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回族妇女服饰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分享到:
2010-06-17 17:08:05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点击:
        (三)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被重新落实,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民族特征重新开始强调。1979年,恢复了麦加朝觐活动,并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前往。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了对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实行节日放假,补助油、面。在教育方面,出台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升学降低分数线的照顾等政策。1982年3月,国家颁发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87年9月,宣武区政府为了保护清真饮食业、副业的发展,颁发了《关于重申饮副食行业执行民族政策若干措施的通知》。80年代以来,在国家对民族经济的扶持下,牛街的牛羊肉业和清真饮食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通过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全面控制的情况在逐渐减弱,强国家—弱社会关系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社区成员的自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流动增强,突出表现是社区回族人口在不断减少”。特别是1998年和2003年牛街分别实施了两次危房改造,改善了牛街回民的居住条件,促成民族聚居区进一步杂居化,改变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凝聚力。现在的回民家庭与现代汉民一样,以小家庭为主,个人对家庭的依赖性与家庭对成员的约束力减弱,并出现了较多的团结户。“族内婚比例减少,异族通婚比例增加,如异族通婚的比例由1987年的36.4%增长到了1996年的56.7%,9年间增长了20%以上。现在的牛街再也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社区,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界限已经模糊和扩大的社区。”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现在我们平时在牛街街头很少能看见戴盖头、穿宽松大袍的穆斯林妇女,偶尔能看见穿着普通、戴白色礼拜帽的老年妇女。有一些去麦加朝觐过的女哈吉会选择盖头或头巾和大袍。牛街清真寺的宗教活动比较频繁的时候,去清真寺参加礼拜的妇女就相对比较多。来礼拜寺做礼拜的,都按教义穿着礼拜服、带着礼拜帽或围着头巾。由于参加礼拜人中老年人居多,服饰的颜色以深颜色或者素颜色为多,面料则采用各种免熨材料。而平时上班的回族妇女,着装上与汉族一样,也美容、烫发、文眉。有的回民妇女认为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服饰上遵守《古兰经》规定有一定难度;而有的回民妇女已经不是穆斯林。通过调研,发现所有被试在选择是否会选择人物或动物图案的服装这个问题时,都选择了“否”。可见伊斯兰教对回民服饰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穆斯林服饰在宗教活动场所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笔者曾在贵月期间,看到祖孙三代来礼拜寺,姥姥和外孙女穿戴整齐进入女殿做礼拜,女孩的妈妈却没进去,只在殿外听经,问及原因才知道她刚下班没有准备礼拜服。在牛街清真寺门口竖着一个铜牌,写着:穿裙子和短裤者禁止入内!礼拜寺的大殿门口也竖着一个铜牌,写着:非穆斯林禁止入内。如有穿着不达标准的,寺里的管理人员就会出面阻拦,而这时候只能从着装上来分辨他是否是穆斯林。

      三、回族服饰发展趋势展望

      在对牛街做了深入调研后,良警宇指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保护性民族政策的实施,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发展,文化认同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使这一社区将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开放性的特征。”牛街作为展示民族风貌的窗口,正“转变为对北京市乃至对中国穆斯林、来华的外国穆斯林有影响力的象征性社区以及北京市穆斯林民族的文化和经济服务中心”。从历史的角度看,牛街回族聚居区繁荣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牛街礼拜寺的声名远扬,二是有很多有名的珠宝玉器商行,也就是说穆斯林宗教(文化)和经济起了作用。牛街今后的发展也离不开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服装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牛街特色新街区的建设,不仅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需要能体现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文化的民族服饰。在我们针对牛街穆斯林(或家属)妇女的28份小规模调研查卷中,其中有12位有礼拜服,有5位计划买;有10位平时都戴礼拜帽,有8人做礼拜时戴,有9人偶尔/过节戴;有18位认为,伊斯兰教义对女性服饰的要求应该遵守;22位认为在穆斯林节日的时候应该穿自己民族特色的节日服装;22位认为,在牛街开展回族服饰风情节是可取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牛街回民仍有一部分妇女在遵守教规的同时十分渴望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回族服饰。另外,有12位被调研者在建议和意见的空白处,写下了对回族服饰的看法和期望。其中一位女青年写道:“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服饰太过于暴露,对于虔诚的穆斯林女性有时买衣服太难,希望你们早日为穆斯林打造出更适合中国穆斯林的服饰。”我们在牛街了解到,在牛街附近共有两家经销穆斯林服饰的商店,一家叫“优苏福”,以经销外国进口的巴服和西北厂家生产的穆斯林服饰为主;另一家叫“阿依莎”,是一家自产自销的小型穆斯林服饰加工公司,同时也承接朝觐团统一朝觐服的加工。但是当地的回民穆斯林一致反映,款式不多,过于舞台化,价格也偏高。所以现在牛街的穆斯林妇女,一般是托朝觐或经商的朋友从穆斯林国家或西北地区代买衣服。买衣难成了穆斯林妇女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的就自己想好了样子,或者仿照别的乡老的款式,自己买料让裁缝加工,但是加工的地方不能绣花,不能满足一些乡老的要求。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回族服饰开发的可能性,我们还于2006年8月走访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四省区的兰州、临夏、西宁、银川、吴忠以及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回族聚居区,与回族群众、清真寺的阿訇、穆斯林服饰商店售货员、民族服饰企业老总、负责民族宗教事务的政府官员以及回族服饰文化研究人员进行了访谈。调研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回族群众希望能购买到既能体现民族风格,又比较时尚的回族服饰。但从所采访的两家民族服装企业看,他们不仅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和营销人员,更缺乏既了解伊斯兰文化又懂设计的高级服装设计师。因此,研发能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回族服饰产品,不仅可以丰富回族人民的服饰文化,展示民族风貌,而且有着比较乐观的商业前景。仅从国内来看,回族目前共有人口900多万,除去日常装,单单礼拜服和节日服就是很可观的一个数量。

     四、结束语

      北京牛街回族妇女的服饰变迁随着牛街社区的变迁而变化。牛街这个具有特色的回族聚居区,在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经历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寺坊社区的形成、发展阶段和寺坊社区取消阶段,现在已进入到开放型、象征性社区的发展阶段。回族妇女的日常装早已汉化,随着北京服饰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她们的礼拜服和节日服则一直(除特殊时期如文革之外)遵守伊斯兰教的精神,保持长而宽松的原则,只是服装的面料在变化。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回族妇女虽然不穿传统的回族服饰,但内心仍然深信着伊斯兰教。在当前保护性民族政策的实施以及文化和经济互动发展的形势下,不仅要建设民族特色街区,而且要研发既能体现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民族服饰,这样的街区或社区才能更好地展示民族风貌,更好地发挥象征性功能。

(本文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7AbWY037,项目负责人为北京服装学院郭平建教授)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牛街 回族 北京

上一篇:社会变迁中的回族文化模式及文化走向
下一篇:伊斯兰教对地缘政治格局中民族心理的调适功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