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文化认同 德国穆斯林融合路漫长
分享到:
2012-10-28 16:35:27 【来源:】 点击:

 

柏林一所穆斯林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在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爆炸后,欧洲各国的穆斯林陷入了一种备受猜疑的氛围中。位于欧洲中心的德国,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了300万,是继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后的第三大群体。走在德国大城市的街头,土耳其快餐店比麦当劳还要多,戴头巾的穆斯林妇女随处可见。穆斯林在这里的境遇如何?作为少数族裔,他们如何在这个敏感的时代生存和发展?在德国外交部和歌德学院的帮助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德国的穆斯林社会。

 

  从“客居工人”到永久公民

 

  在德国,超过2/3的穆斯林为土耳其裔,还有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阿富汗、波黑及科索沃等地。在二战结束之后,出于与中东一些国家的传统关系,同时也基于补充劳动力的考虑,德国开始从外国引入大量劳工,其中有很多人来自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等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有纳粹排外的历史在前,“外国”这个词在当时仍然很敏感,因此这些工人被称为“客居工人”。当然,“客居”也含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德国政府希望他们赚几年钱就回国,而不是永久留下来。

 

  每个“客居工人”一到德国就能免费领取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记者在波恩历史博物馆里看见一张老照片:一个土耳其工人推着新摩托车,周围的人都在鼓掌,而他却一脸疑惑,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他自己一句德语不会,弄不明白怎么回事。

 

  最初,这些“客居工人”确实大多抱着干两年就回家的想法,后来他们发现,虽然过得不如当地人,但这里的钱比国内好挣,于是他们留了下来,等有了条件,再把妻子也接来。就这样,“客居工人”开始在新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到现在,穆斯林在德国已经有了三代人的历史。几十年来,这些“客居工人”埋头打工,挣钱养家,生活圈子很窄,因此与德国其他族群基本相安无事。

 

  贫民区里的无奈


 

  在德国,穆斯林们喜欢聚居在特定的区域,如柏林的新科隆区,汉堡的圣乔治区。这一点与美国的穆斯林不同———美国的穆斯林喜欢散居在其他人群中。不过,这也使德国穆斯林更难融入当地社会。当我们来到新科隆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环境明显比柏林其他地方差一些。新科隆区领导人(相当于中国大城市的区长)布斯考夫斯基坦率地说,这里是柏林最穷的区,1/3的人口靠社会救济生活,人均收入比柏林平均水平低20%。

 

  在新科隆区的居民中,14%是穆斯林,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从小学到大学,德国的教育都是免费的,但布斯考夫斯基介绍说,穆斯林学生辍学的很多,他们中75%的人中学没有毕业。这是因为,穆斯林移民家庭对教育的态度与主流社会有很大差别。移民家庭中,很多家长都不识字,他们通常认为,只要上完小学,认识几个字就足够了;加上穆斯林家庭的子女普遍比其他群体多,一些半大的孩子往往被留在家里帮着做家务,照顾弟妹。德国如今失业人口高达500万,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连中学毕业证都没有的人了。因此,在布斯考夫斯基看来,教育是摆在德国穆斯林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没有教育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更容易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这也就是新科隆区的犯罪率总比其他区高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得不到 文化 认同

上一篇:东南亚的伊斯兰教:现状与特点
下一篇:浅析回族与天津城市的历史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