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童年:西门口的街坊们
分享到:
2010-11-29 00:12:26 【来源:金羊网】 点击:

我的童年时代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父亲,就在当时的方便医院当医生。听他说,他刚到那儿时,上半天的义务班,只有车马费。

     也因为战事刚过,方便医院那里一带也有很多人在卖“拜死人的纸烛”和棺木等的东西,附近还有一间殡仪馆。每逢我经过那里都很害怕,在我的童年中也留下了阴影。后来,父亲领了医生牌照后,在西门口城墙脚下附近开了一个医务所。我的母亲与几个卫校的同事,开了一间接生院,附近一带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孩童有的是她们接生的。所以,我们和小巷左邻右里关系都很好的,不少人对我们父母也很敬重。

     记得那时候在西门口城墙附近的一条小巷居住,那条小巷的地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岁月将它们洗刷得光滑油润。我家门前种了两盆万年青,门是古老的“木趟栊”门,还有一口小水井,旁边还有一个小铁桶,井水总是有一种冬暖夏凉的感觉。还有一个大天井,可以看到屋子外边的阳光,所以家里还种了不少的花草和盆景。

     每到夏天,一群小孩子白天就穿着木屐在大街小巷里追逐,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没有电风扇,小孩子总喜欢在门前的石板上睡大觉,大门是不关的。走出门外,躺在小巷的青石板上一边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一边拿着一把大葵扇,摇着、摇着就睡着了。到了下半夜感到有点寒冷,再走回家睡。

     我的邻居是律师,家有一个钢琴,每夜都有动听的音乐从他的家中飘出。家的对面是个打铁匠,任何破铜烂铁在他手里都能变成有用的东西。在冬日里,天气变凉了,我常与“B仔”一起跑到打铁匠的火炉旁取暖,望着火炉里烧得通红的铁块,听着铁板上发出“丁丁当当”打铁时锻打的声音,我们都争着卖力地做帮铁匠拉风箱这件快乐的差事。晚上,他家门口总是围着一大帮人在石板上捉象棋。打铁匠家旁边的邻居是个黄包车夫,每天晚上喝了几两酒之后就天南地北地说个不停。我和“B仔”也常坐在他的门口听他“放葫芦”,他酒兴的时候就可跟他“卖乖”,分享他放在桌子上那些脆香的花生米。

     在五六十年代,我们小孩子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好玩,每天晚饭后,我们这些被叫作“B仔”、“虾仔”、“尖鸡”、“圆记”的小男孩总聚在一起,在小巷中追逐,玩“兵抓贼”的游戏,或者拍“公仔纸”打玻璃珠子;小女孩就玩跳绳、玩小布沙包等……

     每天天蒙蒙亮,马路上就挤满了为生计而奔忙的人们,那一双双的皮鞋、布鞋和木屐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奏响了“早晨交响曲”。从小巷走出去是一条叫“烂马路”的路,每天清晨在马路的两旁都是一些在叫卖旧玉器、旧花瓶和各式各样东西的人,他们在大声地讨价还价……

     西门口不远处还有一间叫“祥珍”的茶楼,有一个胖胖的“伙记”,拿着“大铜煲”冲水,冲在小茶杯上点滴不漏。人们上茶楼,喜欢“一盅二件”,一边又在大声地说说笑笑。还有一间叫中华戏院,再走不远还有一间叫乐善大戏院的。儿时家里的大人们就喜欢带我们进去看戏,每一张票可以带一个小孩进去,我们都争着去。戏院的旁边有一间凉茶铺叫“大只威凉茶”的,生意也不错,大人带我进去的时候也顺便买一碗。那时候,没什么样的娱乐,兄弟姐妹都争着要父母带进戏院去,我每次吃晚饭后,都赶紧做好了作业,力争第一名被父母带进去……

     现在的广州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羊城变得更美了,但是,原有的南方特色的骑楼不见了,小巷的青石板也被拆了,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也一户一户地都搬走。有的时候怀念往事和怀念小巷的小伙伴,也只能去那作为西门口城墙标志的墙脚走一走、想一想,以回望过去。除此而外,那也只有我脑海中难忘童年时代的一些美好的回忆了。

责任编辑 :贠 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年代 童年

上一篇:纸上西宁:老西宁女学生体育活动断忆
下一篇:西宁旧事:追忆老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