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套村:民族团结催开文明之花
分享到:
2012-04-24 16:04:08 【来源:宁夏新闻网】 点击:

  百年周套村,百年回汉民族团结史;

  今日周套人,传扬民风建设和谐情。

  2011年,春天的色彩格外绚烂,夏天的阳光格外耀眼……历史在这里定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中卫全市的行动纲领。

  历时半年,民族团结硕果累累,优良民风处处呈现……沙坡头区蒿川乡周套村回汉群众百年和睦共处的感人故事,在方圆百里传为佳话。

  大山的褶皱,恶劣的自然条件,丝毫没有阻隔文明的履痕和优良民风在这里深深扎根———回汉两族,水乳交融,亲如一家,共兴共长。

  一百多年前,清朝同治年间的西部内乱,曾经给大西北的回族群众留下了血色记忆。回族群众背井离乡,逃难来到位居大西北腹地的周套村,生活在这里的汉族老户舒家、蔡家,以海一般的胸怀接纳了逃难而来的回族群众田家、马家、金家等。自此,回族和汉族,从两不相识,到同乡同村,再到亲如弟兄,就在这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部小村庄里延续。

  如今的周套村,回汉杂居,全村1732口人,回族群众占到一半以上。

  “我们这里回汉群众墙连着墙,地连着地,从未红过脸。”记者采访时,从1974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担任村干部的金玉强操着方言,将这句话一说再说。

  年近花甲的金玉强,忘不了20年前那一粒纽扣。他,一个回族汉子,碰上了同村汉族给娃娃“拜干大”。不名一文也身无长物的金玉强,揪下了自己的一粒纽扣,就以这样的信物“栓”下了汉族干儿子。回族群众丁玉虎和汉族群众舒汉金亲如一家,两家犁田种地,一家只有一头牲口,就合着配对用。在周套,打麦场回汉共用;在周套,汉族家里嫁娶过事,总要搭个清真灶……

  金玉强清楚地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村民田建民10多岁的女儿忽然发病,一家人心急如焚。孩子病情危急,却苦于离城远交通不便,无法送到医院抢救。就在田建民一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同村小伙子金玉鹏开着自家的汽车匆匆赶来了,连夜把孩子送到海原县城治疗……因送得及时,田建民的女儿及时得到了救治。当年得病的小女娃,如今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念书走出了民风淳朴的小村落,去了首都北京生活。

  百年周套,回汉之间发生的如此深情的故事历历在目。如今,新的时代,回汉团结互助的新民风,又赋予了新的元素,扑面而来……

  倘若说,回汉亲如一家是百年形成的好村风,那么,彼此互尊互助是久久延续的周套脉动。时代变迁,岁月更迭,周套村回汉团结的文明史,经过漫长的岁月见证,今天愈发光鲜地显现在我们面前。随着全市生态移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周套村也被列入搬迁计划。村里人闻听此事,皆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搬迁好,但回汉老邻居还应是老邻居,都要求整村搬迁———原来的老邻居,还愿意墙连墙住在一起……

  村子要建清真寺,汉族群众主动让出自家的土地……

  回汉两族,和谐为根系,友善为枝叶,在周套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上,共同生长出和畅、和顺、和睦之花。这,莫不是华夏同根的力量;这,莫不是中华同源的力量。

  婚丧嫁娶,回汉各有各的风俗;红白喜事,回汉各有各的过法。在回汉杂居的周套村,回汉群众把各家的红白喜事当成自家的事情操心张罗。场上堆放的粮食,三天五天顾不上拉回家,也不会丢掉一颗一粒。出门不带锁,夜睡不闭户,全村大家都是敞院子,也不必担心家里东西被盗。“多少年了,我们这里回汉群众一直很和气,村民之间啥事都不计较。”2008年上任的村委会主任舒汉满,一听我们谈的是周套村民族团结的事情,一进门就说了这句话。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56个民族,互助互敬,和睦共处。在周套,回汉同顶一片蓝天,同耕一方土地,同饮一脉活水,一直以“大家”为“一家”,以“小家”为“大家”,互帮互助、互尊互爱的故事如海底珍珠,提起来就是一串串。

  周套村石脑自然村47岁的村民马廷学今年得了肝病,村里的群众自发捐款四千余元,鼓励马廷学一定把病治好。去年夏收时节,段套自然村一户人家出了车祸,丈夫身亡,媳妇、孩子都摔成了重伤。全村人悉数帮忙料理后事,还自发捐款15000余元帮助治伤。回族群众田家长期生活困难,村里人不分回汉,送米的,给面的,经常接济。劳务输出带头人段玉旭、舒汉玉等人,外出打工,惦念着回族乡亲,每年回村,都招呼着带出去一起务工……

  昔日周套重情义,今日周套树新风。淳朴恬然的民风,百年来守望着周套;新时代,回汉团结又有新的硕果———这就是全市民风建设赋予的新的内涵: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奋进思变、淳朴向善、理性包容。

责任编辑:贝贝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周套村 民族团结 文明之花

上一篇:《洮洲回族史话》首发式暨洮洲回族历史研讨会举行
下一篇:省红十字会慰问的哥冶明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