的海报宣传画贴出来,并配以说明。这其中,印有当红电影明星的海报和剧照前总有许多围观者。秦怡、上官云珠、白杨等,都是当时很有人气的明星,他们的“粉丝”最多,很多观众会在电影开场前早早来到影院等候,只为能多欣赏一会儿海报和剧照。

  刘秀珍说,别以为青海落后,甚至连看电影都会落在全国的后面,其实,西宁地区的三家电影院,当时上映的片子并不滞后。每有新片发行,省、西宁市电影公司的同志就会积极主动地到中央电影公司跑片,回来后,会根据拷贝数量,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当时西宁地区的三家电影院,影院则会及时上映。一部影片一般上映一周,遇到观众反响好的,则会酌情延长到十天左右。

  即使如此,当时的影片资源仍十分匮乏。1968年,人民电影院全年只放映了15部影片,其中故事片9部、纪录片6部,平均每月只有1.3部。

  精益求精的售票工作

  刘秀珍在人民电影院工作时,除经理、文书、会计和出纳外,影院分为三个股:营业股、放映股、服务股。

  身为售票员,刘秀珍属于营业股。虽然与购票观众间仅仅通过一个小窗口交流,但正因为是“窗口职业”,影院对售票员的要求很严格。虽然隔着窗口,可语气温和、态度热情是最基本的要求。

  “找零准、出票快也是必须的。影院有规定,不能让观众排队等候买票,因此,我和另一名售票员都要求自己手要快、眼要准。”刘秀珍说。

  俗话说:熟能生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刘秀珍的目测能力长进很大,出票时,只要她拿眼一瞟,出票数量就会八九不离十,因此,虽然她与同事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劳动强度很大,却从未找错零、出错票。

  对于放映股而言,影片播放质量要求很高。因换机不准而产生删截音画和露片头片尾等都被视为大忌。当时的放映股长周清泉带领全体放映员,开展了放映质量红旗竞赛,规定了映前小检查、三百场后大检查的检查制度。由于电厂发电不稳,影响放映质量,他们购置了三台变压器,改进了光线,节约了碳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虽然人民电影院的条件较好,但工作条件还是不如现在。刘秀珍记得那时候的检票员很辛苦,无论春夏秋冬,为了不影响观众入场,检票员要尽早来到入口。冬天时就更受罪,检票员往往会“武装到牙齿”,身穿棉衣、头戴棉帽、脚蹬棉鞋,一个多小时下来,他们还是会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跺脚、不停地哈气。即使这样,他们还得要及时打扫卫生,做好迎接下一场观众的准备。

  包场最流行

  与现在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影片相比,解放初期的影片多以革命故事题材居多,也最受观众欢迎。由于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乏味,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看电影。影院里经常能看到一家人扶老携幼的场景,而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过节般的喜悦。

  人民电影院地处闹市区,附近单位较多,人流量大,逢年过节时,各大小单位和周边学校都喜欢来这里包场。遇到上映好片子时,甚至还会出现订不到票的情况。“比如想在国庆节期间包场,9月初很多单位的工会人员就会到影院打听将会上映什么影片,一旦要包场,9月中旬就要订票。影院始终遵循谁先排队谁先订票的原则,绝不走后门。一般来说,机关单位最喜欢包下午四五点档的,因为这个时间段既不耽误正常工作,又不影响职工下班后的生活。晚上9点档的票最不好卖,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如现在发达,离影院较远的观众散场后回家不方便。”

  然而,无论订票单位及订票数量多少,影院都会留下一部分票用于零售,以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每逢节假日,影院职工会比平日更忙,专门用于订票、取票的窗口前总是站满了人,而用于售票的小窗口前也是人流不断。所以逢年过节,刘秀珍和同事们也难有休息时间。“遇有好片子,一天能演六七场,大家就得从早上7点忙到夜里1点,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能以最饱满的状态对待每一位观众。”

  看场电影也是幸福

  那时候群众娱乐生活内容单调,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电影院,便宜的票价也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刘秀珍记得,她在人民电影院时,甲票一般是2角5分,乙票则为2角,学生票一般都为1角或5分,所以,看电影是最流行的文化娱乐方式。“《冰山上的来客》《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小二黑结婚》《魔术师的奇遇》等都是观众深受喜爱的影片。”说起这些,刘秀珍如数家珍。

  刘秀珍是个十足的电影迷,身为影院职工,她有别人不能比的优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那时候刘秀珍在影院住宿舍,遇到轮休,吃完饭后,她就会来到放映室或影厅里看场电影,喜欢的影片看上三四遍都不厌烦,她还会学唱电影插曲。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月,是电影给了人们滋养和慰藉。“看电影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也增进了与同事间的感情。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温暖和幸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西宁市人民电影院在完成了她的时代使命后,退出了西宁的历史舞台,说起这些,刘秀珍唏嘘不已,毕竟这里有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有她的情感、有她的梦想。我们相信,对刘秀珍老人而言,那必定是一段十分精彩的生活经历。(作者:郭晓芸 王冰)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宁市 人民 电影院

上一篇:排灯之乡神秘的“丹噶尔”古城
下一篇:伊斯兰传播的历程与条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