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千户长和阿訇意见修建的“八卦城”
蜿蜒流经天山山脉北麓西隅的特克斯河是伊犁河的上游,河流两岸散居着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回等各族穆斯林。穿行于两岸,能感受到明显的草原风格和穆斯林风情。特克斯河因穿行新疆西北部的特克斯县城而得名,特克斯县城则以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八卦城”而著称。
“八卦城”特克斯县城全景图。 资料图片
步入被特克斯达坂、喀拉峻大草原、乌孙山所环抱的特克斯县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八卦城”城标。在巨大犁铧形状的黑白雕塑城标上,镶嵌着两个象征阴阳鱼眼睛的黑白圆球,其四周用花岗岩建成,上面刻有天、地、雷、电、水、火、山、泽与乾、坤、震、坎、艮、巽、离、兑8个不同的三画卦。城标外围由64根铁柱组成,象征易经的64卦。这样的城标下,每天都有本地或外地的穆斯林走过,大家对这样一个城标已经习以为常了。但一个穆斯林风情浓郁的地区,怎么会出现“八卦城”呢?
《特克斯县志》中这样记载:在历史上,特克斯县曾经属于乌孙王国的领地,是一个纯牧区。“特克斯”在准噶尔语中意为“野山羊多”。南宋末期,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教主“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西域向大汗指教治国扶民方略和长生不老之道。丘处机历时3年游历天山,当到达特克斯河谷时,被这里集山之刚气、川之柔顺、水之盛脉为一体的风水所动,便以此地作为“八卦城”的风水核心,确定了坎北、离南、震东、兑西4个方位,形成了一座“八卦城”最原始的雏形。蒙古人统领这里后,将这里称为“水源纵横的草原”。
1936年冬,精通“易”理的盛世才岳父邱宗浚调任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发现了这里的“八卦城”雏形后,亲自设计了“八卦城”图,并召集4个千户长及当地著名阿訇商议。聆听了邱宗浚的讲述后,千户长们和阿訇们欣然同意他的风水设计,也赞同在这里修建一座新城。新城于1937年春开始在克孜勒库热动工。1938年,时值伊犁惠远人班吉春(锡伯族)任特克斯县长,他请来俄罗斯水利技术员按图纸设计测量,打桩放线。
笔者在当地采访时,一些老人回忆道:由于没有线绳,班吉春指派专人从商铺中购来成捆的布匹,撕成布条,连结成长长的布条绳线,再沿着提前划好的八卦方位放线。接着用20头牛拉犁,这些牛沿着布条绳的走向,犁出了“八卦城”街道的雏形。工匠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全城的建设。如此一来,这个县城的交通就形成了环环相通、条条相连的格局。县城人口少,加上按照八卦原理设置为呈放射状的4环、64条街路,道路只需设置明显的路标,车辆和行人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到达目的地。这使特克斯县城根本不存在交通拥堵,同时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城市。据说,此县曾于1993年安装过老式红绿灯,但1996年取消了。原因就在于,有关部门、交通专家认为,按照县城现有格局,不会引起塞车和堵路,所以可以不设置红绿灯。很多司机也反映,安装了红绿灯,反而会不习惯。市民们则认为,一直以来,正因为没有红绿灯,所以司机们的车速都不是很快,再加上大家又能互相友好地谦让,城区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交通事故,大家感觉很安全。
如今,在没有红绿灯的特克斯县城,主要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主要靠交警指挥车辆通行。无论是公交车、私家车还是出租车,见到对面来车或行人过马路,大多会礼让三分。
“五花草原”上,生活着熏食马肉的乌孙后代
无论是《古兰经》还是《圣训》,对于穆斯林是否能食用马肉的问题,始终没有较为严格的定义。不过,在中国穆斯林范围内,大多是将马肉列为禁食之物的。然而,在特克斯境内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穆斯林,却传承了他们的祖先——乌孙人的一个传统习俗:熏食马肉。
出特克斯县城往南50公里,地势逐渐抬升,一片世界上少有的高山优质大草原出现在眼前,海拔表显示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了2000米。这就是喀拉竣草原。喀拉峻,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黑色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