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良
马明良,留学回国人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热门排行
学者论——学者的境界和精神
分享到:
2013-10-24 10:51:45 【来源:】 点击:

    学者担负着神圣的使命,这种使命要求学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功夫、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奉献牺牲精神和超凡脱俗的境界。那些汲汲于名利,耿耿于得失的急功近利之辈是成不了学者的,顶多成为学术经纪人或学术贩子。这等人做学问,也像搞股票一样,看行情、测市场,只选择投入小,回报大、见效快,零风险的项目。真正的学问之路,荆棘丛生,寂寞荒芜,而非鲜花盛开,掌声相伴。只有那些志向崇高,目标远大,不计眼前得失者才会选择此路,并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爱其所爱,无怨无悔。那些寻找“黄金屋”、“颜如玉”者,只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学者论——学者的境界和精神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做学问“三境界”之说,就是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的生动表达。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循三境界依次而上,始于情致和迷茫,中经苦求和探索,终于豁然开朗。

 

学者论——学者的境界和精神
 

    为纯粹的学问而学问者尚能具备如此高的境界,那么,为主道而求学、治学者则更不用说了。对真正意义上的学者而言,求学、治学,并非苦不堪言,而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因为这类学者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康庄大道,他们深知其意义和价值,他们也懂得“天上的天使、陆地的生物,甚至水中的游鱼都在为学者们祈祷”。他们觉得这种待遇超过了世俗的所有荣华富贵,除了真主,谁能给得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待遇?谁给的待遇能比得上这种待遇?这种信念和信仰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无穷的力量,其心灵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正是凭着这种动力,中世纪伊斯兰权威学者安萨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游伊斯兰世界学术文化名城 ,拜访著名学者,广泛搜集各种学术典籍,然后回到家乡,抛开一切世俗事务,一面教学,一面沉思,终于写就不朽的名著《宗教学的复兴》(伊赫亚依),构建了伊斯兰教义学的完备体系。中国现代著名阿訇王静斋,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研究工作中。足迹所至,遍及华北、东北、中南、华东和西南许多省份和台湾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经学人才。他还克服重重困难,因陋就简,随遇而安,甚至在战争烽火中颠沛流离的轮船上,亦未放弃译著活动。1938年,他一面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一面 在郑州坚持译经工作,他住在清平里清真寺,其生活状况“是穷极凑合”,5月间,人们都换上了单衣,他却依然身着厚毛布夹袄。王阿訇多年耕耘结出了硕果。除了甲、乙、丙三种 《古兰经译解》外,还有《中亚字典》、《中阿新字典》、《英阿双解新字典》、《伟嘎业》、《真境花园》等几十种译著。另一位同时代的学者哈德成虽自幼失学,却刻苦自学,不仅精通汉文,还学会了英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印度文和马来文等多种文字。身居十里洋场的他本可以凭他的语言优势和其他才能谋得一个更有油水的职位,而他却宁愿办学、治学 ,乐此不疲。著名学者马坚教授就是他与其他有志之士创办的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子之一。他还与其他同仁一道创办中国回教学会,组织《古兰经》翻译,出版《中国回教学会月刊》。日本占领上海后,得知他在穆斯林中的声望便对他进行利诱威胁,让他担任伪职,为日本人服务。而他不为所动,立刻离开上海,奔赴云南,与马坚先生一道从事译经工 作,因积劳成疾,不久便离开人世。

 

    综上所述,伊斯兰学者是凡人但又不同于凡人,他们在平凡中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伊斯兰学者不是深居书斋,皓首穷经的学究,而是有学有识,敏于世事的知者;伊斯兰学者不是笔下虽有万言,胸中实无一策的书生,而是满腹经纶,胸怀韬略的智者;伊斯兰学者不是垄断学问,以学谋私的学阀,而是探讨真理,传播知识,惠及天下的仁者;伊斯兰学者不是阿谀奉承,媚俗畏权的懦夫,而是昭示正义,弘扬正道的勇士。作者马明良系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穆斯林在线学者专栏特邀学者

责任编辑:贝贝

上一篇:回族研究员喜文华:让光和热充满世界每个角落 造福人类
下一篇:马明良:伊斯兰的和平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