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作家关里爷和他的《热什哈尔》
分享到:
2012-12-06 00:36:30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这是一部文化意义上的民族秘史,这是一部宗教意义上的神圣经典,这更是一部民间传说中的神奇之作。这,就是十九世纪前叶甘谷作家关里爷所著的《热什哈尔》,一部中国回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奇作,被盛赞为“中国回族第一书”。


    然而,一百多年来,这部被中国回民视若生命、奉为经典的民族秘史,连同它的作者关里爷,却笼罩着层层神秘的迷雾,鲜为人知。哲合忍耶民众对它遮掩了又遮掩,隐藏了又隐藏,知道的人不少,见过的人不多,读过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大约清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在今青海省循化地区一带,有一个名叫马明心的穷苦传教人,传播一种穷人宗教——哲合忍耶苏菲主义教理,这种教理主张内心省悟以及体验,是一种渴求人与造物主之间直接勾通的思想。它起源于遥远的中世纪,代表着一种自由的感情和精神。传播者马明心本人出身贫寒,举目无亲,九岁出国在也门求学,二十五岁回国后,背着背笼,奔波于陇山周边辽阔而贫穷的黄土高原,先在循化,继而在河州及陇东南传播哲合忍耶这种穷人宗教,一生都没有一瞬的富贵。


     马明心的哲合忍耶内容丰富复杂,但简言之只是四个字:穷人宗教。因此,当他来到中国西北这片空旷苍凉的黄土高原上时,性情硬悍而毫无出路的回民们,贫穷艰难而追求心灵自由的回民们,如同干柴遇上了火苗,猛烈地掀起了一场求道热。马明心这个名字迅速地传向全中国,追随圣徒的人们纷纷踏上了一条奔向甘肃的道路,寻找马明心,寻找哲合忍耶。衣衫褴褛,困顿饥饿的贫苦穷人,因为有了精神的信仰,思想的武器,心灵平衡了,风景柔和了,痛苦轻缓了,显得自尊而圣洁。


     哲合忍耶在迅速传播,追随者也在不断增多。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回教内部的教门之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然而,清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扶老抑新,对哲合忍耶实行残酷镇压,无情打击,最终导致了清乾隆四十六年和乾隆四十九年两次较大的回民起义。


     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清政府查出哲合忍耶的导师是马明心,于是突袭哲合忍耶关川道堂,从家中捕走了马明心,监于兰州。马明心的信徒苏四十三等率回、撒拉、东乡等族2000余众,团团围住兰州,要求清廷释放马明心,清吏惊惶,企图杀一儆百,于是在当年三月二十七日杀害马明心于兰州城墙。义军悲愤至极,不求生还,寻无水孤山死守,与官军战至最后一人一刀,死亡2000余人,苏四十三亦死于是役,起义失败。


     公元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马明心的信徒、伏羌(今甘谷县)人田五阿訇以“为马明心报仇”为号召,以通渭石峰堡为根据地,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即石峰堡起义,清廷派军队镇压,初战中田五即中枪阵亡。田五同党马四娃等从伏羌赴援,攻下通渭,又攻伏羌、靖远、秦安、静宁等县不克,遂退守石峰堡,与清军交战失败,死2000余人。在两次交战中,回民死伤甚众,所受心理创伤亦深,而哲合忍耶教派直至清末,一直被严令禁绝,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灭亡才得解除禁令。


    关里爷亲历了这段风雨如晦的沉重年代,目睹了这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于是,这位精通数种语言文字的回族伊斯兰学者,在乾隆四十九年之后到嘉庆年间,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学者的严谨和信徒的虔诚,冒着搜捕追杀的生命危险,于潜伏中秘密写成被回族宗教界视为“经”的奇书《热什哈尔》。它追踪了那段哲合忍耶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记载了宗教导师马明心及其继承者穆宪章的奇迹故事。


     《热什哈尔》做为一部中国回族内部首屈一指的古文献,有它独有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全书采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写作,书的前半部分采用阿拉伯文,后半部分采用波斯文,从内容看,此书自始至终贯穿着苏非神秘主义的气息。阿拉伯语的抒情性决定了《热什哈尔》的抒情与神秘,博大的伊斯兰文化决定了《热什哈尔》的深奥与思辨。“热什哈尔”系阿拉伯语,原意是“泄露出”“出汗”, 引申为“晶莹、烁亮。”张承志译为“露珠”。原书并没有书名,书名《热什哈尔》出自书中正文第一个单词“热什哈尔”,这个名字是在近二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被早渴的黄土高原上饥寒交迫的回民们叫响的。


     著名作家张承志说:“ 此书很难用学科分类。它既是史事,又是神学,接近散文记录文体,又像在隐喻象征。它间于历史、文学、宗教三者之间,但作者坚持的——却是一种真诚的向往。”《热什哈尔》一书,作为一部回民内部所传的秘密抄本,对研究回族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热什哈尔》成书后未曾刻板和公开,只是在哲合忍耶内部的一些大阿訇之间传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由回族满拉杨万宝、马学凯、张承志翻译,1993年9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至此,《热什哈尔》正式公布于世。

 

    《热什哈尔》一书的作者是关里爷,然而,这却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名字,他就像中国神话传说里的人物一样,虽然真实的存在着,却又无法触摸到他的全部,他更像一块被时光风雨漫漶而失去了所有细节的岩石,苍茫地屹立在哲合忍耶民众之中。关于关里爷的生平,新编《甘谷县志》也含糊其词,语焉不详,只是简略地写道:关里爷,经名艾布艾拉曼·阿布杜尕底尔,生卒年不详,因家住东关,时人称为“关里爷”。他是十九世纪前叶极我国重要的宗教学者和作家,在伊斯兰哲合忍耶苏菲派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任秦安、甘谷伊斯兰哲合忍耶苏教派的“热依斯”。


 

     关里爷逝世后,坟墓曾被清政府毁坏。后来迁修的坟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莲花城,由于对他的怀念,百姓们虽然无法了解他的全部经历,但仍年复一年为他上坟诵经。因此也记住了他的忌日——农历九月初七。


 

      关里爷写《热什哈尔》,只是为了记录哲合忍耶的历史,并未想到让自己名垂青史,因此才使后人对他的名字模糊不清。其实,不必细究,关里爷这一称呼已经代表了哲合忍耶民众所有的敬重。回族中有把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称为“爷”的习惯,而且,记住了逝世者的忌日,也就标志着逝世者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著名作家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曾这样遥望关里爷:他是一位坚毅而善良的白须老者,永远手握一支竹笔,满腹阿拉伯和波斯词汇,一脸圣洁的苏莱提之光。这就是神秘而圣洁,高贵而善良的甘谷作家关里爷,他不仅永远活在所有回族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甘谷人民心中。

 

    作者:王琪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甘谷 作家 关里

上一篇:战斗力不输日军 马家军悲壮的抗战史
下一篇:正确理解回族人相貌上的差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