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帽子、蓝帽子回回
分享到:
2013-06-26 19:03:46 【来源:网络】 点击:

    在北京、开封两市,各居住着一部分居民,通称红帽子回回、蓝帽子回回。北京、开封是否分布着这样的回族呢?
 

     红帽子回回原来是维吾尔族,清乾隆皇帝选新疆维吾尔族美女入北京宫中,封为香妃。香妃思念故乡,乾隆乃渝大臣,收一部分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迁居皇宫附近,在长安街南侧居住,并修建清真寺。香妃想家时,则让她登上中南海中的望乡楼,举目南望,维吾尔装束的男女在“回回营”载歌载舞, 一派新疆景色。香妃乡愁暂解。这部分维吾尔族人就留下来繁衍生息,因维族喜欢戴以红色为基色的礼帽,故有红帽子回回之称。北京月坛附近的红茂沟,就是红帽子回回的坟地,当时名为红帽沟。
 

     在河南开封东关一带,有—种不吃猪肉,也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原来这部分人是宋朝来华经商的犹太人后裔,他们被称为蓝帽回回,其实从来源上看他们既不算回回民族,也不是伊斯兰教徒。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这部分犹太人的宗教与民族特性 逐步淡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由于他们在生活习俗(突出表现是不吃猪肉)上与回回相近,所以历史上又被称为蓝帽回回,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融入了回族之中。

 

 一个营地的人口应该不会太少,当初每个营也不可能都集中定居在一个村落里,根据附近的人口分布、土地等资源、屯守需要等状况,应该还会分开居住,这样,实际形成的回族村庄数量多于十三个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就以分布在华北一带的“一溜十三营之西大营”为例,对回回营做个大概了解:


     一溜十三营 之 西大营(华北)


 

     元末明初时常遇春、徐达、胡大海率军征战至华北一带,一路上建了很多营地并派回族将军和士兵驻守,因此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稀疏的回族村落分布线,全长约二百多公里,这条线为中心的周边各回族村落之间的婚嫁、礼尚往来等联系较多,因此回族民间称其为“一溜十三营”。据老人们讲,“一溜十三营”是以当初的十三个军营为主干而形成。


      西大营回族民居

 

     从西往东数起,“一溜十三营”的第一营就是彭家庄(民间称西大营),地处石家庄和保定接壤地带,是石家庄地区新乐市唯一的回族乡(92年以前属保定管辖),北邻京广铁路,南接京深高速,京广公路横贯村中,全村人口约五千多,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回族,回族的主要姓氏为马姓,其次是邸、白、苏等等。虽然叫做彭家庄,但村内并没有彭姓人居住,据说明代以前这里是一个以彭姓为主的汉族小村庄,明代以后已经搬走。现在村中的汉族人口约千人,两族村民各行其俗彼此尊重,相处和谐,这也是华北回汉混居村庄的共同特点。彭家庄所处位置交通非常便利,村中回族村民多从事牛羊屠宰和清真肉类经营。

 

     回族中学

 

     回 “一溜十三营”在保定界内约占8个左右,其他的分布在邻近沧州地界的河间、献县、沧州、孟村一带。当时村中几位老人们也探讨过这个问题,有的说所谓的十三营就是以彭家庄为起点往东数,也有的说只要是华北这一带的回族村庄都是。据一些民间回族老人推断“一溜十三营”大致分布和路线为:彭家庄(包括杨家庄)——怀德营(包括牛村、明月店)——梁家营(包括武定庄)——号头庄(前身是号头营)、杨家桥、官道庄,俗称“三撮儿”——陈村营(当地回族称为“陈四营”)、营北庄、唐家庄——大礼营(包括大辛庄等)——安国东城村——河间一带——献县本斋村(原为辛中营,后改为东辛庄,现为本斋村)——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带。至今这些明代回族军队的后代依然保留着善战、勇敢的遗风,百战百胜的冀中回民支队最初就是从这里诞生并走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这只是一个大概,并不完全和准确,比如西大营南边不远有一个正定(历史上为真定),以及正定东边不远的南三村等,都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回族聚居点。再往北数,保定市周边的平家营、将军庙、青苑南大冉等。北京一带的花市、常营、通州、顺义、大兴、沙河、昌平、西贯、密云等,天津、山海关乃至甘宁一带回族聚集地中不少也与常遇春、徐达、胡大海等率领的明军有直接关系。唐宋元明期间,各地回族有很多以军旅、商帮、工匠等为基础形成的片状或线装聚集带,“一溜十三营”现象也是回族一个分布特点和规律的缩影。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关于 红帽子 帽子

上一篇:湖北口回族乡---被遗忘的一方回族穆斯林
下一篇:回回的饭吃得 回回的话听不得

相关新闻