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族穆斯林三大礼仪——婚礼、葬礼、割礼
分享到:
2012-02-10 19:24:14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二、葬礼

    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变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

    回族穆斯林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口唤”,即平时接触的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与病人发生过矛盾口角,甚至接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塞俩目”要“口唤”,消除误会和隔阂,互相原谅。三是病人病危是要求肃静,不得吵闹。除了病人亲骨肉和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病人逝世。

   北京回族穆斯林对人的逝世,一般都称“无常”,也称“归真”或“毛提”。“无常”,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阿拉伯语,也是逝世的意思;“归真”是指对笃信伊斯兰教的信士逝世的提法。回族穆斯林一般不把逝世称为“死”,因为伊斯兰教把逝世看做每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把他解释为“嘎来布”(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

    1.停放亡人

    回族穆斯林人把已逝世的人称为亡人 。当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亲人要给亡人合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面稍向右侧。过去,亲人们把亡人安放在自家通风凉爽的大厅中,而现在,则从医院直接送到清真寺或回族殡葬处,因为那里有良好的安放条件,并由专人管理。回族穆斯林一般不将亡人送医院的太平间与其他尸体放在一起。停放亡人必须使其头朝北,脚向南仰卧,面稍向西。亡人脸上盖上盖脸布,身上要盖洁净的布单(用本色白布即可)。

    2.善面

    回族穆斯林也叫“探埋体”(亡人的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的遗体告别。阿訇、亲朋、乡邻向丧主家致哀,并到埋体房(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的白布单,看看面容,多方面劝说丧家节哀,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穆斯林反对丧家嚎啕大哭,跺脚喊叫等哭闹行为。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大人、孩子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去世,只许在洗前善面小泣,洗后不许再看面容。如亡人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守夜”,“守夜”者要洗过大净,不能睡觉,埋体房要点上芭兰香直到天明洗时为止。

    3.备品

    回族穆斯林俗称缝“克番”。回族的克番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都是用白色的布料;二是面料,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高级面料。这主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圣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穆圣的教诲使回族逐渐形成了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

    回民为亡人备克番是有讲究的,不是一块白布就行的,样式、全国各地回族穆斯林要求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男人用的克番有三件:一是大“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0.6-0.7米。一般约2.3米,宽约1.5米。二是“小卧单”,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1.5米。三是撇衫(内衣)护心都阿,长自肩至踝骨,宽约0.4米。裁减时要有套头开缝(以便从亡人的头上套过),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3米。男性亡人克番需宽幅白布10米。女人的克番比男人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把帽子换成包头也叫盖头长1米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此外,另加裹胸和骑裆各一件。裹胸长1米左右,宽0.3米左右。骑裆布长1米左右,宽0.3米左右。在穿可番时,这两件贴身用。女性亡人克番需宽幅白布11米。

    4.洗、穿

    洗“埋衣体”即活人给亡人做最后大净, 也叫“着水”。 如今,北京的回族穆斯林洗亡人的地点是在清真寺或回族殡葬处,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一般不在家中洗了。洗“埋衣体”一般由三人担当,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称为:领水),一人负责专洗(称为:拿重)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要准备两双,洗上身一副,洗下身一副,。给亡人净做大净,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冲洗的程序男女都是一样的:先洗手净下,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口齿、鼻孔。接着洗脸、洗头,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干。洗下身一般都要注意遮住羞体。洗“埋衣体”时,除了洗涤的三人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内。

    为亡人做大净后,将其移至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左后右,层层包裹,先裹撇衫,再裹小卧单,三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子还要加裹胸和骑裆。回族穆斯林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是为了防腐驱虫而用。亡人要放入活底匣子中,也称为“埋体匣子”。抬埋体由四人或六人担当,途中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能落地,回民反对雇人抬埋体,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

    5.站 (殡礼)

    穆斯林也称:站“者纳则”,是回族穆斯林丧葬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殡礼的主持者是由本地区清真寺的教长担任。殡礼一般在丧主家或清真寺的庭院及殡葬处的大厅里举行。从宗教意义上讲,是生者代替亡人向安拉作最后的一次礼拜,回赐转给亡人。先将埋体放在西边(头朝北,脚朝南),主持阿訇靠近埋体领站,其他参加者都随后排班站立。此殡礼拜属:副主命,其要素有四:举意——立站——四个“太克比勒”——为亡人祈求。举意的内容是: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乞求真主准承:活就活在伊斯兰的道路上,亡就亡在“伊玛尼”(信仰)的根基上。念“太克比勒”要求:抬两手高颂“安拉胡艾克拜勒”,而后抄手并念“塞那”(开拜词),之后的三个“太克比勒”不要再抬手,而是仰首示意;第二个“太克比勒”后念赞圣词;第三个“太克比勒”后为亡人念祈求词(因亡人的男、女、幼、孕而有所不同,念词亦有区别);第四个“太克比勒”后默念都阿宜,大意是:养主啊,祈求你饶恕和慈悯吧——至慈之主啊!接着向右、向左各说“塞俩目”,出拜,众人一起捧手接“都阿宜”,至此殡礼结束。穆斯林殡礼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进行;妇女不参加殡礼,不送葬。近些年北京和其他都市回族穆斯林已有不少妇女随家人一起到坟地送“埋衣台”和游坟了。

    6.埋

    回族穆斯林的坟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成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并有规定的尺寸。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1.8-2米,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3米。坟长约2米,宽1米。在坑底的西面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2米,宽1米,高1米,其形状上面成弓形,下面是平底。这个小洞能躬身出入。(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崩溃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3米左右深的直坑,同时准备水泥盖板盖住坑穴。)

    下葬时,两人先跳到坑中,其中一个到小圆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埋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入洞中,使亡人头北脚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土坯或矿渣砖垒好小洞口,,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坟墓堆起来,外形犹如鱼脊形或凸形,为了游坟找寻方便,为了防止风雨侵蚀,北京回族穆斯林的坟墓一般都要砌砖(或石)、立碑。但与汉民坟不同,它不是圆坟头,而是长坟头,。在下葬过程中,阿訇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者跪听祈祷。

    近几年,北京市政府加大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力度,扩建、修善了北京市回民公墓,并增加了一条龙的回族殡葬服务项目,给广大穆斯林群众带来了方便。

    7、纪念亡人

     回族穆斯林把纪念亡人称为:干“尔麦里”,主要是要纪念已故的亲、友,等。纪念亡人一般因亡人无常的时间及本家的经济条件而有不同规模和方式。

    纪念亡人,从无常后下葬的当日开始,从坟地回来后丧主家要请阿訇念诵《古兰经》(北京穆斯林俗称“回头经”)为亡人向真主求恕饶,炸油香,熬肉粥请帮助操办丧事和送“埋衣体”的人吃(进来大多是去清真饭店招待)。亡人无常的第七天,回族穆斯林叫“七日”,丧家要到坟地游坟,同时诵读《古兰经》,如不会念要请阿訇同去游坟。这天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众乡老为亡人向真主祈祷,求真主恕饶亡人,求真主提高亡人在天园中的品级。四十日时要纪念,在此后,还有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人们大多要宰羊、炸油香,念诵《古兰经》提念亡人。

    北京回族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回族聚居区的习惯基本相似,并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族穆斯林遵伊斯兰教法,主张“入土为安”。

    第二:主张速葬。常言道:亡人奔土如奔金。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三日必葬”,一般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十五番“乃玛子”)。即使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后,也要先埋人,再处理事件。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穆斯林讲究厚养薄葬,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尽孝心,无常后,葬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穆斯林在丧葬的四个关键程序(遵伊斯兰教法,洗——用水冲洗,穿——白布缠身,站——举行殡礼,埋——公墓埋葬)上,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体现出一律平等。

    第五:解放后,北京回民有专用的回民公墓,不到其他非穆斯林的坟地去埋葬。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北京 回族 穆斯林

上一篇:穆斯林日常必会用语
下一篇:穆斯林女子盖头的戴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