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族后裔孔令贞采访录
分享到:
2013-06-20 23:17:33 【来源:】 点击:

 


 

 

   孔令贞与民和张华堂阿訇,西宁金镖阿訇。西宁的表情摄

 

  马有福:从明朝到清朝,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孔子的回汉后裔能够和睦相处、手足情深,而为什么一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回族就要迁出达家川呢?

 

  孔令贞:我也没有做过深究。我猜测,这之中有两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起自河州的反清起义激化了回汉之间的矛盾,在时代的大潮中,家族之间就此肯定产生了一些相互之间都做得不到位的罅隙,这使昔日的党家变成了冤家,为后来的出走埋下了隐患。另外,随着人口的增多,开辟新的生活空间的需要可能也促使先人们做出了迁徙的决定。

 

  马有福:我比较认同于第一种原因。因为同治起义在办理善后的过程中,对回民比较不公:给回民的安置地不是穷山恶水,就是荒僻偏远。当然了,在那个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为了躲避战乱,自愿放弃川水肥沃的土地而选择比较安逸的山区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让我迷惑的是,他们共38户180多人举族迁徙,而且还不是直奔今天的大本营永靖县新寺后坪的,这之中一定有什么深刻的原因,你能说说吗?

 

  孔令贞:我不清楚。我给你推荐我们孔家的同辈孔令奎,他有兴趣于我们家族的历史,这些年搞了不少研究,包括你刚才所说的38户180多人都是他的研究成果。他是永靖县的政协副主席,也是统战部部长,近年来好多专家和民族学家都曾找过他,我有他的电话。

 

  马有福:关于那么多先辈的迁徙,据网上资料显示:在同治六年,也即1867年,从达家川迁出之后,先居甘肃喇嘛川,也即十大庄。在这里居住了8年之后,接着移居青海省民和县鞑子庄,这里住了3年,生活一直不安定。最后才是迁到今天的甘肃永靖县新寺后坪村的。这个村庄真正是在大山深处,与青海省民和县马营乡相邻。对于这一段历史,你听先辈们讲过吗?

 

  孔令贞:我的爸爸没有讲过。我是从一些不常见到的书本和网上下载的资料上看到过这一切。我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这一切都是可能的,甚至还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我知道的是:我们这个小家族是解放五六十年前又从祁家沟(后坪)迁徙到青海民和马场垣乡金星村的。至今,算我们又辗转到西宁的几户,我们共有2、30家。

 

  马有福:你知道迁徙的原因吗?

 

  孔令贞:主要是生活。在后坪时,我们的先人们住的是窑洞,种的是牛都站不稳的山地,再加上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燃料奇缺,日子过得很艰难拮据,连肚子都吃不饱。没有办法,男人们就常年奔波在外:地不养人,人还得养地。在外闯荡中,老人们学会了在湟水和黄河里放筏子的营生,这营生使他们与各种过往的生意人打交道,由此也开阔了眼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知位于湟水南岸的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有出卖的土地。于是,他们心一狠就把家迁到了民和马场垣。马场垣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福地:从地理位置上说,是在西宁和兰州的中间,而且是一个瓜果之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金子一样宝贵的米粮川;从交通便利上说,湟水就在身边,放筏子不到几十公里就是黄河,借着水道可以远走内蒙等更遥远的地方;再加上,烧煤、购物、做生意等与原来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马有福:至今在西宁有多少户回族孔家,他们又是怎么来到西宁的?

 

  孔令贞:我没有做过专门统计,但粗略估计至少有20多户。我们是从民和马场垣来的,在我的父亲那一辈,主要的还是为了生计。我不是说过吗?我父亲是一个念书人,在他那一代人里是出类拔萃的,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通过经商和给人写契约,在西宁落脚。另外的一些孔家是直接从后坪过来的,也是通过奔波生计而落户的。在旧社会比较有名的筏子客掌柜孔赛迪(经名)他们很早就在西宁落脚,并过上了很体面的生活。

 


 

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管委之一孔令贞.西宁的表情摄

 

  马有福:就你所知,哪些地方还有孔氏回族?

 

  孔令贞:青海和甘肃很多,而且越来越散。就我所知:除了大本营永靖祁家沟之外,在甘肃兰州红古区的上下旋子村有20多家,虎头崖有10多家,海石湾也有几家;在青海,民和马营等乡镇通过买地、招女婿等方式散落了几十户,在马场垣的团结村有20多户。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云南也有我们孔家回回。前几年,一位“令”字辈的客人远赴西宁为清真寺募捐时,还住我家,你说巧不巧?据说,他们人数也有好几千人,而且是散居在彭冲县等不同地方的。

 

  马有福: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迁往云南的?

 

  孔令贞: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还是问问孔令奎老弟吧!他知道得多,而且关注得久,说得比我更权威一些。

 

  马有福:好!学了很多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再向另一位孔哈吉学习、请教。马有福:孔主席你好,本来把你拦在从格尔木回来的路上进行采访,但因开斋节在即,就以电子邮件方式采访你,多有不敬,请见谅!你先看看,以上我对西宁孔哈吉的采访文字,并予校正,因为你是众人皆知的对孔氏回族渊源有研究的人,我比较看重你的评价。

 

  孔令奎:孔令贞兄长的解答我认为比较客观,符合实际。我需要纠正的是孔氏家族排行,应该是:令、德、维、垂、有,你的采访将“垂”写成了“成”。另外,孔令贞兄长对青海孔家穆斯林的了解比我要细致得多,我借此扩大了了解,应该感谢你所做的细致工作。

 

  马有福:关于云南那一支孔氏回族,他们的历史和现状,我想听听你的高见,你给我作个比较细致的介绍。孔令奎:关于云南的那一支孔家穆斯林,我的了解也很皮毛。有一年,我出差内地,在会议上得知云南宣威市的孔家既是穆斯林,也是孔子后裔,与我们很接近。于是,在提供信息朋友的帮助下拨通了一位本家的电话,在电话里进行了简单寒暄,互道了色俩目,并没有太多的交谈,因为对方是宣威市的市长(或者是书记,我已记不清了),我怕人家有事,并没有太敢打搅。就从这简单的电话寒暄中,我了解到:他们那支孔氏穆斯林是乾隆年间从山东迁往云南的,接受伊斯兰教并改从回族是去云南之后的事。自此之后,我不断打听那边的消息,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其他我并不知情,也没有权威资料。但我有一个举意:准备今年冬或者稍后一点亲赴云南,认亲采访,了却一己心愿。马有福:关于中国孔氏回回,你还有什么研究成果或展望,让我们分享和了解一下?

 


 

 

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管委之一孔令贞.西宁的表情摄

 

  孔令奎:成果谈不上,有志于这个课题的时间算起来也很有一段时间了。截至目前,全国多位学者,包括兰州大学一位博士生也屡屡就此来我这里了解情况,进行田野调查,我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等我的云南之行圆满完成之后,我想成立一个孔氏穆斯林协会或者研究会,以汇聚更多的学者和晚辈共同进行研究,然后再做一些事,当然包括进行学术研究,届时才可以指望成果。

 

  关于需要补充的资料,我干脆给你一段网上的资料,写得比较权威,我提供如下:据曲阜孔府主持编修的《孔子世家谱》记载:宋末元初(约公元1265———1286),岭南派的孔子第52代孙孔嘉兴来到甘肃,先是居住在颜家湾(今永靖县陈井镇年家湾),明成祖朱棣年间(约公元1403———1424),又迁居太极半个川(今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如今孔氏岭南派的后裔将最早定居永靖的祖先称为“来甘始祖”或“来川始祖”。经过700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占永靖县总人口17.5%的孔氏后裔。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甘肃永靖县总人口20多万之中,其中,孔家人就有3万多,在这3万多孔家人中,回族人口只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于县境内的新寺、段岭、川城、王台、小岭几个乡镇。就全国而言,目前孔氏穆斯林总数约为7000多人,包括分布在甘肃岷县、青海、云南等地的。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这个大家族中,也有融入到土族、东乡族、藏族中的同胞。在孔氏家族繁衍生息的700多年间,回族分出的历史也已经有500多年了。

 

  马有福:谢谢孔主席为我补充了这么丰富的资料,我期待着您的成果和更深的研究。

 

  (完)

 

  (作者马有福系青海省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孔子 回族 后裔

上一篇:也门希巴姆 触摸人类世界的遥远历史
下一篇:《大宅门》展示的回族独特砍价方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