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
分享到:
2010-05-27 09:32:18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从宗教习俗来看,中国穆斯林在姓名、衣着、婚丧等方面都已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回族在元代多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作名字,如忽撒马丁等。元代政治家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拉丁在陕西做官时,生有9个儿子,将自己的名字拆成四姓纳、速、拉、丁分给儿子后,又按穆罕默德的名字划姓马、哈、穆、达。还因回族崇尚白色,又使用“白”姓。因此,回族中姓这9个姓的较多。在和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回族穆斯林使用汉姓。回民大多有经名即阿拉伯文名,用历史上有名的25个先知、大贤的名字给男孩起经名,如易卜拉欣、穆萨等。女孩多用圣妻和女贤的名字起经名,如海底彻、麦尔彦等。在社会交往中,汉文名之前加上经名,形成中国回族特有的姓名,如男子用阿里哈德宽,妇女用阿依莎丁莉等。

     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有很大差别,明朝以后回族服饰逐渐汉化,但仍保留着回族特征:妇女戴盖头,男子戴白帽。所谓盖头,实际上是妇女使用的特殊头巾,佩戴时,将头发、耳朵、脖子等遮在头巾里面。回族男子爱戴白色平顶小圆帽或五角、六角、八角白色小帽,这种帽子又被称礼拜帽,男子做礼拜时都要戴。

     在伦理道德方面,回族伊斯兰学者以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忠孝名教”等伦理道德来阐释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和伊斯兰教的功课。一方面坚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和《古兰经》、《圣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并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

     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其中最根本的是“认主独一”即信安拉。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将“认主独一”的教义与儒家的太极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在承认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太极学说的前提下,又提出在无极和太极之先,还有一个“造化之原主”真主(或称真一、真宰)。真主才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体和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这样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关于“一切非主,惟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主独一”的教义。

     对于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伊斯兰教认为必须“忠于真主”,但这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为了调和这一矛盾,中国伊斯兰学者提出,只忠于君,不忠于主,不是“真忠”;只忠于主,不忠于君,不是“正道”。必须忠于主,也忠于君。很好地解决了伊斯兰教在中国遇到的神权与王权的矛盾。

      在伦理方面,回族穆斯林将《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理与儒家伦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体系。刘智在《天方典礼》一书中,用“五典”概括了这一体系,“五典”内容及其排列须序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刘智认为安拉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阿丹、哈娃,同时创造了“五典”,并把“五典”作为人类行为准则。伊斯兰教还设立了“五功”:念作证词(简称念),坚持礼拜(礼),斋戒一月(斋),交纳天课(课),麦加朝觐(朝)。要求以“五功”完成天道,以“五典”完成人道。

     另外,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

      可见,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它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加入到理解、注释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把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有机地结合;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环境形成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更好地适应了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回族 中国

上一篇:试析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关系
下一篇:回族穆斯林经名的文化内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