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教授
分享到:
2010-07-04 16:42:16 【来源:中国沙甸】 点击:



     林松:男,1930年生于沙甸,出身哈吉之家。解放前就读沙甸养正学校,曾受教于马坚、白寿彝教授和哈德成阿訇,任过《清真铎报》编辑,50年代初到北京工作,1975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白寿彝主持编撰的《中国通史》的编写。1979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为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高等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获“政府特殊津贴”。他同时从事伊斯兰文化研究,任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伊斯兰文化中心学术委员,南京郑和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曾访问过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国,并出席有关国际学术会议,译著颇丰,大致可为九个方面:   第一,译注;《古兰经韵译》,分阿汉对照本(上、下册),汉文单行本(全一册)两种。林松之父林兴华和叔父林兴智都是三十年代的留埃学生。他从小受伊斯兰文化熏陶,少时在沙甸养正学校跟著名的哈德成阿訇学习《古兰经》,跟马坚先生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学,对《古兰经》的深奥哲理、学术价值和语音韵味有深刻印象,曾产生有过用汉语音韵翻译《古兰经》的想法。第二,有关回族与伊斯兰的论著。这一类的论文有:《实事求是,反映原貌——关于编修回族史的若干建议》、《编纂回族现代史面临的若干问题》、《清代前期和中期云南回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泉州——我国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海交史研究》《原貌尽失、文伪史真——对西安化觉寺及王鉷天宝碑辨伪之浅见》《北京牛街穆斯林的形态,心态和动态》、《赛典赤——重视民族团结和睦的穆斯林政治家》、等。   第三,汉译《古兰经》史话。本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有8位学者和2位海外华人先后用汉文翻译了《古兰经》全译本,他们的译本风格各异、各有春秋。林松教授对这10位学者的译本分别撰写了长篇评论文章。   第四,关于航海家郑和的研究。航海家郑和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郑和研究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课题。林松教授撰写的关于郑和研究的文章有14篇,影响较大的有两篇:《剖析航海家郑和的伊斯兰教信仰(上、下)——兼评郑氏“奉佛”“崇道”说》和《从回回民族特殊心理意识综观郑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性》。   第五,关于古代回族文艺家的研究。回族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之一,古代出过不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回族文艺家。长朗以来学术界对他们的研究文章不多见。八十年代初,林松教授开始对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和买间,画家高克恭,西域词人李波斯,五代女诗人李舜弦,以及蒲寿宸和纳新等进行研究,并撰写出十余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这是具有开创性和填写空白的研究,意义深远。   第六,撰写对当代穆斯林知名人物缅怀的文章。林松教授长期在北京工作,又是我国有名的穆斯林学者。他与当代穆斯林知名人物多有接触、交往。他们归真之后,他曾经为马坚教授、庞士廉阿訇、哈德成阿訇、翻译家纳训、包尔汉老人、纳润章学者、马松亭阿訇等穆斯林知名人物写过缅怀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第七,序、跋、引、考。林松教授为自己的专著和他人的著述写过十余篇序、跋、引,也写过少量考证文章。此外,他还对阿拉伯文化专著写过评介,也写过反映阿拉伯文化与动向的文章。   第八,关于诗文、杂论创作。林教授擅长古体诗,兼任北京诗书画振兴学会副会长,由该学会编辑、著名诗人藏克家题签出版的诗集《鸿鹄集》收录了他的古体诗12首;日中友好汉诗 在东京出版的诗刊《一衣带水》,曾连续选刊过他的诗词。他还写了《漫谈金马话碧鸡》等数篇散文。林松教授丰富的译著与多样的体裁,一部分被译为阿、英、日文在国外发表。他为回族文化的振兴,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都作出了贡献。 (王子华)

来源:中国沙甸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林松 教授

上一篇:马月红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奖
下一篇:回族英才—中国杰出记者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