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案调研
分享到:
2011-07-14 15:11:28 【来源:中国穆斯林】 点击:

 一、妇女教育的大文化背景

     兴起于二十世纪的全球宗教复兴热潮,在世纪末已由传播宗教的少数中心区扩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我国即便是地处偏远的山区牧区,也能感受到人类回归信仰的脚步声。日渐增多的基督教、天主教教堂,渗入都市生活的圣诞节,极度兴盛的佛教寺院香火,成群结队的礼拜寺人流……在文化回归的大背景下,宗教的表象似乎越来越表现得繁荣昌盛,对终极实在的关怀几乎成为民间街头巷议的话题。因而,对宗教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也在许多层面展开,其中最为普遍者莫过于对教育话题的关注。

     常常也听友人讲到回族的伊斯兰文化教育问题,大多谈到经堂教育的改革,现代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要全方位,多样化,新式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教育对象性别角色的关注。近年来,也有文章试图对妇女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报道和研究,力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幽谷空音,总感觉有一点曲高和寡的味道。更有甚者,将妇女教育与妇女解放混为一谈,似乎只要妇女受到教育,掌握了文化知识,就会导致西方式的妇女解放,从而引起道德伦理层面的失衡。民间和文化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一下子很难纠正过来。其实条件富裕的阿拉伯国家的妇女,尽管只是“主内”,管理和操持家务,但很多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他们不仅在专门的学科领域内有一技之长,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教知识。类比回族妇女的教育,今天的年轻女子,就是明天孩子的母亲,日后会成为幼儿教育的第一导师,我们倡导妇女教育,更深的层次是关注未来一代。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培养一位父亲,只培养了一个人;而教育好一位母亲等于劝化了一个家庭。
就妇女的伊斯兰文化教育而言,我国缺乏培养各层次女性宗教职业者的机构,也谈不上伊斯兰文化的普及教育,从而使妇女教育更多地转入民间。近年来部分地区广泛兴办的清真寺女学,由于不分学历层次,不分年龄,重点在于普及教育,得到社区内穆斯林的肯定和欢迎。然而这部分学员大多数只能满足自己的宗教信仰需要,距离高层次的妇女教育尚有一定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民间办学异军突起,回族历史上的办学传统再次复兴,掀起了回族文化教育的又一次高潮,对当前在校学子进行有关方面的调研,从中既可把握青年人的心态,而且对我们了解阿校目前的现状有一定裨益。鉴于此,2001年8月,我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一定办学经验的临夏中阿女校做了特别关注,除与阿校的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外,还对43名学生发放了问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妇女 教育 文化

上一篇:民族经典:从边缘到主流
下一篇:关于整顿北京市回民公墓周边环境的建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