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回族历史
分享到:
2010-05-28 17:48:54 【来源:学术城】 点击: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全省总人口107218173人,是我过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境内少数民族人口4888039人,占全省的4.6%,其中回族人口为10863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2%。四川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盐亭、广元、青川、平武、松潘、阆中、武胜、苍溪、宜宾、高县、新都、崇庆、西昌、德昌、会理、阿坝等县以及成都、重庆、泸州、自贡、内江等地,和汉族或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散居。他们往往是在乡自称村落,在城镇自成街道,彼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四川回族的来源

     四川回族的先民,最早可上溯到唐朝。唐德宗贞十七年(公元802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部将杜毗罗在南诏军的配合下,潜袭吐蕃险要。是役,“虏大奔。于时,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获甲二万首。”(《新唐书》卷222《南蛮传》)此句将大食放在吐蕃之前,说明这二万首中大食兵所占比例很大。这一批穆斯林俘虏后来去了何处,史无明载。但按照常规,虏获大食兵的唐将杜毗罗应将这些俘虏及其他战利品带到四川,交给他的主将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即使给南绍军一部分俘虏,其余的俘虏还是应被带到四川。另外,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唐朝首都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于公元881年到达成都。随驾逃走的许多人中,还有波斯人。黄休复《茅亭客话》中记载道:“李四郎名玹,字庭仪,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后来,僖宗回长安,这个波斯人却在四川定居下来了,他的后代成为蜀中土生波斯,在五代时的蜀地享有盛名。他最有名的一个儿子叫李珣。《十四国春秋》卷四四《李珣传》说:“李珣,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昭仪李顺弦之兄也。珣以小辞为后主所赏,常制《浣溪纱》词,有“早为不逢巫峡夜,那堪虚度锦江春”,词家相互传诵。所著有《琼瑶集》若干卷”。在何光远的《鉴戒录》中也记载道:“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所吟诗句,往往动人”。

     从上面的两段史料可以看出,李珣这个土生波斯是一个作诗能手,文学成就很高,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李珣所著《琼瑶集》已佚,但有许多诗词被选入《花间集》、《全唐诗》、《全五代词》等书中。另外,李珣在药物学上造诣也很深,著有《海药本草》(又名《南海药谱》)一书,现已亡佚,不过书中记述的药物,还全部散见与宋朝唐慎微的《政和证类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海药本草》介绍了许多海药知识,增加了一些新的药物,对后来的医学家影响很大,刺激了我国药物学的进步和发展。

      李玹是李珣的四弟,《茅亭客话》说他“举止文雅,颇有节行,鬻(yu)香药为业”。李顺玹是李珣的妹妹。她是前蜀后主王衍的妃嫔,也擅长写作,兼工书画,出李氏兄妹外,五代时蜀中波斯人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石处温。据路振《九国志》卷七载,石处温系“万州人,本波斯之种”仕前、后蜀,历任利州司马、宁江节度副使、万州刺史等职。此外毛窝们在前蜀还可以发现有关四川回族先民活动的蛛丝马迹(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迹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第156页。)

     唐代中外贸易极盛,首都长安蕃客云集,尤以波斯、阿拉伯人为多。他们多财善贾,在商业界有很大影响。但从安史之乱起,经黄巢起义、五代战争,陕西和中原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而偏安一隅的四川相对稳定,经济也很发达,于是,陕西和中原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纷纷逃到四川,重新建立起他们的安乐窝。旅居长安的大食、波斯商贾也必有一些到了四川,如李珣之父随僖宗入蜀并且被授职一事,就是典型的事例,而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一般商人。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同西、中亚诸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很密切,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特别是作为西南大都会的成都,也必定是他们光顾的地方。至于大批的穆斯林入居四川,则是元代以后的事了。

     13世纪初叶,由于蒙古军队的西征,大批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其中很多军士后被编入“探马赤军”,探马赤军屯戎各地,主要是防卫腹里地区,南至河南淮北,北至辽东,还有西北、四川等地。四川探马赤军的回回将士,就有不少人在社的编制下,在崇庆州、灌州等地进行农垦,后取得普通农民身份,或成为“兵农合一”的屯戎人户。另外,四川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四川廉访司佥事、枢密院都事脱欢曾上书说:“回回户计,多商富大贾、宜与军民一体应役,如此则赋役均矣……今后回回诸色人等,不许赍宝中卖,以虚国用,违者罪而没之”(《元史》卷134《朵罗台附脱欢传》,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一版)。这充分说明元代四川的回回商人为数不少。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四川 历史 穆斯林

上一篇:穆斯林民族饮食起居
下一篇:张承志学术思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