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基本常识100问答
分享到:
2013-04-17 20:39:20 【来源:】 点击:

第81问: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
 

 

穆斯林对猪肉的禁止非常严格,他们不仅不吃猪肉,而且对汉民盛过、做过猪肉的炊具、碗筷、器皿也不用、不接触。有些穆斯林甚至连“猪”字也厌恶提起,问起属相、属猪的便以“属黑的”代之。在一些穆斯林家里,不仅以猪身上东西为成份制成的药物不用,连猪鬃、猪毛的刷子、猪皮衣物、鞋也不用。假如有人犯了吃猪肉的禁令,那将会被认为丧失了做穆斯林的起码标准。
 

 

穆斯林的饮食禁忌源于伊斯兰教教法的规定。穆斯林不吃猪肉从宗教上来讲是很清楚的,因为它是《古兰经》明文禁食的“不洁”之物。因此,做为一名穆斯林,理当无条件地遵守教规,至于禁食的原因,其中深奥的哲理,已有很多科学家们进行了研究,所有的结论都进一步证明了穆斯林饮食戒律的科学性。
 

 

伊斯兰教有关食品方面的律例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卫生和卫性;所谓卫生是指外在的身体而言;所谓卫性是指内在的性情而言。因此,在伊斯兰看来:凡是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均是非法。 猪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方面无不以猪谕之。 猪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 性恶无常。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连所生猪崽也照食不误。 乱伦交配。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动物中也鲜有此事。 事实上对穆斯林而言,不仅不养猪、不食其肉,还要在生活习性方面杜绝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猪及其与之相似的动物所具有的恶习,象以上这些恶习,《古兰经》无一不加谴责,其它社会文明也同样唾弃,不吃也就意味着远离它所具有的恶习。这也就是为什么穆斯林同样也不吃凶禽猛兽等怪异、贪婪、残忍动物的原因。穆斯林可以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正所谓“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关于猪肉对人的健康危害,古今中外的医学家都曾提出过他们的科学见解。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人称医圣。他曾在其名著《本草纲目》写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又说:“南猪味厚,其毒尤甚。”他的意思是说南方的猪其毒害是极大的,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猪也是有害的。关于猪的各部位对人的危害他进一步分析道:“猪肉:凡猪肉苦微寒,有小毒。凡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猪,猪肉唯在其首,疾者食之生风发疾。猪心多耗气。猪肝,猪临杀惊气归心,绝气归肝,俱尔可食,食必伤人。猪肾,久食令人伤肾。冬月不可食,损人真气”。德国医学家施费尔先生在《猪肉对人的危害》一文中写道:在美国和加拿大人中每六位人中就有一位肌肉中有旋毛虫存在的,染上这种病的人并没有疾病的感觉,有很多人不知不觉,不知病因就死去了,还有一些人成了残废,这就是吃猪肉所引起的后果。他说:“对于这种病,目前人类还没有克服的本能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倘若染上了这种病,更没有根除的良药,妙方。我认为预防这种病的唯一方法便是不吃猪肉。”
 

 

在此可能会有一些人吹毛求疵地说:“消过毒的猪肉穆斯林也未必会吃?”是的!即使消了毒穆斯林也不会食用。因为穆斯林首先是奉主命而禁食猪肉的,而后才从卫生和卫性的角度去考虑这一问题。尽管如此,人们也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伊斯兰教是天启的宗教,是关心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古兰经》是针对全人类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指导世界上每个地方的猪都加以消毒!即便能消除其体内的病毒,也无法消除其肮脏的本性。
 

 

对于《古兰经》禁食猪肉,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有一种观点,即认为“阿拉伯半岛缺少水源、气候炎热,不宜养猪。”而且还打着客观唯物主义的旗号,实质是一种主观唯物论。 首先,如果说《古兰经》禁猪是受客观环境制约,是因为缺水、气候炎热、不适宜养猪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由此便可进一步推测《古兰经》在其它方面的戒律也一定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否则何以解释单单只是禁猪一条戒律受这样的制约呢?那么试看其它方面的规定可能会帮助我们驳斥这一荒谬的观点。《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礼拜前必须洗大、小净,而伊斯兰传播初期却恰恰是在缺少水源的阿拉伯半岛,人们平时喝水、用水已经很困难,而每天五次礼拜均须用水,仅此一点,按照所谓客观环境决定论该作何解释呢?所谓“气候炎热,缺少水源,不宜养猪”是纯属主观想象的谬论。
 

 

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虽有多种禁忌,但为什么中国穆斯林对猪和猪肉特别忌讳和敏感呢?这是因为在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故意利用少数民族的一些禁忌作文章制造民族矛盾,以便于分而治之。个别反动文人就编造了一些带侮辱性的故事,侮辱少数民族,极大地伤害了穆斯林的民族感情。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穆斯林对猪的问题尤为敏感,对猪的厌恶较世界上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强烈。伊斯兰教的每条教规,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合乎人性的,也不会受到任何冲击,科学愈发达,反而更能进一步证实这些戒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第82问: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宰牲?
 

 

为了确保食物的合法性,伊斯兰教对宰牲和宰牲的人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凡宰牲者必须是虔诚的穆斯林,必须长期学习、遵守伊斯兰教义全部律例,会念清真言、作证言、总信言、分信言或《古兰经》,明白“伊玛尼”的条件、要素和断法;遵行五功,坚守礼五时拜、封斋,做行过割礼;宰牲者必须懂得宰牲的基本知识;宰牲者在宰牲时必须有大净,特殊情况例外;宰牲者在宰牲时必须诵念宰牲“都阿”、“台思米”及“太克比尔”,宰牲者下刀宰牲时,若诵其别的名字或别的语句下刀宰其被宰物不可吃;宰牲者在宰牲时必须刀口一齐切断牲畜的食管、气管及两条血管,但不可把头割下。宰牲时要示使用锋利的快刀,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临死时的痛苦。在宰杀牛、羊、驼时,只捆绑这些动物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

 

第83问:穆斯林饭店为何要挂画“汤瓶壶”的清真牌?
 

 

汤瓶壶是穆斯林的洗漱用具。除了礼拜做大小净外,一般穆斯林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它曾经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国泰民安,富裕强盛。有一天夜晚,唐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金殿大梁倒塌了,正在这危急之中,突然看见一个高大黑脸大汉走过来,只见他头缠白布身着绿袍,肩搭毛巾,左手提着一把洗壶,右手把梁顶了上去。第二天,唐王召集宫里的文武大臣圆梦。聪明的徐茂公说:“陛下,唐朝将来遇到困难要靠西域回回来帮助。”唐王问:“何以见得?”徐茂公不紧不慢地说:“此大汉是西域回回,梦中的宫殿是朝廷江山,托梁者是帮助之人也!”众臣听了,都觉得有理。但也有人在心里嘀咕说:“如今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怎会动乱?”徐茂公笑着说:“这仅仅是天子的梦,谁知道将来会发生怎样的事呢?” 刚刚过了一年,朝廷出了动乱,一个大臣叛变了朝廷,唐兵无论怎样阻挡也抵挡不住,眼看朝廷的江山毁了。唐王连忙派徐茂公到西域去救援,西域王二话没说,当即拍板答应出兵五千,由大将宛尕斯带领前去相救。由于西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善战,不到半年功夫,便帮助唐王平息了叛军的骚乱。唐王对西域王的支援倍加赞赏,亲自拿银两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兵们。并提出建立两国的友好关系,请救宛尕斯将军和他的士兵决定走留自愿。结果宛尕斯将军和一部分士兵留了下来。唐王怕他们想家,都给他们纳了亲,又建筑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们礼拜用。唐王又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供他们礼拜之用。因为这是唐王赐给的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打这以后,穆斯林饭馆、食品店都用一块木牌画上“汤瓶”的图案,写上阿文“清真”的字样,木牌下红色的布条。这种牌子叫“清真牌子”,是作“清真”标志用的,让人一见牌子,便知道是清真饭店或清真食品店。

 

第84问:穆斯林在婚姻方面有哪些规定?
 

 

穆斯林非常重视婚姻,认为婚姻不仅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而且也是遵从主命履行圣人教诲的具体表现。所以凡成年后必须结婚,不能终身不娶不嫁。
 

 

穆斯林的婚姻条件包括:(一)、男女双方都是穆斯林。夫妇相处最久,关系最密切,如无共同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即便结为夫妇,也无法获得家庭快乐。如外族女子自愿奉教,而嫁给穆斯林男子时,是受欢迎的,因现今社会还是以男子为重。但穆斯林女子不可随便嫁给外教男子,这是因为夫妇感情是否融洽,取决于双方的信仰、思想旨趣及生活习惯等,伊斯兰教为了夫妇和偕,妇女不受侮辱,规定隔教不通婚,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为妇女着想,如生活习惯和信仰不一致,在思想、感情上必有裂痕。如男方中途反目,打架离婚,悔之已晚。;(二)、男女双主自愿结婚。婚姻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契约,以本人自愿为原则, 家长或监护人不能强迫或包办;(三)、双方父母同意。订婚前,双方父母都应考虑对方子女在宗教信仰、道德品质、 身体条件、家庭情况及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等方面是否相称;(四)、合理的聘礼。为使婚约具有可信性,男方须给女方一定的聘礼,作为订 婚的一种信物,其价值可多可少,视男方经济情况而定。女方有权 接受也可依理不受。如既接受,聘礼无论多少,即为女方所有,任何情况下,男方不得索回。但反对借婚姻索取重聘;(五)、有两位理智健全的证婚人。婚礼应在公开场合和欢乐喜庆的气氛中进行,双方要在 此场合当众表示对婚约的承认。在婚礼仪式上必须有两名成年人作证婚人,而且必须持有正式的婚姻证明,并由阿訇宣讲结婚的意义并向新郎新娘祝福。婚礼以庄重简朴为宜,以节约为原则,反 对铺张浪费。
 

 

穆斯林在婚姻方面禁止有血统或乳缘关系的直系近亲亲属之间相互结婚;禁止与有夫之妇或有妇之夫结婚;禁止与多神教徒的男子和妇女结婚。
 

 

教法主张男女两性关系只能建立在合法的、公开的婚姻基础上, 私通、姘居、未婚先同居等都被认为是对社会道德不负责任的罪恶行为,坚决予以禁止。

 

第85问:穆斯林结婚为何要请阿訇念“伊扎布”?
 

 

穆斯林的婚姻习俗一般包括提亲说媒、正式订婚、由阿訇念“伊扎布”等几个方面。
 

 

穆斯林订婚不看属相,不算八字。双方谈妥后男方备聘礼送到女方家中,聘礼多为衣服料子和蜜饯果子。女方接受聘礼后,将果子分送给亲朋邻居,以示女儿已订婚。穆斯林结婚不设吹奏,不放鞭炮,不拜天地,不择吉日,多在星期五“主麻日”为结婚日期。在结婚当天,男方将新娘娶到家中,请阿訇到家为新人念“伊扎布”,仪式开始时,客厅桌子上摆上核桃、红枣、花生、糖果各一盘,阿訇坐上方,陪客、送客坐在两旁,新郎、新娘坐在下方。首先阿訇要考核新郎、新娘有关宗教知识,请其背诵清真言,回答一些信仰问题,然后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伊扎布”(证婚词),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诉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阿訇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穆斯林把撒喜也叫撒金豆。婚礼结束后,男方有条件的要设筵席招待陪客、送客。但席中不准用酒待客。

 

第86问:穆斯林能不能和汉民结婚?
 

 

美好的夫妻生活,建筑在感情的融洽上,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完全决定于双方的信仰、思想、趣旨、习惯。伊斯兰为照顾妇女不致受侮辱、被休掉,为了让双方白首偕老,过美满的家庭生活,不致夫妇反目,半路离异,彼此痛苦,不致打官司,流血、自杀等,才规定了隔教不通婚的办法,让思想相反的人不可互相结婚,以免后患;让思想相合的有情人皆成眷属。这并不是狭隘主义,实在是合乎客观事实的利人主义,为妇女彻底着想。
 

夫妇相处最久,关系密切,如无共同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即合结成夫妇,也无法获得家庭快乐。如外族女子,自愿奉教,而嫁给穆斯林男子时,是受欢迎的,因现今社会还是以男了为重的。穆斯林女子不能同汉民结婚,不论这些汉民是属于拜偶像者、无神论者,还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因为结婚后,丈夫是家庭的主要支柱,妻子应该服从丈夫的缘故。这样的婚姻只能让穆斯林女子变成汉民,而这一点又是真主所不允许的。真主之所以要这么规定,完全是为了伊斯兰的繁荣昌盛。假如允许穆斯林女子与汉民结婚,那么,实际上大多数穆斯林女子要被男方同化,成了男方宗教的成员。因为家庭的主要支柱是男方,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伊斯兰的发展。所以,不能只凭一时感情冲动,而草率结合。贫图今世虚荣,失去永久的幸福,如婚后失去信仰,会坠入迷途。
 

 

作为社会一份子的穆斯林,并没有生活在真空里,我们在面临各种考验。神圣的婚姻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纯洁和兴盛,我们对此当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反思,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回到对真主的崇拜和敬畏中去,以真主的教导和律令去构建和维系的婚姻才是坚固的、长久的。
 

 

在生活中,由于一些穆斯林女子在订婚时年龄小,或者不懂伊斯兰教知识,或听信别人的谗言与汉民结了婚,当发现问题时,后悔已晚。此时的穆斯林女子左右为难,离婚吧,还深爱着自己汉民丈夫。不离婚吧,丈夫又不愿意入教。对于妻子来说她们很难牺牲她们的婚姻,特别是当他们有了孩子,丈夫对她特好,而且她又深爱她的丈夫的时候。按伊斯兰教教法规定,妻子应帮丈夫皈依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教法。使丈夫也能成为穆斯林,日后双方所生孩子的民族成份,自然也就成穆斯林了。如果丈夫不听劝导,不仅不尊重妻子,反而以各种方法侮辱妻子,打击妻子,造成夫妇反目,彼此痛苦,妻子应该离开他的丈夫。

 

第87问:“无常”是什么意思?
 

 

穆斯林一般忌讳将去世说成“死”,而是称“无常”,即“逝世”、“归真”,意思是“回归到真主那里”。另外,也有的将“归真”称为“口唤”、“冒提”,“冒提”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逝世”。对于归真者,穆斯林忌称“死人”,而多称“亡人”;忌称“死尸”,而多称“埋体”。
 

 

穆斯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必然归宿;故有生必有死,任何人也逃避不了,死是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终结。因此,穆斯林不盼望死亡,但也不把死亡视为可畏,而提倡在暮年之前,利用青春。在疾病之前,利用健康。在贫穷之前,利用富裕。 在匆忙之前来利用闲暇。在死亡之前,利用这宝贵的生命,来多多做些善功,以备后世的盘费。

 

第88问:穆斯林的丧葬有什么特点?
 

 

穆斯林根据伊斯兰教教法的规定实行厚养薄葬,实行速葬、薄葬、土葬。庄严简朴的丧葬仪式, 体现了“贫富平等、纯正务实”的精神。
 

 

穆斯林的葬礼提倡俭省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穆斯林有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所以,无论死者何人,不分贫富贵贱,不论职位高低,皆以同样数目的白色棉布包裹,埋在同一墓地,占有同样大小的地盘,并且绝对不允许任何人 以巨资建豪华 坟墓,或将稀世珍宝作殉葬品,从而体现“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意。穆斯林办丧事不用棺,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缚节;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活。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典。
 

 

穆斯林归真后,其子女应及时为其准备后事,并通知远方亲属丧期一般不超过三天,过三天时为对亡人行亏。往往习惯于当日或次日埋葬。从而体现了“亡人入土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的意义。速葬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人逝世之后在尘世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尸体如不赶快埋掉,必将对社会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尸体摆在那里人们会产生恐惧心情,还会增加亲属的经济负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只有赶快将死者尸体料理殡葬之后,人们的生活才会恢复正常,同时活着的人们才算对死者尽到了责任。
 

 

穆斯林实行土葬,不允许火葬。穆斯林认为,人由土上造成,死后仍归于土,穆斯林中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穆斯林实行土葬,并且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穆斯林有自己的坟地。不管是穆斯林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别的民族人往里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穆斯林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穆斯林不信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穆斯林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丧葬期间,穆斯林同胞左右亲邻应到亡人家中慰问和资助,协助亡人家属,解决困难,以尽情谊。出殡时,一般穆斯林都有义务送殡,并轮流抬送亡人,直到坟地。

 

第89问:家属在病人临终前后应当怎么办?
 

 

人去世的原因很多,有病故的,有无疾而终的,还有猝死的。有的人死亡前有征 兆,有的人死亡前没有征兆。做为一个穆斯林,随时都应当作好死亡的准备,时刻念清真言、作证言,抓紧时间干善功,以便能“无常”在“伊玛尼”上。对于病危的人,最需要的是记念真主,向真主悔罪,为后世作准备,不要再牵挂今世上的一切了。如果病危的人或因其他原因而濒临死亡的人,平常在教门上很差,缺斋少拜,教门知识薄弱,亲友们就应当给他教导清真言、作证言,提醒他向主悔罪,求恕饶,争取能带着“伊玛尼”去世。病人临终前,除给其提念清真言,作证言外,还应当保持室内外肃静,不要喧哗,只宜亲人守候,将病人头北脚南,略向右侧卧,头部略微垫起。若病人已气绝,在场的人应趁尸体没有僵硬及时替亡人脱下衣服,轻轻托其下颏,使口不要张开。赶快到清真寺将水盆抬来,将亡人放入水盆中,尸体上盖上白布单,并将亡人四肢摆顺。
 

 

尸体未葬之前,穆斯林有守夜的习惯。守夜的亲朋好友都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放尸体房内的洁净。房内不得海阔天空高声喧哗,只可追忆亡者,谈信仰,互相劝勉以走主道,更严禁守夜期间抽烟、喝酒与赌博。此外,穆斯林不允许给亡人送花圈、挽幛,更反对设灵堂。

 

第90问:亲人去世后家属可以哭吗?
 

 

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感情,在人的感情世界里,最纯洁、最深层莫过于父慈母爱,这是任何感情无法比拟的。对儿女来说,父母的去世最为悲伤,最能启动感情的闸门,最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但做为穆斯林来讲,对此应有几方面的认识:1、首先要认识到生死乃真主的前定。2、坚忍是真主所喜的美德,也是体现教门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法允许人们在亲人去世后,因心里悲痛而流 泪、哭泣(轻声地哭)。但严禁嚎啕大哭、撕扯头发、打脸、碰头及边哭边诉说一些过份的话 。

 

第91问:穆斯林为什么不允许戴孝?
 

 

有些穆斯林聚集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戴孝帽、勒孝带、嚎丧、拉牵的习惯,这是蠢丑的异端行为,因为它是汉族之陋习, 这些行为在《古兰经》中无据可查。伊斯兰教在刚刚传入中国时,丧事并不戴孝。到了明代,明政府下令:“禁胡习、禁胡姓。”(见《明律》)“胡人”所指的就是当时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维吾尔等西域少数民族。这些“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汉名、姓汉姓、随汉俗。所以,穿孝下跪是汉族的丧礼,明清两代回族被迫接受,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明知违背教义而不敢反抗,不得不对封建王朝表示恭顺,心里一定是很痛苦的。现在,连汉族都把这种陋习取消了,我们更没有必要保留。

 

 

第92问:怎样为亡人举行殡礼?
 

 

在为亡人举行殡礼前,家属还要为亡人洗“艾思里”。为亡人洗“艾思里”也叫“使水”或洗“埋体”。洗亡人以至亲为贵,请有清廉干办的人洗高强。为亡人洗“艾思里” 一般需要三~四人,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或两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洗时,先为亡人净下,不漱口、呛鼻,只用布裹手擦拭鼻孔牙根。先用碱水洗一遍,先右后左,先上后下洗三遍,用手轻摸肚腹,如出污秽只洗污处,用棉花或纸擦干净,然后放入“克凡”。如尸体肿胀不能洗,只用水冲洗三遍即可。
 

 

亡人的“克凡”有三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富贫贵贱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它高级面料。三是“克凡”没有袖子、领子、裤腿、帽子和袜子。男子的“克凡”是三件。大卧单超出身长二尺,一般8~9尺,宽5~6尺。小卧单长与身齐,里衣自肩至膝,领前开口,无袖。妇女多一个从腰至膝的裹胸布,一个盖头。男子的“克凡”一般需要白布四十尺左右,女子的“克凡”一般需要白布五十尺左右。
 

 

亡人净身后,将其尸体移到准备好的“克凡”布上,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并在“克凡”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为亡人穿好“克凡”,将亡人移入清真寺专备的“塔布”(尸床)抬到清真寺,等待为亡人举行殡礼,俗称站“者纳则”。所有家属、亲朋都有参加殡礼的义务。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和小净。殡礼中没有鞠躬、叩头和跪坐, 也没有特定的礼拜时间,但必须站着举行。 妇女不参加殡礼,不送葬。

 

第93问:“油香”是怎样的食品?有什么来历?
 

 

“油香”是以面粉制成大似碗口的圆饼,油炸而成。面粉中可略放糖,但以开水和面,揉至面团出现韧性,再加工形成。由于它只放入植物油内煎炸,人们喜爱那煎炸的香味,就以“油香”名之。“油香”的来历来源于穆圣。据传,穆圣自麦加迁往麦地那时,麦地那穆斯林均准备了丰盛的餐食,抢着邀穆圣到自己家中去。可他只能到一家吃饭,究竟到哪一家好呢?他想了一下说:“我的骆驼停在哪一家门前,我就在哪一家作客”。于是他松开自己骆驼的缰绳,自己跟在后面。骆驼在无人安排下,停在阿尤布老汉家门前,阿尤布与其老伴邀穆圣进屋说:“我有上等的面粉、最好的香油,为您作制可口的饭食,让油的香味散发到各家各户,使千家万户的亲友们都和我一起欢迎高贵的客人的到来。”穆圣接过刚出锅的油饼,先撕开一块,分给众穆斯林,然后大家一起吃。大家要求先知穆圣为油饼起个名字。穆圣想了想,问道:香不香啊?大家说:“没吃上嘴,就闻到了香味”。穆圣说:“为什么?”大伙回答,“油炸的香味传给我们的 。”穆圣说:“好,那么就叫它油香吧!”大家都说这个名字起得好。以后,油香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食品,每逢佳节或红白大典,穆斯林家庭便会炸油香招待客人。
由于中国受汉化影响,各种异端迷信不断产生,而油香也变得神乎奇神。有些地方在病人咽气时为亡人下油,并将新炸的油香插上三支香,尊敬地放在停放亡人尸体屋子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地方的穆斯林在为亡人过七天时,儿女把一个新炸的油香切成七块,每块插一支香,燃着恭敬地放在桌上让亡人吃。还有一些地方的穆斯林妇女在炸油香时,如果油香起得好就说亡人喜欢,如果油香起得不好就认为亡人不喜欢。以上所举在此无法多列,对于油香的诚心确实形形色色,均说明穆斯林的迷误已达何等地步,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穆斯林缺乏宗教知识,不懂油香只是穆斯林的传统食品,绝对没有什么神奇功能。假设我们把油香用来供奉亡人,它就变成了迷信品,等于教外人上供,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把油香当供品。

 

第94问:穆斯林妇女为何不上坟?
 

 

伊斯兰教法规定:妇女不宜上坟。不允许妇女上坟并不是歧视妇女,主要是因为妇女们感情脆弱,忍耐力弱,忧伤多,容易引起“非特奈”(是非之事),做出对教门、对个人都不利的事,所以才禁止妇女上坟。
 

儿女为亡人求饶恕、做“都阿”不一定要到坟上去,上坟不是替亡人求恕的唯一途经。只要我们教门上上紧,多干善功,随时随地都可以将自己所干善功的回赐举意归于亡人。特别是礼拜,每番拜后都可以替亡人求恕、做“都阿”,拜后的“都阿”是最受真主准承的。

 

第95问:为亡人下葬时应注意什么?
 

 

为亡人举行殡礼后,抬送亡人到坟地。送殡时应低声念清真言,不可高声说笑,亡人一般用四人抬的架子,四十步一换人最高强,不可抬着快跑,使亡人受惊。
 

 

穆斯林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左右。一般坟长六尺,宽三尺。
 

 

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打开“塔布”取出亡人,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入坟坑,再由坟坑里的两个人慢慢地将尸体头北脚南,仰卧,面向西方放好,然后放上木盖板,填土掩埋坟坑。在填土的过程中,阿訇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人员面向西静听经文,最后大家一起为亡人做“都阿”结束殡葬。

 

第96问:穆斯林为什么不能用陪葬品?
 

 

在历史上,我国古代帝王、封建统治者大都在丧葬时用各种陪葬品,在奴隶社会甚至用活人做殉葬。


我们穆斯林遵循教法规定,实行速葬、简葬,不搞什么陪葬品。但是在一些地方,有些穆斯林用《古兰经》写在白布上装饰坟坑,也有的穆斯林传递经书和钞票妄图给亡人生前缺少斋拜的罪过全部免除。这些做法都不符合教法要求,凡有认识的穆斯林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赤身而来,也要赤身而归,根本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陪葬品。

 

第97问:能不能向坟墓屈膝下跪?
 

 

有一些地方的穆斯林,逢年过节,拜寿,子女向双亲跪下磕头。老人亡故后孝子逢人来吊唁就向其跪下磕头。周年忌日上坟向坟下跪,这些做法是伊斯兰教法禁止的。伊斯兰教规定,屈膝下跪是至重之礼,只能在拜功中跪拜真主,向真主以外的任何人和物行此礼是受禁的。是被恼怒的的大罪。

 

第98问:穆斯林为什么不实行火葬?
 

 

穆斯林实行土葬,禁止火葬。这一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认为,火刑是真主使用的,只有真主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另外,伊斯兰教还认为,人由土上造成,死后仍归于土,所以有“亡人入土为安”之说。
 

 

为了尊重穆斯林的这一习俗, 中央、省颁布了许多文件。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 第九条规定:“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的应在指定地点埋葬。”第二十五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妥善安排墓地,并采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的殡葬服务。”《 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少数民族中有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应当予以尊重。城市人民政府对有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应当妥善安排墓地,搞好殡葬服务。” 《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在火葬区亡故的人,允许实行土葬,禁止强迫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实行火葬。”

 

第99问:能不能为亡人修造坟墓?
 

 

伊斯兰是倡导文明的宗教,土地是真主寄托给我们的代管品,同时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今珍惜有限的资源,爱护土地,保护唯一的地球已成了世界共鸣旋律,并且约定了地球日广泛宣传爱护地球就是爱护生命。
 

 

在当前农村,由于家族观念,坟地也以家族为中心而星罗棋布,而且坟头越加越高、越加越固。坟头的高低和铺张似乎显示着家族的势力,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有些人在亲人坟前立碑,用木材或石料把坟内砌得固若堡垒,再用石头水泥把坟彻得坚如磐石。这些做法是违背教法的。伊斯兰教禁止坟上涂石灰、在坟地建筑房屋和修筑石坟。

 

第100问:穆斯林在纪念亡人时为何要请阿訇走坟或开经?
 

 

生活中,许多穆斯林会在自己亲人的周年或忌日请阿訇开经、走坟,这是穆斯林纪念亡人的一种功修,是属于伊斯兰的善功范畴之一。因为阿訇念诵的是尊贵《古兰经》。《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诵《古兰经》是真主喜爱的功课之一。阿訇举意把念诵《古兰经》的回赐送给亡人,祈求真主接受这些善功,希望真主宽恕、慈悯亡人。
 

 

走坟就是探望坟墓,也称“游坟”。走坟没有时间的规定,什么时候都可以,主麻日礼完聚礼拜后最好。其意义有三:一是对已故亲人的悼念;二是为亡者求主恕饶;三是通过为亡人走坟警惕死亡、参悟人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现在,一些人在走坟的过程中向坟墓下跪叩首、 接吻坟墓、装饰坟墓,殊不知,这些做法都违背了伊斯兰教义,对自己、对亡人没有 什么益处。做为一个穆斯林,应当从思想上、行动上将穆斯林的游坟与外教人的扫墓严格地 区别开来,要明白走坟不是祭先人,拜祖宗,更不是求助先人保佑
 

 

责任编辑:西宁的表情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基本常识

上一篇:海南回族历史
下一篇:河北沧州回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