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穆斯林
分享到:
2012-05-30 16:11:57 【来源:《回族文学》】 点击:

    九龙清真寺


来港旅行的内地回族朋友,在前往九龙公园观景的路上,闻听这里有座清真寺,大多都会临时改变主意,先去看看清真寺。这就是位于香港尖沙咀地铁旁边,与香港九龙公园毗邻的九龙清真寺。九龙清真寺是香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从占地面积和建筑风格来看,它无疑是香港伊斯兰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从尖沙咀地铁口出来,就可以看到九龙清真寺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有着球形拱顶的大殿和四角高高耸立的宣礼塔。站在寺门前的台阶下抬头看去,一楼檐部有阿拉伯文书法“清真寺”几个苍劲刚健的大字,两边窗户上部为圆拱形结构,整个建筑传递着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古典神韵。

    在英国割取九龙半岛之后,派大量印度士兵在此驻守。印度士兵中的穆斯林向殖民当局提出申请,想要建一个举行日常宗教活动的场所。1890年,政府同意在柯士甸道和弥敦道交界处提供临时场所;到1896年,在尖沙咀建起了九龙清真寺,在时间上仅晚于些利街清真寺。据史料记载,最初修建的清真寺是沿用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主要出资人是印度士兵和军官。当时来清真寺礼拜的不仅仅有士兵,还有周围的警察、海军、监狱警卫、船厂警卫、管理员、银行职员等。他们共同为该清真寺的兴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不仅如此,在有了清真寺的基础上,他们还成立了伊斯兰国际信托组织,伊斯兰文化也慢慢在香港开始传播。

    经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洗刷之后,九龙清真寺的原貌不再,内部多处有损毁现象,几经修缮。1976年,香港政府在尖沙咀清真寺旁边修建地铁,使清真寺本身就简陋的建筑处于危险境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政府批准了重建的计划。1978年,新建九龙清真寺的项目破土动工,历时六年,直到1984年才竣工。新建的九龙清真寺占地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耗资近三千万港币。清真寺为三层楼,第一层中间为大殿,两边设有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和研读中心。平日,大殿中间摆放桌椅板凳,面向社会开放,为专题演讲等活动所用。遇到周五或重大节庆,则挪开桌椅供礼拜所用。第二层设有教室,专供穆斯林儿童及青少年学习宗教知识。第三层整个是礼拜大殿,从中间分开,左边男子礼拜殿比较宽大,而右侧供女子礼拜的房间较小。

    在九龙清真寺旁边,步行五分钟有一栋大楼,名为“重庆大厦”。来自不同国家。尤其非洲和南亚一代的小商贩云集于此,其中穆斯林占一定的比例。他们把大量中国生产的衣服和电子产品,经此中转运到非洲诸国或者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平日到礼拜时间,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生意前往九龙清真寺做礼拜。每到周五聚礼,九龙清真寺则是人满为患。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穆斯林,在金钱和利益至上的香港,守住这块净土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在外地穆斯林看来,香港这个繁华的金融都市、世界贸易港口有一座清真寺的确难能可贵,能够在这里了解一下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民族穆斯林的风貌;而对于非穆斯林来说,香港这一中西文化交融之所是了解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香港伊斯兰联会还利用这个平台举办伊斯兰知识学习班,用英语和粤语两种语言,向游客和有兴趣了解伊斯兰教的香港居民传递文化与社会视野中的伊斯兰。

    赤柱清真寺

香港的第三座清真寺是位于赤柱半岛的赤柱清真寺,它建于1936年,是香港清真寺中最为与众不同的一座。赤柱半岛地处香港南区,岛内有些沧桑的感觉,如果没有热爱游泳和喜欢旅游的游客光顾,也许早就荒废了。

    赤柱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借用古书说法,是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因为这里偏僻安静,远离民巷,政府就在这里建了一座监狱。狱卒多是被招募来的印巴人,包括许多穆斯林,于是又建起了这座风格独特的清真寺。该寺因监狱废弃、职员离开而一度废弃,后来应周围穆斯林的要求重新启用,同时也成为浅水湾一带的旅游观光之所。

    如今,当年那些在监狱工作的印巴穆斯林,有些可能因为对乡土的眷恋而迁回故土,有些为了生活便利而内迁港岛,所剩穆斯林寥寥无几。清真寺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于是就有好事者提出拆迁而发展房地产。还好,这一提议并没有被政府通过,赤柱清真寺仍然屹立在那里,等待新时机的出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香港 穆斯林

上一篇:青海西宁——
下一篇:保安族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