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缘何来三亚
分享到:
2010-11-22 16:44:0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二

  三亚回族系信伊斯兰教。其多“蒲”姓的。
有人认为“蒲”姓是海南岛居民给取的,当祖先在海上遇救后,饥肠辘辘,见了当地居民,双方语言不便,只会指着肚皮说“哇哺”(饿),当地人即认为回族人是“蒲”姓了。此种说法不确实,因为“蒲”是“阿布”“伊卜”译成的,三代之后,受婚姻习俗同生的影响,使原先的民族姓氏才逐步被废弃,并分别取了汉姓。当地回族现有的姓氏计有“蒲、刘、陈、海、哈、李、金、壮、苗、米、汪、魏、高、林、吕、赵、杨、于、张、江、马”等二十几种。其中主要姓氏是“蒲、刘、陈、哈、高”姓。据说其回族中姓蒲的原先从海上漂到海南的,后来有的才改其他姓氏。还有的姓氏如魏、米、马等则是从大陆(河南、青海、云南等)信伊斯兰教的回族迁入海南和这里的回族定居取妻生活而形成的。

  三亚羊栏回族语言,国内语言学界暂定名为回辉话,其语言十分复杂。回辉话的基本特征:单音节语言,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的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声母简单,没有复辅音声母,韵母复杂,有5个辅音韵尾。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衰乱、谓语——宾语——补语。有一整套区别于其它语言的基本词汇的独特的数词。

  回辉话归属哪一种,在语言学界亦有分歧,如美国语言学者保罗,日本学者乔太郎主张:“回辉话与占语有关”,有的认为回辉话与阿拉伯或波斯语有关,有的认为与壮侗语有关等。据了解,三亚回族有不少留学生到沙特阿拉伯留学后回来说他们在校时,也遇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留学生与他们说话时,在母语上有一定的相通。

  据光绪《崖州志》记载:“崖语有六种”。三亚回族以回辉话为内部交际工具,但当地男女又都会操讲流畅的普通话及汉语海南方言“军话、迈话、黎话”等,不少人还懂得粤语。三亚回族大部分成年人及青少年都懂普通话,小学使用普遍话教学,一般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学会讲普通话。因为村里附近没有操普通话的居民,所以回辉群众虽然能听讲,但使用的机会不多。三亚回族的回辉话是具有一种特殊状态的语言,它跟国内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方言、土语都不同、这在我国回族中,是一个罕见的实例。

  三亚回族解放前人口不足两千人,经历了近若干年漫长岁月,其语言占全国回族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口,在汉语的影响下,先后放弃了原先各自的语言,而采用当地汉语后,却仍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宗教信仰也可能是回辉话能保存至今的一个原因。三亚回族信仰斯兰教,受本教教规的约束,长期以来都是本民族内部通婚。解放以来虽然有汉族女子嫁到回族村子来,一切习俗都要顺从回族的习惯。由于回族过去很少与其他民族交往,在村内都是以回辉话进行交谈,至今在村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无例外地一律使用回辉话,村里小学师生大部分本村人,除了课内使用普通话教学外,其他全部使用回辉话交谈,这对巩固其语言是有密切关系的。

  回族习俗在三亚回族形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由于伊斯兰教的不断渗透,由于他们各有原先的乡土风俗,加之汉文化的影响,以至产生独特的三亚回族风俗。它体现于服饰、婚姻、丧葬、节日、饮食等方面。

  回族服饰:三亚回族男、女的服装非常简朴,一般都喜欢穿白、蓝、黑等素色衣服,平时都不喜欢穿上花红的衣服。男子服饰在—般情况下与当地汉族一样,但在礼拜寺会礼时又有区别,头戴礼拜白帽,身穿着白色衣裤,外面则爱套无袖对襟上衣。妇女服饰上衣都为右斜襟大褂,右顶襟边有五枚银纽,肋下扣上三枚。两袖均为驳袖,划、不一,胸背均开中骨,穿上这样的上衣后,还在胸前系上一幅黑良绸胸褂。裤子多取黑布,很少穿裙,头上披戴着不同颜色的盖头。老妇戴着黑色盖头,中年或未婚姑娘则喜欢戴上一块彩色的头巾。盖头长垂至肩后,只露脸部,头发、两耳、脖子均遮掩在内。现在,阿訇仍头缠白布巾,身穿黑或白的宽袖布长衫。回族头戴白色的小圆帽,帽前正中用金黄色绣花线刺着“阿拉伯文”经文,有的刺绣“清真言”或“真主至大’。并在帽四周刺绣着美观花纹。年老妇女依旧喜欢穿暗色衣服,未婚姑娘和年轻妇女头上喜欢梳妆着头发发,插上各式各样的银铜制首饰,然后戴上盖头。特别是姑娘结婚时,头上最喜欢插上式样观的银、铜首饰各样浓郁艳丽簪花,酷似孔雀开屏。女孩两耳下端各穿一耳孔,幼童挂着耳环,未婚少女是挂上耳珠或金耳环,已婚妇女则挂着耳附。老少双手都喜欢挂着金银或玉石琢的手镯。

  回族婚姻:三亚回族青年的新婚,既受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又有外来民族的习惯,并遵照着伊斯兰教的有关规定,因而形成了具有独特与风趣的民族婚俗。 三亚回族的婚姻过去是由父母包办的,并曾禁止与外族通婚。而现在回族男女各有自择权,由于各兄弟民族男女青年之间一起工作、劳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各不同的民族习惯,而建立感情,自由恋爱,因此,回族与异族通婚现象也有所存在,但须具备前提条件,外族男女都须人乡随俗,无条件地信仰伊斯教并遵守回族习俗生活。

  回族男女青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一旦有爱情,可以坦率告知父母,父母不仅不会反对和干涉,而且还会帮助结合,随即男方家长托请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或阿訇为媒,向对方家长求亲撮合。除不务正业的流浪子外,一般是一说便成。若对方应允亲事后,便选择吉日(一般选主麻日星期五)约定在某一星期五订婚结成亲家。

  订婚仪式是男方准备各种礼品,即槟榔五千个左右,面条一千斤聘礼金(一万元左右),手镯一对、蛋糕、糖糕等民族食品。男主家长须请长辈或要戚朋友欢送礼品至女家订亲,当来到女家厅堂中,姑娘须在家等候,热情接待客人,然后亲自接受礼品。从此开始,男女之间彼此情愿终生结为伴侣,永不变心。婚礼仪式一般于“主麻日”举行,时间一般定为三天。婚礼与当地汉人婚礼一样男方比女方隆重。婚礼第一天,男女双方须“大小净”(全身沐浴),更换新装,以示洁净,然后,村里男女青年朋友设宴邀请新郎、新娘去做客(男的朋友邀请新郎、女的朋友邀请新娘);是晚,新郎、新娘在各自家中设宴请客,四面八方的青年朋友,兴高采烈地前来参加喜宴。

  主人应恭恭敬敬地接待来宾,请客筵席排列成双,以示新婚成双成对,前来参加喜宴的青年朋友载歌载舞,女方多唱民歌、念清真教德等一直闹到半夜才各自离去。婚礼第二天,女方家里设宴邀请村里的阿訇及亲邻朋友,前来参加喜宴的亲邻朋友一般像当地汉人婚俗一样都要给红包,多少随意。姑娘出嫁之前,也备办嫁妆,同时还须预先准备好给婆家妇女长辈和直系亲家人每人一双鞋,以便在相互见面时奉送。意是希望受婆家诸人爱护体贴,亲却相待。是晚,姑娘应“大净”更换新装,以示姑娘洁净。

  婚礼当日凌晨,男方家设宴请客,然后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此日,村里亲朋邻居都前来观看,由新郎分送槟榔给来客。举行婚礼前,由新郎家邀请青年男女朋友前往新娘家迎亲。姑娘离家门时,应放声哭或默默流泪,意是不能留在家中侍奉父母,也表示不忍离开父母兄弟,此即为“吉祥”。男方迎新娘到家中后,随即家里前往各清真寺邀请阿訇为之主持婚礼仪式(念尼卡哈)。这时亲友和邻居的男女老少都前来观看。

  婚礼仪式:在男方大厅里,新婚夫妇戴礼帽(即男戴白帽、女戴盖头)双双坐着等阿訇证询。阿訇分别证询男女双方是否属守教规,真诚相爱,当获得双方真诚妥切地答复后,阿訇开始坐着“念经”(念尼卡哈),并郑重地向新婚夫妇祝福,向新郎抛送红枣、花生等食品,再由新郎分赠给围观人们。

  三亚回族的婚俗就是在这短促、简朴、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缘何 三亚

上一篇:卡力岗人--藏族穆斯林
下一篇:伊斯兰信仰与穆斯林经济伦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