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关系概述
(叙利亚)阿里·欧格拉·欧尔桑 博士 著 马义保 编译
一、古代中阿关系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历史悠久。阿布杜•拉赫曼-纳忠先生认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早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就已建立。汉朝(公元前220-206年)汉武帝(公元前88-140年)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在这次出使中,中国使团共访问了36个国家,其中包括波斯和阿拉伯国家。历史学家还记载,通过阿拉伯国家,中国与罗马早在公元166年就建立了友好关系。
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马斯欧迪在其著作《黄金草原》中记载:中国商船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曾经过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进入“黑赖城”(波斯诸侯伊拉克“黑赖”王国首府)。阿卜杜•拉比在其著作《独特的合约》中记载:“黑赖”王国皇帝努尔曼•本•蒙曾在伊宛•卡西勒会见过中国使团。
中国史书记载: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交往始于公元627年。但中国史学家都一致认为是唐朝高宗永徽二年乙丑(公元651年),大食王 “密莫尔”向中国派遣了使者,这作为中阿正式交往之伊始。而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朱吉记载:阿布杜•马力克•本•阿米勒讲述“我在穆阿威叶诗集中读到过来自中国皇帝的书信,其中有中国皇帝发给穆阿威叶的书信。①关于中阿关系,历史学家们都提到了阿拉伯穆斯林,以及后来的中国商人初次航海到阿拉伯国家所走的两条路线。这两条路线就是丝绸之路:一条是海路,也就是南路,它始于巴士拉、西拉夫、阿巴丁、亚丁、阿曼的苏哈拉,其船只载有航海家“辛德巴德”之字样,再越过印度洋到中国广州、泉洲、杭州,从这里再到中国内地。另一条是陆路,也就是北路。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就是一条著名的古商道,曾被阿拉伯人控制。这条路要经过两大中心,即东海汪与喀什,它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它有东南两条支路。在中国有几条支路可到达唐朝首都长安(现在的西安,阿拉伯人曾叫它“哈穆达” )。这几条支路途经凉洲、甘肃、苏州、帕米阿高原、天山、奥泊沙漠,再经过许多城市,越过海洋,最终到达中国的古都西安和现在的北京(阿拉伯人曾叫北京“汉巴里格” )。中国的旅行家韩忠于公元630年曾到过波斯,后在其游记中提到过此路。阿拉伯穆斯林旅行家卡米勒•尔雅德也曾提到过此路。喀什曾是新疆或是一个新地区或是东吉尔吉斯坦的首府,是重要的驿站。它曾是中国西部和外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交通枢纽,又是自古以来新疆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交通的中心。
阿拉伯人经海路到达中国的东部,他们主要从事商业贸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居住在杭州,还有一些人则居住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即“番坊”。他们通过这里和其他城市联系,从而加强了同中国的文化交流。一些阿拉伯大商人还到过皇宫,并得到了中国皇帝的赏赐及厚待。中国皇帝非常喜欢阿拉伯的马,中国曾从阿拉伯进口了许多商品,其中最重要的有:椰枣、糖、玻璃、香料、钢铁及棉制品。中国也曾向阿拉伯出口了许多商品,其中最重要的有:调料、丝绸、工艺品、金银及新疆的玛瑙。
而在北边陆路则战争频繁,两国为了加强彼此间的商贸联系,消除了两国之间的商贸道路上的重重关卡,从而增进了中阿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一些史学家一直强调,阿拉伯穆斯林和中国皇帝的第一次正式联系是始于哈里发奥斯曼时期。他们强调,哈里发曾派使团带着书信到中国向中国皇帝宣教,持信者曾是塞阿德•本•艾布•宛嘎斯。但是否是塞阿德•本•艾布•宛嘎斯本人,在史学界仍有争议。而另外的一些阿拉伯史料却记载:中阿第一次正式联系是在哈里发拉世德时期。从伊拉克的巴士拉的西拉夫地区的船只从海湾出发,经阿曼到阿拉伯海,再经大洋洲,最终到达中国与印度。
阿拉伯史料记载:苏来曼曾受塞阿德•本•欧麦尔哈勒什的派遣,在伍马叶王朝叶吉德(伊历101-105)执政时期,于伊历103年到中国。他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了此次旅行。而另外有一些文献记载不是苏来曼其名,或许他们是一个人,大约于伊历237年从巴士拉出发到中国。史料并没有记载他们是两个人,而只记载了他们是在两个相近的时期。阿拉伯商人苏来曼曾访问过中国多次,大约在公历851年,伊历237年记载过此次旅行。苏来曼在游记中写到:人们都认为世界上的皇帝分为四等:第一等是阿拉伯国王。人们都认为阿拉伯国王是最伟大、最富裕、最慷慨的,之后依次是中国国王、罗马国王、印度国王。②马斯欧德在他的《黄金草原》中对这一说法的描写最为优美、确切,最值得我们参考。而在这里我不能完全记录他的传述,而只能附上我从他的记载中所收集的资料,我建议读者去浏览这些附件以及在《黄金草原》中的131-147页关于中国的记载。
阿拉伯学者记载了许多阿拉伯人访问中国的情况,但都没有收集成册,而是散见于各历史书中。阿拉伯文献记载:公元749年前共有15个使团面见过中国皇帝及高级官员,那是在伍马亚王朝时期,而在中国的史料中称这些使团为白衣使者。在阿巴斯王朝,共有17个使团到过中国,中国史料称他们为黑衣使者;在宋朝(公元960-公元1280年),共有20个使团到过中国。使团的数目及派遣者不能确定,也没有找到哈里发苏来曼•本•阿布杜穆立克派遣的使团访问中国皇帝之传述的证据。但是两国在贸易、文化、军事等领域的联系接连不断。阿拉伯史料记载:伊历98年,叶基德•本•穆哈布曾侵犯中国,并与之严厉交战。文献还记载:曼苏勒(伊历136-158年)答应中国皇帝的求助,围剿武装叛乱。哈里发曼苏勒派了九千阿拉伯军队,帮助镇压,收复首都。因此在战后,肯定有一些阿拉伯士兵留在了中国,这必定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信仰及文化。
阿拉伯旅行家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资料。我在这页附上了自己所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建义读者去浏览。其中包括旅行家马斯欧德,他曾访问过中国,卒于伊历346年。伊布•百图特(伊历704-779年)于公元1342年伊历八世纪宋朝末年也访问了中国。他在游记中记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人有钱,他们生活安逸。服饰、饮食没有什么不同,可所用之金银器皿都各不相同。中国的丝绸很多,连穷人都穿着丝绸。商人们习惯铸制金银,装饰门面;或用金银打造戒指。中国是当时手工业最发达、最著名的国家。中国的绘画雕刻艺术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媲美。中国人乘船旅行时,乘务人员上船记录乘客名单及货物。船回来时,他们又要核实;若有什么丢失,就要求船长证明其原因,并追究责任。乘务人员还要填写货物数量。若有稳瞒,没收财产。穆斯林商人还可以自由通婚。他们常说:“我们不想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弟兄在我们国家亏本。因为中国是一个安宁的国家,是最适合旅行者居住的国家。一个人若带着巨资单独旅行,他决不感到害怕。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园子和土地。中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阿拉伯的穆斯林都能在这里安宁的居住。” 中国有优良的传统习俗。大人尊重老人,老人被视作小孩来赡养,受到人们的尊重,且被称作“父亲”。③
伊布·白图泰在游记中记载:“有一个中国王子派遣自己的儿子和我们一同去阿拉伯海湾。我们分别乘了船只。陪同他的人中有能歌善舞者,他们都会唱阿拉伯、波斯及中国的歌曲。这位王子非常喜欢波斯歌曲。他们吟诗道:
当我们忧愁痛苦时
我们便潜入深思之中
我们永远祈祷
我们永远崇拜
到了阿拉伯海湾,人们都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船只雕刻精美,且很豪华。他们都享用着各种果品。晚上,我到王子的住宅,在这里度过了夜晚。歌手们都唱起了迷人的歌曲。④
中国的史料已证明了《黄金草原》与《伊本白图泰》中的很多传述,特别是关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流。当时把阿拉伯穆斯林称“大食”,把在中国定居的阿拉伯穆斯林称“塔兹”或“塔赞”。我认为“塔兹”或“塔赞”这个词来源于阿曼国的一个区域名称或阿拉伯的一个部族的名称,且由于非阿拉伯人的发音而形成。我已在中国作家郭永德的著作中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在杜韩的《外国游记》中也有此类记载。鉴于人们不完全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地理、历史及很多确切的资料,以及为了证明阿拉伯原文中的一些含糊的内容,我就在此附上一些历史资料来澄清这些含糊不清的内容,供读者参阅。
在唐朝,很多阿拉伯穆斯林住在中国首都长安、扬洲、广州、广东、杭州、海南岛、四川、云南及其它地区。他们大多是商人。前面提到的“塔赞”军人,肯定有一部分留在了中国。在唐朝,海南岛的海盗抢劫从波斯来的阿拉伯船只的事情,时有发生。阿拉伯作家在《动物自然特性》一书中记载;很多阿拉伯“什叶派”,由于伍麦叶王朝的迫害,于公元749年逃往中国,他们大多都居住在长江中游的一些商业港口,在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作生意。尽管我们在中国历史资料中无法找到此类的记载,但那肯定曾经发生过。
签于唐朝人民与阿拉伯穆斯林的友好相处,以及对他们信仰的尊重,很多阿拉伯穆斯林都定居在了中国,被称为“唐朝番客”,他们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到中国的阿拉伯穆斯林中还有妇女,广东人曾把外国妇女称“浦斯曼”,这个词来源于“穆斯里曼”之义,译为女穆斯林。
阿拉伯穆斯林禁止饮酒唱歌,他们礼拜,禁止吃死物、血液、猪肉,喜欢用芝麻油和面。“塔赞”人的习俗是星期五休息不工作。这些资料都来自《异国它乡游记》,这本书是最好的参考资料。
中国史料记载:大食国向中国开始派遣使团是在唐朝高宗时期-----公元前651年8月25日,也就是伊历31年1月2日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期。随后又向中国派遣使团数次。从公元651年-公元798年的148年间,阿拉伯向唐朝派遣了39个使团,这种联系一直持续到了宋朝。根据中国历史学家白寿彝的研究,大食国从公元968年-公元1168年的200年间共向中国派遣了49个使团,平均每四年一次。
阿拉伯商船航海到中国,曾始于亚丁与“撒哈拉”。撒哈拉曾是各国商人的聚集地,它还是把货物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与波斯海湾转到印度与中国的港口。阿拉伯商船到达中国港口时,中国外贸与外商船只事务机构检查,并上税,也就是征实物税。
在宋朝,征收珠宝、樟脑、陶瓷等同类商品的十分之一,木料等同类商品的十分之三。所有的商人还要向海关工作人员赠送一些各自的商品。当时的商品有贝壳、犀牛角、象牙、玻璃器皿。中国港口有三道入口:香料、药品的进入口,象牙、犀牛角的入口,各种手饰的入口。当时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商品要数阿拉伯香料和药品了。阿曼与阿拉伯半岛南部是中国进口香料的重要基地,阿拉伯香料曾是宋朝最重要的消费品,香料和盐被运到中国后,是最赚钱的商品。
公元995年,大食商人蒲亚里带着父亲蒲希密的书信到中国,向朝廷赠送了樟脑、拐杖、熊胆、香水等物品。宋朝太宗皇帝接见了他,问了“大食”国的一些情况。他在中国首都住了数日,离别时,得到了中国皇帝的赏赐。公元1077-1068年,一个叫“辛押陁罗”的大食商人—人们叫他“尊贵的使者”,也曾进见过中国朝廷,他每年都来中国传教。 公元 1136年,宋朝高宗皇帝时期,大食商人蒲罗辛-人们称他“忠诚的使者”,曾航海到广州。公元1072年,阿拉伯商人“蒲陁利斯”被任命为广东番坊的“番长”。他曾为发展中国的外贸与加强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食国在中国这些城市的贸易都处于领先地位,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媲美,这是事实。因为很多“大食”国的富商在外国商人之间占有主要地位,如前面提到的蒲希密,他于公元993年,太宗时期到中国,向中国朝廷献象牙五十株,乳香千八百斤,香水一百瓶等物品。他于公元995年,又派儿子到中国第二次向中国朝廷供奉了各种特产。这证明了他曾是一位很富裕的大商人。阿拉伯大商人辛亚陁罗曾在广东居住了十几年,他拥有亿万资产;还有大食商人蒲亚黎在公元 1131年,向中国朝廷献象牙二百株,犀牛角三十五只,他在广东结婚后,一直住在中国。而中国皇帝又派他回国进口商品,这证明了他当时是一位驰名的商人。大食商人蒲罗辛是一位香料商人,他把大量的阿拉伯乳香运到广州,他还是一位慷慨的商人,曾捐钱购买了广州东南部的一块土地作为外商墓地。
中国当时国泰民安,民族统一,海路陆路交通便利,这都为拓宽海上贸易,发展中阿经济提供了政治与物质条件。公元1301年中国朝廷曾派阿拉伯穆斯林到马格底士购买狮子、豹子及其它动物,还派使团四次到“刀吉尔”购买珍品,“刀吉尔”曾是摩洛哥的一个港口。
在元朝,中国商船大多从广州到波斯海湾与红海及阿拉伯各国。最主要的进出口商品是中国的瓷器、丝绸、铁、药品与念珠。中国的铁器很受阿拉伯人喜欢。阿拉伯地理学家艾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曾夸赞中国铁的质量。
史料又记载:中国航海家“杜环”在天宝年间曾随高山芝的军队西征。后高仙芝在中亚逻斯一战,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被阿拉伯军队打败,杜环亦被俘虏,带至四海,留居阿拉伯十二年,在宝应初年(公元762年)才附商贾船舶,由广州归国。中阿两国在唐朝、宋朝与明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尤其在宋朝,中阿两国关系达到了顶峰。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对中阿贸易、文化及各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随从中有学者、翻译。
《伊布•白图泰游记》中有关于中国制度、贸易,中国杭州、广东及阿拉伯海湾的记载。在前面我已经附上了《黄金草原》与《伊布•`白图泰游记》中所收集的一些传述资料。据史料记载阿拉伯商人都赞扬中国皇帝的公正、好客与慷慨。公元907年,中国皇帝帮助阿拉伯穆斯林在广东、杭州建立清真寺,这些清真寺至今犹在。中阿关系到了宋朝已经拓宽到了各个领域。
===================
注释:
①《民族与帝王史》 第五册209页 贝鲁特书局 1992年出版
②《伊斯兰教在中国》 法赫曼· 胡威德博士著 科威特文学艺术最高委员会出版
③《伊布·白图泰游记》628-632页 贝鲁特出版社出版
④《伊布·白图泰游记》640页 贝鲁特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伊斯兰文明播下欧洲文艺复兴的种子
下一篇:恐怖主义不姓伊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