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垱店清真女寺纪念虔诚报教的农村女阿訇马秀珍
分享到:
2011-09-12 02:33:50 【来源:.】 点击:

敬主爱人 克己奉教

——在纪念马老女阿訇归真七周年教义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方怀贤

    感赞真主,在马老女阿訇归真七周年纪念之际,由老阿訇的弟子、学生们发起举办的教义研讨纪念活动,在老阿訇一生任教的圪垱店清真女寺正式启动了。

    值得我们高兴地是此次纪念活动,大家共同倡导,不搞形式,不设宴席,不邀宾朋,不赠礼品,搞总结,讲实际,彰成绩,找差距,通过缅怀追忆,检查自己,对比师尊,重温教导,感慨几多,继续发扬,兴旺教门,使与会者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感召和激励。祈求安拉相助,能使这次纪念活动有价值,有意义,影响深远,成效显绩。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还要,也必须对老阿訇一生为教门无私奉献,秉忠教门,厚德载物,兴教育人的善德懿行,将信仰与人生的定位和诠释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要大讲特论,使老阿訇的精神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永远学习效仿的表率和楷模。下面概括几点老阿訇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

    一、秉忠奉教,终生不渝

    老阿訇出生贫寒,母女三人单亲生活,早年由于无家无地无财产几乎是赤贫,客居在清真寺里,靠老母亲当寺师傅和自己下地干活艰辛度日,婚后又遭受感情重创,离婚后寡居寺院,身心之痛犹如雪上加霜,历尽了人间酸楚饱尝了生存之艰辛,既要侍奉老母亲又要育二个女儿上学,在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性,养活四口之家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以及生活的困拮,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吞下有多少泪水,更是一言难尽的。是什么力量挺过来呢?是信仰,是伟大的造物主的护佑,老人家当时就坚信安拉的大能,安拉的仁慈一定会柳暗花明,阳光再现的。那个年代在社会压力下清真寺成为牛棚,成为会场,根本没人礼拜,也无法礼拜,老人家坚守拜功、苦封斋戒,还要保密唯恐外人知道,教门、家庭、感情、生活等这些沉重而又创伤性的压力和负担,有多少人都会落魄轻生而作罢,而老人家过来了,而且做到了信仰坚定,劳动勤奋又被选为女生产队长,在五九年曾被中国穆斯林载文赞誉,题目是:模范回民女生产队长——马秀珍。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伊斯兰信仰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才能坚持为教奉献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应该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继承的精神财富。

    二、求知若渴,不耻下问

    老人家身居女寺,目睹女同胞对信仰知识几乎都是空白,斋拜人数寥寥无几,欲发展教门,应从女性着手,对开发半边天兴教之重要和必要,认识地很清楚到位。老阿訇经常讲:一个妇女有教门就能影响一家人,就能感化三代人,不解决妇女的信仰问题想发展教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说服妇女需要什么呢?需要知识,需要引导教胞迷途知返,缺乏知识是不行的,一个几乎是文盲的女性,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学汉语、学讲经,先向李希章老阿訇,后向买老阿訇,黄万钧老阿訇,王耀东阿訇以及其他青年阿訇学习求教,勤学苦背,不耻下问,只有丰富自己才能照亮别人,老人家当时年过半百以惊人的毅力求学自修达十多年,达到了娴熟古兰,能讲释教义,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然老人家从不生傲,不骄矜,谦虚谨慎,再接再厉。文化不高,认识弥高,困难愈大,决心更大。大家曾目睹老人家在晚年带着老花镜还孜孜不倦地看经释义,这种“从摇篮到坟墓”伟大先知所告喻的学习理念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认真学习和效仿的。

    三、兴教办学,育德育人

    教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女性阿訇超前地认识到教门兴盛办学育人是唯一的战略方针,就和买老阿訇一道率先在80年代初期就起步在男女寺开办经学班,培养女学者,在当时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现在在座的女阿訇、女学者都是率先受益者,老人家的办学宗旨是育人和教书并重,老人家用自己的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爱人爱徒,循循善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感化,学生深受感动,受到激励。知感主,就这样一届一届地为教门培育出一大批女阿訇、女学者。目前在省内外不同岗位上,不同战线上为教门工作,都作出了优异的成绩。老阿訇胸怀宽广,视野远大,为了教兴大计,于92年主动将自己所教授的女经学班转给阿语学校,毫不计较;因女生食宿都在女寺,人数大增操劳事物更加繁重,尤为对阿校教师关爱备至,送吃送用,经常不断。更对女教师的婚姻家庭子女都无微不至的关怀。老阿訇因年事已高,操劳过度,曾多次积劳成疾住院治疗。然而绝无稍息之念,反而更加事必躬亲。大家苦苦相劝而无效。这就是一位虔诚报教的农村女阿訇。

    四、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众有感受,大家广闻,我们每每遇到老人家都是满面春风,色兰首先,谦虚和蔼,暖人心田,没有阿訇架子,没有自私自利,无论是官庶贫富,市井平民,从不择人而对,无论谁来到清真寺都要以礼相待,热情可亲,真正做到了将清真女寺作为女同胞之家,使大家无拘无束,胞至如归,有问就教,无问也教,有难就解,有需就助,极大缩短了清真寺与信教群众的距离,使清真女寺成为温馨之家,学习课堂。这样的作风完全体现了伟大先知教导的“群众的领袖就是群众的公仆”的训谕,用公仆精神宣教、劝人、感化、关爱会事半功倍。

    五、躬身宣教,遍及乡里

    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无论走到哪里,或是大街小巷,或是胡同市集,无论遇到男女老少,或干部、商人从不恭维,开口就问“礼拜没有”?“为什么不去寺”?“少贪点“顿亚”吧”!“多修点后世路吧”!等等。简单朴素,言简意赅只言教门,不论世俗,深入人心,感化人意,不少教胞因此就进入寺院礼拜学习。与此同时还要走家串户去宣教去喊人礼拜,还要送上脚布手巾和礼拜帽、盖头等,为中国的女阿訇的宣教方式开创了新的领域和新的先河。这是值得我们作为宗教教职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仿效的。须要强调的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里,我们是不能用“教条式机械式的”女性不能进入社会,不能和外人说话等等的教法律例来束缚宣教的方法和普及。追忆当年“穆民之母”阿伊莎也曾坐着驼轿随圣人出征打仗,后也曾单独仲裁过两大宗族矛盾。希望大家能认真解读伊斯兰教义的社会化和人性化的真谛。只要我们乜提纯正,只要能发展教门,走出寺门深入家庭之院喊人礼拜,用感情传教肯定比在寺院深居简出,养尊处优等人来寺,效果要好的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六、怜贫惜苦,扶困解危

    老人家谨遵经训,加之自己曾饱受困苦,故而对穷人、孤寡病残之人所关爱和帮助的慈爱之心是广为传颂非同一般的。大家不会忘记那些年,在女寺院里经常出现一些外地人在寺里吃住,老人家供吃供穿供用,还帮助看病,从不厌烦。老人家收养不少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有一个外地老太太让他住在寺里达几年之久,后又让她的儿子(母子二人都是汉民,来这里才信教)也在寺里吃住,一直待那个老人归真在这里,又亲自为她料理丧事。另有一个外地来这里准备进教的一家四口人,让他们吃住在寺里,曾有人极力反对:有损女寺之雅,然老人家坚持为善,不予理会。后又让他们找活干、找住所,在这里达二年之久,其一家人花费医药费都是老人家支出。如此的例子还很多很多,一个被全坊恭维的老阿訇为其他外地来此无依无靠之人,付出那么多代价和辛苦,大家实在接受不了,多有劝解或阻止,也有很多诽议,然而老人家坚持为善,以德感人,相信会使这些人终身难忘,坚守教门。需要指出的是:经老人家劝导,感化入教的汉民穆斯林就有10多个。这就是值得我们必须学习老人家克己奉教,感情宣教的善德懿行。

    七、视财粪土,淡泊名利

    大家都公认老人家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老人家经常讲“财帛都是真主赐悯给的,都要用在主道上”帮助穷人,资助学生无以计数,凡是本坊外地送的礼品,无论是什么,全部分给学生吃用,一点都不留用。自己则便衣陋食,从不讲究。老人家还经常地知感主,很满足。真正达到了“心富才算富”的境界。让老人家当政协委员坚决不当,不要虚名,儿女所送吃的穿的花的用的,也要送给学生,给学生做的被子褥子有几百条,并且还向外地乡老要被子,衣服、手巾、药品等冬天来临亲自给学生盖上穿上,给学生配好药品让病患者吃,尽量让学生少花钱。大家现在看到的阿訇住室比原来好的多,其实老人家认为没必要,坚决不叫装修,因陋就俭,不讲享受。伟大的安拉允准了老人家的心愿,到归真之前未住过一天,未看过一眼。以上这些仅是概括点滴之善举,还有很多举不胜举的善行。

    八、教子苛求,严以律己

    父母疼爱子女、为儿女治产业,多积蓄,让儿女今世幸福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老人家却另有养子之道。首先在信仰上严格要求子女礼拜封斋及其他善功,督导子女学习教门知识,并亲自教授两个女儿一个儿媳都能娴熟古兰经的诵讲,对儿子子媳更是严厉有加,若不礼拜决不姑息。更值得称颂的是对子女派乜提,定天课,毫不留情,宁多勿少。并且还要督促必须完成,决不迁就。现在我们来验证老人家所教育出的三个家庭的教门情况,都是哈志之家、礼拜之家,应该说这就是为老人家所做的最好的“杜阿宜”。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九、克己奉教,事必躬亲

    克己就是舍弃自己、忘掉自己,一代享誉省内外的老阿訇,该有多么风光和威严呢?恰恰相反,老人家几乎每天在寺院打扫卫生,清扫水房,进厨房为学生做饭炒菜,为学生洗衣服做被子,为学生准备各种药品,尤为许多学生的婚姻大事,经常操心,关心备至,亲自牵线搭桥,做介绍,当“红娘”,成全不少的志同道合的教门伴侣,同时在女寺还为一些穷学生举办的婚礼不下五六对,都是自己出钱操办。无微不至的关爱,情如慈母般的亲情,感动着一届一届的学生,每每毕业生离别之际大家都感动地泣不成声,依依不舍。这就是伊斯兰教一代女阿訇的风范。

    十、信仰笃诚,功修严谨

    老人家对功修的严谨,对信仰的诚笃,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劝人礼拜,自己表率除五番拜功外,副功拜、夜间拜长年不间断,凡是来寺找老人家,要么干活,要么在北屋看经,要么在大殿礼拜;劝人封斋,自己封钦月斋,副功斋长年坚守,劝人出天课,自己为儿女定额定时,甚至教门有急需就先向儿女要,劝人为善,自己长年坚持大善小善都做,不以小善而不为,从善不张扬,干好不外说,“高调劝善,低调做人”。严以律己杜绝沽名钓誉,真正做到了事事率先垂范,处处为人师表,对信仰的诚笃,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大家都知道本地阿訇不好当,老人家却创记录地当了50多年阿訇而享誉省内外,外地多次来聘,本坊群众罢聘执留,老人家归真时,无人号召,无人召集,却自动来了上千人为老人家送葬,绵绵送葬道,长街挥涙声,都为失去一代受人敬仰的老阿訇而依依难舍。这就是老阿訇平凡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老人家诚笃信仰绽放出的花环。

    尊敬的老阿訇已归真七年了,“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眼前。老人家和蔼可亲的慈颜善貌,常常唤起人们的怀念。大家不会想象老人家当了几十年的阿訇所收到的钱财难以计算,数额巨大,老人家却全都用在主道上,自己却房无一间,地无半弓,任何财产无有,最后将少许有点存款,也全部交给清真寺一分一文不留,自己遗嘱子女后事从简从快,由子女负担绝不让坊上花费分文。我们在这里纪念老人家最好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检查自己对照老阿訇,奋起兴教,不图名利。老阿訇一生清白,两袖清风,带着厚重的善功,带着千万人的祈祷,回归到安拉那里去了。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尽的怀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光辉灿烂的信仰形象,我们虔诚地祈求伟大的安拉赐悯老人家进入“诸河下流永久的乐园”!升高老人家在乐园的品级!阿米乃!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 纪念 虔诚

上一篇:平安清真寺里的开斋节
下一篇:感动青海人物20候选人事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