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良
马明良,留学回国人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热门排行
学者论——学者的求学和治学
分享到:
2013-10-03 12:06:36 【来源:】 点击:

    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学问和学识,即,学者拥有高出一般人的知识、见识和洞见。能读会写者不能称其为学者,充其量只是扫了盲而已;一知半解者,更不能妄称学者,在某种意义上,一知半解者比一无所知者更能害人害己,因为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看后果,不问前因,自误误人。

 

学者论——学者的求学和治学

马坚教授资料图片。

    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是指那些学识渊博,眼界开阔,感觉敏锐,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精于分析,富于远见的人。这些素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年积累,平素训练,长期沉淀的结果,是呕心沥血的产物,是殚精竭虑的结晶。而求学和治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清初伊斯兰学者刘智,身处繁华都市南京,却潜心求学,幼习天方之经,长攻儒者之学,既而旁搜博采,中学、西学无不悉心探究。后索性离开喧闹都市,住在清凉山中,十年寒暑, 笔耕不辍,终于撰就一系列传世之作——《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五功释义》、《天方三字经》、《五更月》等,这些著作犹如甘甜的泉水,喷涌不止,滋润了多少枯萎的心灵。明末学者马注为了征求对其著作《清真指南》的修改意见,离京沿运河南下苏皖,又溯江而上至武汉,复折返河南,入陕西,越秦岭巴山,再度穿越四川而返回云南,为了使其著作更完善,跋山涉水,遍访各地名师良友,在那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 其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现代伊斯兰学者、北京大学名教授马坚先生的学问中外公认。然 而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却鲜为人知。他年轻时为了求学,从风景秀丽的云南来到贫瘠荒凉的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经典。20世纪30年代,他和一些莘莘学子一道,漂洋过海,到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求学,在尼罗河畔苦读8年。每逢暑假,当别的同学或回家团圆或出国旅游时,他却顶着40多摄氏度的酷暑,挥汗如注,翻译、写作。唤醒过多少已死灵魂的《回教真相》等著作正是此时利用暑假翻译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翻译和注释《古兰经》时所表现出的认真、严谨和执着。1939年回国时,恰逢抗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他不羡高官厚禄,婉拒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大人物请他赴陪都高就的邀请,毅然投入到译经工作中。在上海,由于日本人的占领,无法安心译经,他便辗转来到云南。在沙甸,每日 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油灯继续干到深夜。在昆明,日本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但他却心静如水,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了,照干不误。马坚先生一生先后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但他从不见异思迁,对译经工作,始终坚持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78年,由于劳累过度,加之“文革”中受到迫害,他的视力很弱,近乎失明,戴上眼镜,拿着放大镜也才0.1度。他是握着译经的笔离开人世的。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伊斯兰学、语言学、史学、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学、教育学、法学等方面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伊斯兰学者有责任构建当代中国伊斯兰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在全国和国际学术交流交锋中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占领学术制高点,为广大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作者马明良系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穆斯林在线学者专栏特邀学者

 

责任编辑:贝贝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学者 求学 治学 学者论

上一篇:马明良: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
下一篇:学者论——学者的人格和气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